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浅谈陶渊明《饮酒》的美如何通向意义深处 [打印本页]

作者: ljalang    时间: 2015-10-31 00:49
标题: 浅谈陶渊明《饮酒》的美如何通向意义深处
浅谈陶渊明《饮酒》的美如何通向意义深处
推荐在中国悠久的文学史上,有这么一位诗人,他不满当时政治的黑暗,弃官归隐,居于田园,闲适恬静。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东晋大诗人陶渊明。说到他写的《饮酒》,可谓是田园诗的代表之作,以酒为题,表达心中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今天我将以这首诗为例看美如何通向意义深处。

以杜夫海纳的理论为基础,结合中国美学和其他美学资源,我们把艺术审美分为五个逻辑阶段。

第一阶段,在客体方面,是艺术作品的物质质料变为艺术形象,在主体方面,是从审美知觉到艺术呈现。在这首诗中,诗人用十句诗词给我们描绘了一幅远离喧嚣,归隐田园,山水风情融合让人忘怀的柔美画面。让读者想象到作者独自一人提着酒壶漫步在田野之间,天高地旷,天地间仿若由他云游,没有任何包袱与压力,忘我自在。

第二阶段,在客体方面,是艺术形象形成完整的艺术世界,在主体方面,是从呈现到再现。整首诗寥寥五十个字,但是我们通过作者的诗词可以深刻到作者所要描述的美好画面以及探明到作者内心的一种渴望。在山野之间,望着篱下的菊花,深嗅一口,轻轻采之。山中朦胧的雾气让阳光看起来更妩媚,鸟儿在天地间啼叫,回声还在耳畔作响,这样的情景,无需多说什么,内心的渴望已在眼前。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看着眼前的美景和现在自己的自在生活,这生命的渴望还需要明说吗?想要表达出来但却又觉得没有必要,心想明白的人自会理解,还是好好享受这样的时光吧,忘却名利场上的争斗,回归到这自然中来,感受无限清新和生机的蓬勃。这时,我们也达到了审美的第三个阶段:于客体,是由活的的形象到主题,在主题,是由活现到思想。

此诗文字平易,质朴,语言文字相当口语化,所描绘的景象也几近直白,没有过多的修饰和雕琢,却有着很强的渲染力,这是为什么呢?这里面究竟有无什么值得探究的奥秘与契机?

其实答案就蕴藏在我们审美的第四阶段,在作品,表现为一种非主题所能穷尽的意蕴,即境外之象,境外之景,意外之意,韵外之致;主体方面,表现为一种非思想所能穷尽的情味,可感到而难以言说,可意得而难以形求。

人世间有很多美好的事物值得我们去享受和品位,大自然赋予了我们生命,我们最终也要投向她的怀抱,我们其实也是自然的子孙,我们费尽心机在官场上争取名利却忘记了到死时我们一样是两手空空,什么也带不走,生存的意义就在于名利吗?这样就快乐了吗?有没有去感受大自然,被大自然的磅礴和宽大所震撼?

  全诗以平易朴素的语言写景抒情叙理,形式和内容达到高度的统一,无论是写南山傍晚美景,还是或抒归隐的悠然自得之情,或叙田居的怡然之乐,或道人生之真意,都既富于情趣,又饶有理趣。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那样景、情、理交融于一体的名句不用说,就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群已忘言”这样的句子,虽出语平淡,朴素自然,却也寄情深长,托意高远,蕴理隽永,耐人咀嚼,有无穷的理趣和情趣。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