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33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智慧教育引领教育先锋——谈东师大培训体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8-20 17:16: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感谢东师大给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学习机会,短短几天的学习培训,简直就是经历了一场教育的头脑风暴。

    这场教育的头脑风暴让我茅塞顿开,都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莫如高人指路。在这里我真正明白了什么是智慧教学,以及智慧教学给人们带来的实惠,原来智慧教学是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作为教学目的,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分析和学科内容体系分析作为教学一句在教学过程中,按照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确定三维教学的重点,运用信息技术,开展使学生充满兴趣、主动参与,有成就感的教学活动。学生以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为主,教师通过启发、示范、讲授等教学形式与学生交流研讨,通过学生的学习成长档案,综合进行教学评价。教学过程也是聚合智慧的过程,聚合学生自己的智慧,学生与同学的智慧,学生与教师的智慧。而成功培养出了许多栋梁之材的树勋小学,正是沿着智慧教育这条路走出来的。他就像中国教育的高人,给我们指引了成功教育的捷径。

    在参加培训的日子里,我和大家一样,通过专家讲学,尽可能多的了解了教学改革动态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沿理论,刘晓明教授的《教师专业发展与有效教学》报告,让我们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有了明确的方向。特别是教学观的转变,他提出了,有效教学的目的就是传授知识吗?传授知识的目的又是什么?学生毕业10年后大学里学的知识80%都因为不用而遗忘,最后留下了什么?等等一系列关于教育背后的问题,可谓发人深省。而他关于教师专业发展历程的讲解,让我们更加明确了教育要关注两条腿走路,社会发展社会需要以及人的发展人的需要。其中人的发展人的需要尤其重要。真正的教学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情感的人格的交流。专家型教师的角色定位给了我们努力的方向,我懂得了专家型的教师一定是学生智慧的生成者,一定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一定是人际关系的调节者,也一定是心理发展的促进者和心理健康的维护者。是呀,做什么样的教师,才不愧于自己几十年的教育生涯,才不愧于自己教过的一届又一届天真可爱的孩子呢?

    倾听着,思考着,反思着。耿玉苗老师的《学生特点分析及班级活动》报告给我的启示,做一个智慧型的教师首先要善于从智慧家庭借力,善于分析学生的个案。其次,教师策划每一项班级活动时,都要有明确的目的,突出自己的特色,将每一次设计都融进班级文化的重要元素,让班级的精神文化通过活动展示出来。最后,教师要经常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反思,总结和凝练提升。而且每一位智慧型的教师都会始终尊重学生,保护孩子的自尊心。苗苗老师是班主任的楷模,她的激情,她的爱心,她的用心,感染着在座的 每一位老师,也深深地感动着我。作为从教多年的自己都留下了些什么呢?给学生们留下了哪些美好的回忆,自己心里还能忆起多少孩子留下的故事?

    这次培训学习我的第二大收获是了解了知识树和思维导图法教学。

    知识树就是用树式图形表述一门学科的知识结构。 本质上就是一个层级式知识图,它揭示了知识间的因果关系或从属关系。层级式知识图由于具有对称性、良好图形、连续性等特点,因而便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很好地串联起来。课堂教学的重心应从勤奋的操练和练习,转向学生的理解和对知识的运用上,课堂上的具体操作就是凸显学生自主对知识点的归纳和总结。学生只要根据教师给出的教学引导,看出或识别出单元各知识点的内在关系与树的各个元素关系的“同构”,便能通过“填树”自主完成单元学习、复习或小结。而思维导图是基于对人脑记忆和思考的模拟,它的整个画面正像一个人大脑的结构图。这种模拟突出了思维内容的重心和层次。思维导图课堂是生成性的课堂,是完整的人的教育。不仅获得一种知识,更让学生拥有积极主动的学习一种精神,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不懈的追求。思维导图课堂是学生放飞心灵的天空。思维导图课堂,遵循了大脑的思维规律,遵循了教育教学规律,遵循了学生的学习规律,课堂上能发现学生的思维特点,分享每个孩子的优势思维。重点在于思维过程的揭示,深受学生的喜爱。这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高效学习法。我一定要学会并努力把它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去,让更多的孩子受益。

    总之,这次培训受益匪浅。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6 13:0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