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553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英雄雨来》课文分析与研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4-8 07:4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重庆市万州区沙河小学 熊建峰



教材分析



不畏强敌的雨来



  《小英雄雨来》这篇略读课文节选自作家管桦写的同名中篇小说,选入课文时有改动。课文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少年雨来为了掩护革命干部,机智地同敌人做斗争的故事,歌颂了雨来热爱祖国、不畏强敌的斗争精神。



  一、一波三折,主题鲜明。



  课文讲述的故事情节一波三折,篇幅较长,作者分为六个部分来叙述:



  第一部分讲雨来的游泳本领高。雨来生活的芦花村在晋察冀边区的北部,是抗日根据地。芦花村旁有还乡河,河里有芦苇,雨来每到夏天就到还乡河游泳,所以练就了一身游泳的本领。



  第二部分讲雨来上夜校念书。在夜校跟着老师轻声念着:“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他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这部分写得简略。



  第三部分讲雨来掩护区交通员李大叔。在战斗形势异常紧张的关头,生活在革命家庭中的雨来,在危急的情况下毫不慌张,勇敢地掩护了李大叔,并机智地把敌人引开。



  第四部分讲雨来和鬼子进行不屈的斗争。雨来机智地回答敌人的盘问;拒绝了敌人的哄骗和利诱;在敌人威胁、毒打下也没有屈服。这部分写得最具体生动,活现出了小英雄的形象。



  第五部分讲芦花村的人们误以为雨来牺牲了。村里人都说:“雨来是个好孩子!”“有志不在年高。”这部分写得简略。



  第六部分讲雨来并没有死。雨来能够在敌人的枪口底下巧妙逃生,进一步表现雨来的机智勇敢。



  由此可见,本文的故事情节紧凑而又丰富多彩、跌宕起伏,将一位热爱祖国、不畏强敌的少年英雄展现在读者面前。



  二、多种手法,塑造形象。



  1.正面描写。课文先后两次提到雨来是12岁。第一次出现在第一部分:“12岁的雨来就是这个村的。”“雨来的仰浮本领最高,能够脸朝天在水里躺着,不但不沉底,还要把小肚皮露在水面上”,这体现了雨来的游泳本领最高和争强好胜的儿童本性。“忽然,远远的水面上露出个小脑袋来。雨来像小鸭子一样抖着头上的水,用手抹一下眼睛和鼻子,嘴里吹着气,望着妈妈笑。”这段话紧承上文“雨来扎进河里不见了”。这小鸭子的比喻与活灵活现的动作描写,既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雨来游泳本领高,又表现了雨来的调皮活泼。第二次出现在第三部分:“12岁的雨来使尽气力,才把缸挪回到原地。”雨来虽小,却有临危不乱的气概,这“小”具有衬托作用。



  2.对比描写。第四部分刻画细致,作者采用了对比手法,将敌人的软硬兼施、凶残狡诈与雨来的镇定自若、英勇不屈形成了鲜明对比。瞧,面对识字课本,鬼子“一把抓在手里,翻着看了看,问他:‘谁给你的?’”面对敌人的盘问,雨来平静地说“捡来的!”面对有人跑进来,扁鼻子军官用手摸着雨来的脑袋,说:“......刚才有个人跑进来,看见没有?”雨来用手背抹了一下鼻子,嘟嘟囔囔地说:“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雨来什么也没有说。扁鼻子军官把糖往雨来手里一塞,说:“吃!你吃!你得说出来,他在什么地方?”他又伸出那个戴金戒指的手指,说:“这个,金的,也给你!”面对敌人的哄骗和利诱,雨来拒绝了,“没有接他的糖,也没有回答他”。鬼子又抽出一只手来,在雨来的脸上打了两巴掌,又把他脸上的肉揪起一块,咬着牙拧。多么残忍,毫无人性的鬼子!雨来的脸立时变成白一块,青一块,紫一块。鬼子又向他胸脯上打了一拳。雨来打个趔趄,后退几步,后脑勺正碰在柜板上,但立刻又被抓过来,肚子撞在炕沿上。雨来半天才喘过气来,脑袋里像有一窝蜂,嗡嗡地叫。他两眼直冒金花,鼻子流着血。丧心病狂的鬼子把雨来折磨得惨不忍睹。面对敌人的毒打,雨来咬着牙说“没看见”,多么坚强,毫不屈服!这样细致的语言、动作和神态描写,有力地表现了雨来的毫不畏惧、宁死不屈的英雄形象。



  3.侧面描写。雨来以儿童的视觉去观察人和事物,因此他眼里的人和事物也是被儿童化的。比如写女老师“青布裤褂,胖胖的,剪着短发”,作为儿童,他对新事物——老师的衣着容貌产生了兴趣,是典型的儿童式的好奇。但对日本军官的描写则带有儿童色彩的丑化,比如“满口金牙”,“扁鼻子军官”等。第五部分写了芦花村的老人含泪对雨来的赞叹:“雨来是个好孩子!死得可惜!”“有志不在年高。”乡亲们深感悲伤,雨来死得可惜,这烘托出雨来是一个好孩子。



