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虽说“有教无类”,可是很多时候老师们还是“有教有类”的,这里说的“听话乖巧”就是备受青睐的一类,调皮捣蛋的孩子往往连起码的人格上的尊重都可能得不到。很多送到智康来做1对1的辅导的孩子进步之所以快,我想更多的是因为1对1的辅导老师们给了孩子极大的尊重和重视。当然现在很多学校班级人数超编导致老师关注不过来也是客观存在的情况。长期的职业习性,使得大多数教师在心理上有一种定势,很担心自己的孩子也会像班上某个特别难教的孩子一样最终成为差或坏的学生。
因此,教师对自己的子女也像对学生一样,格外严谨,要求孩子言行举止中规中矩,以对老师的态度对父母,以言听计从为尺规,不可有超常的举动。长此以往,最终导致孩子失去个人独思的空间,总是处于屈从的心理状态,极难获得最大创造型个性的发展。
此外,一线教师普遍爱唠叨,容易关注琐碎的细节,对孩子过于个性化的举动都视作大不敬,会不遗余力地对孩子进行教导,尤其偏爱说教。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遇事也会更多地考虑困难的一面,他们关注细节过程比关注结果要强烈,对处事难度的预设会更为仔细,因而也容易产生退缩情绪。
当教师久了,对学生的言行举止都有了一套固定的训练模式。多数老师都不喜欢过于活泼奔放的学生,尤其是那些有奇思怪相、言行出格的孩子总是会备受打击。
如果老师衡量孩子的尺子只有一把,即遵规守矩,那么逾规越矩的孩子必然收到歧视。丰富评价尺度才是解决之道,爱劳动要表扬、跑得快要表扬、篮球打得好要表扬、画画好也要表扬,表扬的同时也注意引导……
教师生怕自己的孩子也是学校的调皮生,因此,总是要求孩子乖巧、稳重。再者,目前的现状,不少的教师实际上是觉得教师行业比较稳定而从事教育的。有一位名叫三铺展的日本作家写了一本正被许多读者捧读的书——《阶层是会遗传的》,用于描绘目前中国教师这个职业的传承心理更是恰当不过了。教师自己是害怕从事高风险的职业的,都是希望能稳定就好。这种职业心态也会对自己孩子的产生很大的影响。多数教师的孩子最终是以能谋求到一份相对稳定的职业为追求目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