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案例欣赏 设计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的教学智慧
——以《长方形与正方形》一课导入为例
金水区四月天小学 张韫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一堂课要有好的开头, 因为作为一堂课的首要环节,教师如果能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其主动探索新知,让学生对一堂课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这无疑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一步。在准备金水区校本教研先进成果暨青年教师课堂展评活动时,我们教研组选了北师大(2013版)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长方形与正方形》一课,并推选李倩老师进行一课多上。在研磨这节课中,大家能在畅所欲言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并体验着校本教研带来的成长快乐,作为其中一员的我也收获颇丰。下面我来谈谈这节课的导入设计。
【第一次试讲导入教学案例】
师:请欣赏一三班同学的拼图作品。(课件)
师:这些都是用我们学过的图形拼成的。你能说出认识的图形吗?
生1:房子顶是三角形,门是长方形,树是三角形和长方形组成的。
生2:太阳是圆形,路是长方形。
生3:孔雀身上有圆形,嘴是三角形。
生4:孔雀腿是长方形。
生5:塔上有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圆。
(注:教师请了5个学生发言,其他学生还跃跃欲试。)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长方形与正方形各有什么特点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问题。(揭示课题:长方形与正方形)
【第二次试讲导入教学案例】
师:同学们,看!这是什么?(课件)
生:数学书和七巧板。
师:它们是我们学习数学的好帮手。在这两幅图中藏着我们的图形朋友,你能找出来吗?
生:数学书的形状是长方形,七巧板的形状是正方形。
师:同学们的眼力可真好!生活中很多物体的面都是长方形和正方形,你能举个例子吗?
生1:黑板的面是长方形。
生2:地砖的面是正方形。
师:大家真善于观察。那么长方形与正方形各有什么特点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两个问题。(揭示课题:长方形与正方形)
案例分析:对比这两次试讲的导入环节,大家可以明显感觉到第一次的导入环节过分渲染,不分主次。李老师创设了欣赏学生漂亮的拼图作品情境(孔雀、二七塔、花园图等),接着让学生说出看到了哪些认识的图形,因为提供的拼图作品非常复杂和丰富,所以一下子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当时的场面非常热闹,但因为时间关系教师请了5个同学发言后就提出了新的问题并揭示课题。在这种热闹的背后,我也在深思:导入环节的目的是什么,难道只为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说出拼图作品中认识的图形对后边探索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点有什么用?带着这些问题,我仔细研读教材,发现书中主情境呈现的是“数学书”抽象出长方形、由正方形“邮票”抽象出正方形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图形认识中抽象地数学思想和数学化的过程。品读教材后我豁然开朗,李老师第一次试讲的导入情境是从图形到图形,虽然学生的作品激发了全班学生的兴趣,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但没有让学生经历从生活抽象出图形的过程,没有搭台子让新旧知识衔接起来,更没有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启发学生思考“长方形与正方形”特点。所以我建议李老师使用书中创设的情境,但考虑到大部分学生对“邮票”很陌生,所以将“邮票”换为 “七巧板”,这就有了第二次试讲的导入情境。第二次试讲的导入看似简洁平淡,但细细想来,用学生熟悉的“数学书”和感兴趣的“七巧板”为学习材料,不仅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还可以强化学生对图形的认知,积累数学表象。学生在“从数学书和七巧板中找出图形”和“找出生活中表面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物体”这两个问题驱动下,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机被激发出来,小脑袋也快速转起来,在不知不觉中经历了由生活抽象出图形的数学化过程,学生能从生活中物体的面上准确找出长方形与正方形,这就表明学生对这两种图形的已有知识经验储备丰富,这为后边探索新知打下了基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