  4.反面衬托。一个12岁的孩子难免有其不成熟之处,不能将其完美化。课文第三部分说“雨来刚到堂屋,见十几把雪亮的刺刀从前门进来。他撒腿就往后院跑,背后喀啦一声枪栓响,有人大声叫道:‘站住!’雨来没理他,脚下像踩着风,一直朝后院跑去。”雨来为什么撒腿就跑呢?是机智勇敢地引开敌人,还是鬼子进村,李大叔来家避难等突发事件让没有心理准备的雨来慌了手脚?正是雨来的逃跑暴露了一点,激化了矛盾,从而为雨来与敌人作斗争铺平了道路。假如当时雨来镇定自若,可能敌人在搜过屋子,盘问一番而一无所获的情况下就会离去,哪还有后面的故事呢?



  三、前后照应,浑然一体。



  1.景物前后相照应。看开头的景物描写:“芦花开的时候,远远望去,黄绿的芦苇上好像盖了一层厚厚的白雪。风一吹,鹅毛般的苇絮就飘飘悠悠地飞起来,把这几十家小房屋都罩在柔软的芦花里。”这突出雨来家乡的可爱,又为故事情节的发展作了铺垫。第五部分的景物描写:“太阳已经落下去。蓝色的天上飘着的浮云像一块一块红绸子,映在还乡河上,像开了一大朵一大朵鸡冠花。苇塘的芦花被风吹起来,在上面飘飘悠悠地飞着。”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壮丽的风景画,跟上文描写的雨来和鬼子斗争的气氛相比,这样环境显得格外平静,渲染了一种失去雨来的悲伤。第六部分写道:“还乡河静静的,河水打着漩涡哗哗地向下流去。虫子在草窝里叫着。”这一段看似写景,实际借景抒情,突出了人们内心的失望,人们多么盼望雨来会突然出现在大家面前啊!



  2.游泳与脱险相照应。 第一部分有句话:“雨来像小鸭子一样抖着头上的水,用手抹一下眼睛和鼻子,嘴里吹着气,望着妈妈笑。” 结尾说:“雨来还是像小鸭子一样抖着头上的水,用手抹一下眼睛和鼻子,扒着芦苇,向岸上的人问道:‘鬼子走了?’”这样照应了开头,第一部分写雨来游泳的本领高强,是为下文雨来机智脱险埋下伏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



  3.识字课本相照应。 课文中提到的识字课本,也形成了前后照应。在夜校里,雨来跟老师读“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雨来第一次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并刻在了他的脑海里。第四部分说一滴一滴的血滴下来,溅到课本那几行字上“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样照应,有力地说明雨来之所以有那种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是因为他在夜校里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这是他英雄行为的思想基础。



  四、三写游泳,表现性格。



  课文中三次写到了雨来游泳,烘托出了小英雄雨来的鲜明性格。第一写游泳:“每到夏天,雨来和铁头、三钻儿,还有很多小朋友,好像一群鱼,在河里钻上钻下,藏猫猫,狗刨,立浮,仰浮。雨来仰浮的本领最高,能够脸朝天在水里躺着,不但不沉底,还要把小肚皮露在水面上。”雨来一到夏天就到还乡河游泳,练就了一身游泳本领。“雨来仰浮的本领最高……”这句话,犹如一个特写镜头推到读者面前,并用铁头、三钻儿等很多小朋友作为陪衬,突出了雨来的水性特别好。第二写游泳:“……雨来听出了话里的意思,转身就朝河沿跑。……只听见扑通一声,雨来扎进河里不见了。妈妈立在河沿上,望着渐渐扩大的水圈直发愣。”“忽然,远远的水面上露出个小脑袋来。雨来像小鸭子一样抖着头上的水,用手抹一下眼睛和鼻子,嘴里吹着气,望着妈妈笑。”通过一个生动的例子,具体地写出雨来游泳本领高,表现了雨来的机智、灵活。这正是他后来和日本鬼子作斗争的重要条件。第三写游泳:“在芦苇丛里,水面上露出个小脑袋来。雨来还是像小鸭子一样抖着头上的水。用手抹一下眼睛和鼻子,扒着芦苇,向岸上的人问道:‘鬼子走了?’”雨来能在穷凶极恶的敌人的枪口下扎进河里,安然脱险,不但再次证明雨来游泳本领高强,而且突出表现了雨来机智、勇敢,赞扬雨来确实是一位小英雄。



