|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5-12-1 09:44:23
|
只看该作者
三、 实验的落脚点、严谨性
这堂课是一堂实验课,科学实验讲究的是严谨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也要注意这点,孩子们想不到,但教师要事先精心设计。例如本节课毛细现象的试验中,虽然我设计了四种实验材料(纸巾、布条、塑料薄膜、玻璃片),让孩子在试验中发现有的可以产生毛细现象,有的不可以,从而进一步比较发现有孔隙的材料中才会出现毛细现象,但是课后有老师提出,这个实验有些方面不严谨,例如四种材料的长宽高没有一直、放入红墨水的深度也不一致,这些可能都会引起学生的争议,因此有老师建议,可以做一个架子,将四种大小相同的材料放上去,然后同时放入红墨水中,深度也能保持一致,这样,实验会更加严谨些。
另外,在第一个环节探究水的表面张力的实验中,我通过让孩子猜想硬币上能滴多少滴水来吸引孩子学习的兴趣,但却另孩子的关注点过分聚焦在多少滴水上,而忽略了观察水的形状,虽然我在实验要求里也提出了这个观察要求,因此,可以在之前的实验猜测里不光让学生猜测能滴多少滴水,还可以让学生猜测一下水的形状会是什么样的,让实验的落脚点落在水的形状上。
四、 游戏也是需要精心设计的
这堂课有个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水的表面张力,因此在昨晚硬币上的水的实验后,我安排了个模拟小游戏,请一组学生模拟表面的水,我模拟里面包住的水,为了不让我跑出去,孩子们需要手拉着手,形象地模拟出表面张力是指表面的水有一种互相拉着的力,但实际效果是孩子们似乎并不能很好的将游戏与实验贤相结合起来,课后有老师提了建议,之前有老师做过这样的游戏,让孩子一个一个孩子站在一张桌子上,随着孩子越来越多,为了防止自己掉下来,孩子们需要互相抱着拉着,抱成一团,可能这样设计会让孩子更加明白些。由此我感觉虽然是游戏,但如何设计也是需要教师精心考虑的,如何能真正达到教学的效果而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娱乐。
五、 教师是学生思维的引导者
探究毛细现象环节的最后,我将孩子们的实验结果总结在了一张表格里,分别列出水是否往上“爬”、是否四周扩散以及材料是否有孔隙,让孩子观察表格,试图分析规律,最终得到毛细现象的概念,但我忽视的三年级孩子的思维能力水平,孩子们更多的看到的是表面的“√”和“×”的规律,所以这里还需要老师一步步引导学生,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分析,可以慢慢来,引导学生思考“√”代表什么,“×”代表什么,那么针对纸巾,这三个方面都是“√”,表示什么意思等等。老师是学生思维的引导者,不能直接告诉学生答案,但也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将问题拆解,从而一步步引导学生如何去思考,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