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44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七年级看2015年《开学第一课》观后感600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9-5 14:08: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七年级看2015年《开学第一课》观后感600字
9月4日晚上,我与家长一同观看了《开学第一课》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开学第一课》的主题与往年大不同,以《英雄不朽》为主题,紧紧围绕“爱国”、“勇敢”、“团结”、“自强”四个篇章,用一个个真实的英雄故事,共同缅怀这段历史。
第一节课    爱国
   93岁的老艺术家秦怡奶奶,带我们重温国歌后的故事。1931年3月11日,我们的英雄血肉之躯堵住倍小鬼子用炮轰炸的长城缺口!秦怡奶奶反复告诉我们“国歌不是编出来的,而是在战斗中创造出来的。这节课让我明白了,战争年代里,爱国就是为祖国和同胞奉献自己的一切,今天要像爱自己的家一样,爱护它、建设它。
第二节课   勇敢
   这节课中描述了很多抗战英雄任务,给我记忆最深的是王二小。王二小是很多少年英雄的化身,史林山爷爷讲述了“王二小“原型的故事。《歌唱二小放牛郎》就是当时王二小故事的真实写照,至今感染着无数青少年。让我深知,今天的我们要不怕困难,勇于担当,做一个勇敢的人!

第三节课   团结
   班主任撒贝宁老师给大家讲了曾经援助国我国的美国“飞虎队“。孙九宏爷爷也给大家讲述了自己和战友们解救飞虎队的故事。这个故事让我深深的懂得了,战场面对敌人的时候,只有同心协力,并肩作战的团队,才能克敌制胜。今天的团结表现在大家为了共同的目标,彼此信任,互相帮助,合作共赢。
                     第四节课   自强
   在昔日少年用鲜血与生命换来的和平时代,今日少年正茁壮成长,两代人相隔70年,爱国、勇敢的精神一脉相承。
我们的小八路们跟着肖爷爷参加了实践体验,小小年纪,棒棒的,在这些孩子中有的是真正八路军的后代。
    撒贝宁老师讲的好:“我们小伙伴,心里有着梦想,自强的梦想,一个奋发图强的梦想,一个让未来没有再敢来欺负我们的梦想。精彩的航模表演,足以证明。
    最后《歌唱祖国》为今晚的形成画上圆满的句号。
   难忘的历史  英雄的故事  震撼的演出是我最难忘的《开学第一课》!
初一四班
孙敬尧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9-5 14:08:15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我看了以英雄不朽为主题的《开学第一课》节目。那是一段中国人永远都不会忘记的历史,这个节目不仅将抗日战士们的英雄气概展现了出过来,更让日军的滔天罪行尽显在眼前。
这个节目一共讲了四堂课,分别是,爱国,勇敢,团结,自强。
     从赵一曼的例子中,我们可以明白爱国的体现,在狱中,日本人动用酷刑,她没有吐露任何信息,身负重伤的赵一曼表现出了一个中国人保卫民族的决心,坚贞不屈。
     还记得秦怡奶奶说的那句话:“国歌不是编曲编出来的,是在抗战时做出来的!”
爱国就是为了祖国献身,不畏牺牲。我们会想到左权,他像钢铁般坚强,狮虎般勇猛,在一次战役中,身为长官的他并没有率先离开,反而压在最后,日军的炮声炸响了尾部,他把生命献给了祖国。
     勇敢就是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不怕困难,用于担当。勇敢不分男女老少,就连13岁的王二小为了保卫转移躲藏的乡亲,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敌人知道上了当,用刺刀刺向了二小的胸膛,把二小摔在石头上。他用自己的勇敢,保护了战士们乡亲们的生命,谱写了一首勇敢的歌。
     南京大屠杀,共有30多万死难。我们只有记住这样的教训,更好的爱自己的国家我们才可以振奋民族精神,把我们国家建设强大,让历史悲剧不在重演。唯有自强才不被欺负,勇敢坚定,自强不息。
     只有自信、自立,才能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未来是属于我们的时代,做伟大祖国的接班人!
     一段段英雄事迹,一个个爱国志士,一句句激奋人心的话语时时在我眼前浮现、在我耳边回荡……
     如果没有这些抗战英雄,也不会有我们今天的辛福生活,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换回的是后代的和平与安乐。
                                                                                  姜宗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7 06:4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