  五、补叙结尾,引人入胜。



  如果小说在写了河沿上传来几声枪响以后,紧接着便交代雨来没被打死以及他没死的缘故,那就平平淡淡,丝毫也引不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正是为了避开这种平铺直叙的表现方式,所以作者不忙于向读者交代雨来的结果,而是调转笔头去叙述村里的乡亲们在河岸上寻找雨来尸首的情形,使读者误以为雨来已经牺牲了。而正当此时,作者笔锋陡转,“突然铁头叫起来:‘啊!雨来!雨来!’……在芦苇里,露出个小脑袋来。……”点明雨来没有死,使读者在喜出望外之余又打了个问号“雨来怎么会没死的?”急于想了解下文。顺应读者的这种心理要求,作者回过头来补上一笔:“原来枪响以前,雨来趁鬼子不防备,一头扎进河里去。鬼子慌忙向水里打枪,可是我们的小英雄雨来已经从水底游到远处去了。”这一补叙合情合理地解释了雨来没死的原因,给读者一种豁然开朗的快感。



  这一补叙不仅使叙述波澜曲折,引人入胜,而且突出了雨来的英雄性格。一个十二岁的孩子竟能从鬼子的枪弹下死里逃生,这一点是很能表现小英雄的勇敢和机智的。所以作者不肯轻易地、直接地泄露出雨来是如何死里逃生的,而是从别处下手逐步引导读者去注意这个问题,关心这个问题,等到读者急于要弄清这个问题时,才补上一笔,解释清楚。这样,雨来死里逃生的情形就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的勇敢和机智也就更加突出。



资料链接



管桦与《小英雄雨来》



  管桦,原名鲍化普,著名作家、诗人、画家。河北省丰润县人。1940年参加革命工作。1942年毕业于华北联合大学文学系。曾任报社记者,在军区政治部剧社工作,在东北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研究室任研究员。在冀东农村落户期间,发表了大量文学作品,是全国第五、六、七、八届政协委员,曾任北京市文联副主席、主席,北京老舍文艺基金会会长,北京老舍研究会会长,一级作家。是中国作协北京分会专业作家。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说《荆各庄的故事》《小英雄雨来》,长篇小说《将军河》及《管桦中短篇小说集》等。2002年8月17日因心脏病突然发作,在河北唐山家乡病逝,享年81岁。



  中篇小说《小英雄雨来》,早在五十多年前就已被选入了全国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感染和教育了不止一代人。



  提起《小英雄雨来》,作家管桦说,雨来的形象绝不是作家凭空想象的。雨来,是抗日战争年代里冀东少年儿童的一个缩影,这其中也包括管桦本人在内。小说中的芦花戏水,星夜攻读,智护交通员的情节,苇丛雏鸭、五谷飘香的田园风光景物,鲜活的方言土语,无一不是五十多年前那场波起云涌的民族解放战争中燕赵大地的真实写照。



  1940年,管桦离家奔赴抗日战场,长年转战南北,但浓浓的乡情,给他留下了无限的眷恋。他从小亲身经历目睹了年长他几岁的本村儿童团团长,带领一群天真无邪的儿童,站岗放哨,给八路军送鸡毛信,上树望,捕捉敌情。从军后,童年时代的情景,总是像演电影似的一幕幕在脑海中浮现。就这样,创作了以雨来为主人公的《雨来没有死》。这成了管桦创作生涯的开端。



  初稿写成后,管桦首先请当时任鲁迅文学院研究室主任的周立波审阅。周立波被小说中主人公雨来的精神所吸引、感动,连连称赞这篇小说写得有骨头有肉,非常值得一读,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周立波鼓励并指点管桦继续写下去,要写成一部真实反映冀东人民抗日斗争的中篇或长篇小说。



  《雨来没有死》这篇处女作,1948年发表在《人民日报》的前身──《晋察冀日报》上,受到了广大读者的一致好评。建国之初,教育部一位负责语文教科书的编审专程找到管桦,告知他《小英雄雨来》被选进了全国语文课本。从此,小英雄雨来便成了整整一个时代全国少年儿童心目中的英雄。



  管桦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文革”中,小英雄雨来竟会成为他的“保护者”。那是“文革”初期,一次,冲击北京市文联的“红卫兵”要揪斗管桦。当一群脸上还带着稚气、对管桦一无所知的学生,拿着皮带朝管桦步步逼近时,其中有人问了一句:“管桦是谁?”旁边有人回答:“就是写《小英雄雨来》的那个作家。”那些学生都是学着《小英雄雨来》长大的,听了这句话,满脸杀气的孩子们顿时像泄了气的皮球,他们怎么好意思对塑造出自己童年崇拜过的偶像的人动手呢?管桦因此躲过了一劫。



  风云过后,年逾古稀的管桦深知革命传统教育对下一代的重要,他愈加魂牵梦萦“雨来”的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英雄精神了。管桦说:“爱国主义教育应当从娃娃抓起,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家乡都不热爱,还谈何爱国?”为了使“雨来”的爱国主义精神不断得到发扬,管桦打算在家乡的还乡河公园里建一座小英雄雨来纪念园,让新一代更多地走近英雄,学习英雄,自觉地接受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教育熏陶。他的这一想法很快得到唐山市委、市政府和新区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1998年“小英雄雨来纪念园”终于在还乡河公园落成了。



  管桦在小英雄雨来纪念碑上亲笔写道:“1937年,日本法西斯侵略中国,中国进行全民族抗战。青壮年参加八路军,拿起枪抗击日本侵略者,冀东还乡河两岸各村的民兵、老年人、妇女、少年儿童,为保卫祖国家园与敌进行顽强的斗争。在那个战争年代,像雨来那样站岗放哨、手拿红缨枪、挺起小胸脯、给八路军送信、带路的情况是很多很多的……”



  如今,小英雄雨来纪念园已经成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也成了大人和孩子们经常光顾之处。在那里,会使人勾起一段历史的回忆,仰望雨来塑像,曾经读着雨来的故事长大的人们和正在学着雨来的故事成长的孩子们,都常常会重温《小英雄雨来》中那句不止激励过一代人的名句:“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热爱自己的祖国!”



黑夜中的“小英雄雨来”



管桦



  抗日战争时,我是冀热辽军区的文艺战士。这个军区以还乡河、滦河为中心,西至通县、平谷、顺义,北至承德,东到辽宁,南临渤海。



  抗日战争中,在那风暴惊扰之夜,枪炮轰鸣的时代,总是有孩子分散在我们生活之中。我做随军记者时,每次回报社变成单独行动,给我带路的,有老人、有青壮年,也有十一二岁的儿童团员。



  儿童团有夜校,每当反“扫荡”结束以后,或是敌情缓和的时候,走进村里,便听见男女民兵奔向会场时的说笑声和歌声。



  朦胧着星光的夜雾里,花木的繁枝密叶中,小学校的窗子亮着鲜红的灯火,从那里传出孩子们齐声念书的声音:“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一次我在四户村被日本鬼子包围,跑进一家院里隐藏。街上的大人孩子都看得清楚。可是当鬼子拷打那些大人和孩子,问八路军藏在哪儿了?无一个人暴露,都说跑出村去了。还有鲁家峪的儿童团员把日伪军带进地雷阵,自己巧妙脱险的故事。1945年冀东八路军攻打玉田县的日本鬼子时,给我们几个文艺战士带路的那个孩子,不幸牺牲。因此常常有读者问我“雨来”是不是真实的,我回答说:当然是真实的,那是我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加以概括、剪裁和典型化,使人物故事情节紧凑而又丰富多彩。这就是历史的真实同艺术真实的统一。



晋察冀边区



  晋,山西省简称,察,察哈尔省(1952年撤销,分别并入河北、山西两省)简称,冀,河北省简称。晋察冀边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之一。1937年10月,聂荣臻率八路军一一五师部分以五台山为中心开辟晋察冀根据地。11月成立晋察冀军区,1938年1月成立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后发展为包括山西、河北、察哈尔、热河、辽宁等省各一部的广大地区,有108县,人口2500余万。共作战32000多次,歼日伪军35万余人,为重要的抗日根据地。晋察冀边区是我国新民主主义制度最早实施的地区之一。晋察冀边区政府及军区司令部旧址位于太行山麓的阜平县境内。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抗日战争



  中国抗日战争(1937—1945)即中国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革命战争。1937年7月7日,日本策划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并以此为起点,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中国各族人民从此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一场气壮山河的斗争……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强占东北建立伪“满洲国”。1932年制造上海“一二八事变”,1933年侵占山海关和热河,并不断挑衅。1937年7月7日,日本策划芦沟桥事变,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全面抗战开始。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武装进入沦陷区,开辟敌后根据地,积极进行对敌作战,抗击侵华日军。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东北,迅速粉碎了关东军,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递交投降书,9月9日,侵华日军投降。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这场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但日军的野蛮侵略激起了中华民族空前团结的民族精神,经过8年浴血奋战,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取得了第一场反侵略战争的彻底胜利,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奠定了基础。



抗日儿童团



  1937年至1945年,是中国历史上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时期,党领导下的许多抗日根据地都成立了抗日儿童团的组织。



  抗日儿童团员们在青年救国会的领导下,积极参加抗日救国斗争,他们同抗日军民一道,广泛参加各种抗日活动,十分活跃。抗日儿童团的任务是:宣传大家打日本;侦察敌情抓汉奸;站岗放哨送书信;尊敬抗战官和兵;帮助军属来做事;学习生产不稍停。从东北的黑土地到晋西北的黄土高原,从苏北地区到陕甘宁边区,到处活跃着抗日儿童团员们的身影。



  到1940年,陕甘宁边区有7万儿童团员,苏北解放区有18万少年队和儿童团员,华北抗日根据地有60万儿童团员,他们是当时抗日儿童团的主力。



  其中,最为活跃和出色的是晋察冀边区的儿童团,他们站岗放哨、捉汉奸、送情报,利用自己年纪小,不被注意的特点,深入敌后,出色地完成任务。在晋冀一带,直到现在仍流传着小英雄王二小把日本鬼子引进八路军包围圈的故事。晋察冀边区抗日儿童团还开展了“五不运动”:不给敌人带路;不给敌人送信;不吃敌人的糖;不念敌人的书:不告诉敌人藏粮的地方。



  儿童团的成立不仅给孩子的生活带去了乐趣和希望,同时壮大了抗日队伍的力量,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革命接班人。



活在歌声里的小英雄──王二小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这首名为《歌唱二小放牛郎》的叙事民歌传唱了许多年,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故事影响了几代人。



  王二小家在河北涞源的一个小山村。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把魔爪伸进了这个宁静的村庄。1942年10月25日,二小在山坡上放牛时碰上了打算进村“扫荡”的鬼子。鬼子让他带路,二小却把鬼子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鬼子发现上当后,用刺刀刺向二小的胸膛……



  王二小牺牲后,当地军民把他埋葬在村后的山坡上。《晋察冀日报》在第一版发表了介绍他英雄事迹的消息。词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被王二小的事迹深深地打动了,很快创作了这首流传60多年的歌曲。



  新中国成立后,王二小的故事被编进了小学课本,二小成了千千万万儿童心目中的英雄。2003年,由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投资拍摄的故事片《少年英雄》,在儿童中又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4-8 07:47:00 | 只看该作者
教学设计



抗日小英雄雨来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了解雨来为掩护革命干部和日寇英勇斗争的故事,学习雨来热爱祖国、勇敢机智的品质。



  3.理解“有志不在年高”等句子的意思。



  4.给课文的每个部分加小标题。



  重点难点



  1.用较快速度阅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说出每一部分的主要意思,给每一部分加上小标题。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抗日战争方面的资料。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北部的芦花村有一个十二岁的小英雄。他被迫给敌人带路,却把鬼子带进了我们设计的地雷阵,炸得鬼子狼哭鬼嚎。以后,他和其他的孩子们一起站岗放哨,送鸡毛信,配合八路军与鬼子周旋……你们知道这位年仅十二岁的小英雄是谁吗?



  师生一起解析课题——



  小──雨来的年龄小,是一个少年;英雄──雨来的特点;雨来──课文中的主人公。



  引导到学生质疑:看到课题后,你想知道什么?(为什么称雨来是小英雄?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雨来是一位小英雄?)



  二、略读课文,初知大意。



  1.读“连接语”,明确要求。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雨来的哪几件事?



  (2)说说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3)把小英雄雨来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4)如果有兴趣,还可以给每个部分加个小标题。



  2.自读自悟,感知大意。



  对照阅读提示,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边读边用笔划出有关内容,读后与小组的同学互相交流,有疑问的地方互相解决,不能解决的做个记号,待后集体解决。



  3.集体交流,抓住要点。



  (1)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2)说说课文讲了雨来的哪几件事? 教师引导梳理、概括要点。(游泳本领高;上夜校念书、掩护李大叔、勇斗鬼子、宁死不屈、机智逃生)



  (3)畅谈自己的感受,体会雨来热爱祖国、机智勇敢的品质。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交流的情况,着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句子。



  A.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B.雨来没理他,脚下像踩着风,一直朝后院跑去。



  C.一滴一滴的血滴下来,溅在课本那几行字上。



  D.有志不在年高。



  三、再读课文,师生探究。



  1.从重点内容入手,理清段间联系。



  (1)鬼子抓住雨来为什么要枪毙他?



  (2)雨来在鬼子面前为什么表现得如此坚强?



  (3)雨来又是怎样从鬼子手中逃脱的?他为什么能这样做?



  (4)你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2.教师点拨,读议句子。



  (1)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这句话两次出现有什么重要的意思?课文中第一次出现在第二段中。雨来在夜校学习时,女老师指着黑板上的字念着:“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说明雨来在夜校不仅学了文化,更重要的是接受了思想教育。这种爱国主义的思想,在他头脑里扎下了根,这是雨来与敌人斗争的力量源泉和思想基础。课文中第二次出现在第四段中。敌人的威胁、利诱,软硬兼施,都不能使雨来屈服。“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鼓舞鞭策着他,使他经受住敌人的毒打。在严峻的斗争面前,雨来重温这句话,倍感亲切。“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是他意志、信念、力量和经受各种考验的精神支柱。)



  (2)雨来没理他,脚下像踩着风,—直朝后院跑去。



  ——这一系列动作的描写,形象地表现了雨来的机智勇敢。因为年龄小,面对雪亮的刺刀,敌人以为雨来害怕,不顾一切朝后院跑去,实际上,雨来是为了把敌人引开,保护交通员。



  (3)一滴一滴的血滴下来,溅在课本那几行字上。



  ——这是一处细节描写。鲜血滴在“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几行字上,表明了雨来誓死保护交通员,和敌人斗争到底的决心与坚强意志;体现了中国人民不惜用鲜血和生命保卫祖国的决心。句子未加任何雕琢,意思却含蓄深刻。这句话既写了当时的场景,又将鲜血和爱国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会使人产生丰富的想象和无穷的回味。



  (4)有志不在年高。



  ——志:志气、志向;年高:年纪大。有志气不在于年纪大,指人贵在有志,不能凭年龄大小来衡量,只要有志气,年轻也能做出优异成绩。这是人们对雨来的赞扬,雨来热爱祖国、勇敢机智的品质深深感动、激励着芦花村的人们。



  3.指导归纳各段段意,提炼成为小标题:



  (1)引导归纳各段段段意。



  第一部分:雨来家乡的景色优美,他游泳的本领高强。



  第二部分:雨来上夜校读书,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第三部分:雨来掩护交通员李大叔。



  第四部分:雨来与鬼子展开英勇斗争,始终不说出李大叔的藏身之处。



  第五部分:乡亲们以为雨来牺牲了,都很难过。



  第六部分:雨来没有死。



  (2)提问引发学生思考。



  怎样编写小标题?可以是句子,也可以是词语。可以用书上的语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话编写。



  (3)浓缩段意,提炼小标题。



  第一部分:望着妈妈笑(或游泳)



  第二部分:爱自己的祖国(或读书)



  第三部分:掩护李大叔(或掩护)



  第四部分:与鬼子斗争(或斗争)



  第五部分:有志不在年高(或枪声)



  第六部分:雨来没有死(或脱险)



  特别提醒:对学生加小标题要求不要太高,只要基本上概括了本部分的内容,语句通顺即可。



  也可以选用课文中的语句作小标题,引用原句要加引号。比如:



  ①“望着妈妈笑”。



  ②“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③“把缸挪回到原地”。



  ④“什么也没看见”。



  ⑤“有志不在年高”。



  ⑥“雨来没有死”。



  4.想一想,段落之间有怎样联系?



  (1)课文描写还乡河的景色幽什么作用?描写还乡河景色美,点明雨来的家乡美,并为后来雨来脱险打下伏笔



  (2)课文为什么描述雨来上夜校读书?



  雨来在夜校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是雨来临危不惧,英勇斗争的思想基础。



  (3)课文描写鬼子阴险狡诈和众乡亲对雨来的评价有什么好处?



  能反映出雨来坚强不屈;众乡亲对雨来的评价,点明雨来是一个好孩子。



   (4)结尾描写雨来脱险没有死,有什么作用?



  雨来脱险没有死,不仅与文章开头互相照应,也是小雨来优秀品质的体现。



  5.对比阅读,领悟景物描写作用。



  (1)“芦花开的时候,远远望去,(黄绿的)芦苇上(好像)盖了(一层厚厚的)白雪。风一吹,(鹅毛般)苇絮(就飘飘悠悠地)飞起来,(把这几十家)小房屋都罩在(柔软的)芦花里。”



  ——小小的芦花村只是祖国大好河山的一小部分,和芦花村同样美,甚至更美的大片河山正遭受着日寇的蹂躏。教学中突出芦花村的美旨在引发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爱和对侵略者的恨。



  (2)“太阳已经落下去。(蓝色的)天上飘着的浮云像一块一块红绸子,映在还乡河上,(像开了一大朵一大朵鸡冠花)。苇塘的芦花被风吹起来,(在上面飘飘悠悠地飞着)。”



  ——这里写出不仅白天的芦花村景色优美,太阳落下去以后,这里依然是那么美。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生活着勤劳善良的村民们。人杰地灵,人们多么希望雨来这个好孩子仍活在大家中间啊!



  (1)“还乡河静静的,河水(打着漩涡哗哗地)向下流去。虫子(在草窝里)叫着。”



  ——这一段看似写景,实际在写人们的心情。人们多么盼望雨来会突然出现在大家面前啊!连那河水都在静静地等待着,草窝里的虫子都在呼喊着雨来。



  三、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1.课内拓展。



  (1)学完这篇课文,你要向雨来学习什么?



  (2)阅读“资料袋”。



  2.课外拓展(选择性作业)。



  (1)把小英雄雨来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2)利用课外的时间阅读管桦的小说《小英雄雨来》。



  (3)了解战争给百姓,特别是给儿童带来的伤害。



  (4)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小  游泳技高   



           英  上学明理  热爱祖国



           雄  勇斗日寇  宁死不屈



           雨  跳河潜逃



           来  死里逃生  勇敢机智



练习设计



  一、借助字典,给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还_____(  )弹______(  )扎______(  )拧______(  )



  _____(  ) ______(  ) ______(  ) _______(  )



  二、形近字组词。



  晋(  ) 冀(  ) 絮(  ) 枕(  ) 挪(  ) 榴(  )



  普(  ) 翼(  ) 柴(  ) 沈(  ) 哪(  ) 溜(  )



  三、恰当地搭配词语。



  (  )的芦花  (  )的浮云  (  )的苇絮



  (  )的眼睛  (  )的芦苇  (  )的本领



  (  )地叫着  (  )地哭着  (  )地飞来



  (  )地看着  (  )地指着  (  )地抓住



  四、填一填,读一读。



  一(  )河  一(  )雪  一(  )鱼  一(  )雨



  一(  )房  一(  )血  一(  )糖  一(  )花



  五、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雪亮(  ) 爱护(  ) 温和(  )



  凶恶(  ) 防备(  ) 摇晃(  )



  六、课文中有许多描写声音的词,找一找按要求填在横线上。



  人入水中:_______________许多人小声说话:__________________



  人跑的声音:_____________爸爸抽烟袋:______________________



  翻课本:_________________门响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枪栓响:_________________日本鬼子说话:____________________



  七、缩句。



  1.雨来最喜欢这条紧靠着村边的还乡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蓝色的天上飘着红绸似的浮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苇塘的芦花飘飘悠悠地飞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读下面的一段话,完成练习。



  太阳已经落下去(  )蓝蓝的天上飘着的浮云像一块一块红绸子(  )映在还乡河上(  )像开了一大朵一大朵鸡冠花(  )苇塘的芦花被风吹起来(  )在上面飘飘悠悠地飞着(  )



  芦花村里的人听到河沿上响了几枪。老人们含着泪,说:“雨来是个好孩子!死得可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芦花村的孩子们,雨来的好朋友铁头和三钻儿几个人,听到枪声都呜呜地哭了。



  1.在横线上补充一句话,并说说它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第一自然段加上标点。



  3.照样子,仿写句子。



  例:蓝蓝的天上飘着的浮云像一块一块红绸子。



  (1)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雨来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阅读



  1.拓展阅读书目——《保卫延安》《红岩》《小兵张嘎》等。



  2.电影掠影。



银幕上的抗日小英雄──张嘎



  抗日战争时期,生活在冀中白洋淀的小男孩张嘎与奶奶相依为命。为了掩护在他家养伤的八路军侦察连长钟亮,奶奶英勇地牺牲在日军的刺刀下,而钟亮也被敌人抓走了。为替奶奶报仇和救出老钟叔,嘎子历经艰辛,找到了八路军,当上了一名小侦察员……电影《小兵张嘎》讲述了一个小八路战斗成长的过程。



  这部儿童军事题材影片,通过寓意丰富的细节安排和少年儿童所特有的心理活动的描写,真实自然地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的少年英雄形象,影响了几代小观众。



  这部影片荣获了1980年中国第2届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一等奖。后来,小兵张嘎的故事又被改编成了电视剧。



送鸡毛信的抗日小英雄──海娃



  《鸡毛信》是一部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家喻户晓的电影。影片的主角是十二岁的儿童团团长海娃,他的任务是一边放羊,一边放哨,发现敌人,给村里人打信号。海娃的父亲是民兵中队长。有一天,父亲让他送一封有关攻打敌人炮楼的“鸡毛信”给八路军。海娃以放羊作掩护,携信上路。不料途中却遭遇敌人……故事的情节一波三折,扣人心弦,深受广大观众特别是孩子们的喜爱。



  这部上世纪50年代拍摄的黑白片不仅在国内影响很大,而且在国际电影节上两次获奖。1955年,在英国第9届爱丁堡国际电影节荣获优胜奖,是新中国在国际上获奖的第一部儿童故事片。



  3.篇章阅读。



小英雄雨来(续)



管桦



  满脸大胡子的鬼子指挥官,又长又密的眉毛底下闪动着一对凶恶的圆眼睛,飕地一声抽出指挥刀,放在雨来的脖子上,用中国话说:“小害(孩)带路!死拉(了)的没有!”



  雨来没有回答,心里暗暗打主意,怎么办呢?把敌人带到哪里去呢?



  鬼子指挥官见雨来直瞪着眼睛不说话,以为这小孩吓昏了。把刀从他脖子上拿开,口气变得温和,好像是安慰雨来,说:“害怕的不要,给皇军带路,死拉(了)的没有!”



  雨来心里想:把他们带进地雷阵,这倒是个好机会。



  见雨来还是直瞪着眼睛不说话,那个瘦脸上长满小红疙瘩的特务,弯下腰,直望着雨来的眼睛,大声叫道:“听见没有?给皇军带路就把你放了,要是不带路就割掉你的脑袋!”



  雨来心里说,要是顺顺当当答应给他们带路,他们也许还要疑心呢,不能叫敌人看出破绽。



  鬼子指挥官见雨来瞪着眼睛不说话,就把刀在他头上挥动着,吼叫:“带路!带路!”



  那个紫黑脸膛宽鼻子的特务,在雨来的背上打了一拳,又顺手往前一推,叫声:“走!”



  雨来被推搡着在前面走,两百多鬼子和特务在后面跟着。雨来站住脚,脸上装出恼怒的神情,说:“这么推搡,还不把我推到地雷上?”



  鬼子指挥官向那特务挥了一下手。特务对雨来说:“好,好,不推搡啦。乖乖地给皇军带路!”



  到了村东的大路上,连鬓胡子指挥官,耗子一样的小圆眼睛,滴溜溜转动着,瞧瞧那些土块下面的红绿纸条,又瞧瞧雨来。紫黑脸宽鼻子的特务,急忙上前问雨来:“这些都是地雷吗?我就不信!”



  雨来回答说:“不信?对啦,没有地雷。你去踩一踩吧!”



  紫黑脸宽鼻子特务,伸出大巴掌,给了雨来一个脖拐,咒骂着:“小兔崽子,我知道你没安好心!”



  雨来一会儿把敌人领到漫地里,一会儿又领到大路上,弯弯转转,在这片假地雷阵里走。雨来故意扯开嗓子喊叫着:“小心地雷呀!”



  一个鬼子兵,正好踩到松软的地上,以为踏着地雷了,惊叫一声,趴到地上。这一叫,整个鬼子大队都忽啦忽啦闪到一边,叽哩咕噜趴下来,吱哇乱叫。



  趴了一会儿,不见雷响,鬼子们才松口气站起来。很多鬼子,因为刚才把脸埋在土里,弄得满脸沙土,只露着滚动的小眼睛。一个个缩头缩脑满脸惊慌,仿佛都吓掉了魂。



  雨来带着敌人继续往前走。广阔的田野上,没有收割的豆子地,火焰似的高粱穗,雪白的棉花球,耸入云天的白杨树,都仿佛瞪着眼睛,等着看看鬼子怎样踏到地雷上。



  一块没有刨掉的玉秫秸,哗啦哗啦抖动着干叶子;还乡河水打着旋涡,阳光下闪耀着的泛白的浪花,以及水鸟的叫声,都使鬼子心惊肉跳。



  雨来故意领着敌人从写着那几个大字的路上经过。鬼子兵们走过时,都战战兢兢地瞧一眼地上那行特别显眼的白粉笔字:



  “这是中国的土地!”



  读一读,想一想



  1.细读文章,说说雨来是怎样给鬼子带路的?



  2.品读描写雨来神态和言行的语句,从中可以看出雨来有怎样的特点?



倔强的小红军



陈靖



  陈赓同志回顾自己革命经历的时候,曾经深情地谈起这样一件往事。



  那是深秋的一天,太阳偏西了。由于长时间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行军,常常忍饥挨饿,陈赓同志感到十分疲惫。这一阵他掉队了,牵着那匹同样疲惫的瘦马,一步一步朝前走着。忽然,看见前边有个小红军,跟他一样,也掉队了。



  那个小家伙不过十一二岁。黄黄的小脸,一双大眼睛,两片薄嘴唇,鼻子有点儿翘,两只脚穿着破草鞋,冻得又青又红。陈赓同志走到他跟前,说:“小鬼,你上马骑一会儿吧。”



  小鬼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盯着陈赓同志长着络腮胡子的瘦脸,微微一笑,用一口四川话说:“老同志,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走吧。”



  陈赓同志用命令的口吻说:“骑一段路再说!”



  小鬼倔强地说:“你要我同你的马比赛啊,那就比一比吧。”他说着把腰一挺,做出个准备跑的姿势。



  “那,我们就一块儿走吧。”



  “不。你先走,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



  陈赓同志无可奈何,从身上取出一小包青稞面,递给小鬼,说:“你把它吃了。”



  小鬼把身上的干粮袋一拉,轻轻地拍了拍,说:“你看,鼓鼓的嘛。我比你还多呢。”陈赓同志终于被这个小鬼说服了,只好爬上马背,朝前走去。他骑在马上,心情老平静不下来,从刚才遇见的小鬼,想起一连串的孩子。从上海、广州直到香港的码头上,跟他打过交道的那些穷孩子,一个个浮现在他眼前。



  “不对,我受骗了!”陈赓同志突然喊了一声,立刻调转马头,狠踢了几下马肚子,向来的路奔跑起来。等他找到那个小鬼,小鬼已经倒在草地上了。



  陈赓同志吃力地把小鬼抱上马背,他的手触到了小鬼的干粮袋,袋子硬邦邦的,装的什么东西呢?他掏出来一看,原来是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上面还有几个牙印。



  陈赓同志全明白了。就在这个时候,小鬼停止了呼吸。



  陈赓同志一把搂住小鬼,狠狠地打了自己一个嘴巴:“陈赓啊,你怎么对得起这个小兄弟啊!”



  导读小语



  一位掉队的小红军在极度饥饿、疲惫的情况下,巧妙地说服陈赓同志放弃对他的帮助,最后牺牲在长征路上。在文章中作者采用外貌、动作、语言等多种手法,满怀深情地赞扬了小红军勇敢坚强,宁可自己挨饿受苦,也不拖累别人的可贵品质,也赞扬了陈赓同志关心战士的美德。



  读一读,想一想



  1.联系上下文解读句子。



  陈赓同志一把搂住小鬼,狠狠地打了自己一个嘴巴:“陈赓啊,你怎么对得起这个小兄弟啊!”



  2.细读短文,简要地说说小红军说服陈赓的四点理由。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陈赓同志全明白了”,陈赓同志明白了什么?



  4.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讴歌了小红军和陈赓怎样的思想品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9 08:3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