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94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研文章 不打无准备之仗——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预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7-24 12:38: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那么要想让学生适应当今的教育形势,就必须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将来才能独立地探究新的科学领域,索取新的知识。

要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就必须狠抓“预习”这一环节。预习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也就是自己学的过程。经过预习,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锻炼,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预习是语文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之一,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预习的收效。

1、强化了学习动机,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在预习过程中,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一种强烈的求知欲驱使分们认真读书,积极思维;在听课的时候,自己到底解答是否正确,教师和同学将对自己的解答如何评价,一股强烈的好胜心又促使他们认真听课。整个学习过程,学生都处于亢奋状态。学生只要有了动机,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习对他们来说就不是负担,而执著追求。

2、自我的探索,打好了注意定向的基础。

学生通过预习,初步进行了探索,什么地方已学懂,什么地方还不会,心中有数。促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难于理解的知识上,而加强了听课的目的。这样,在学习中对不懂的地方,他们会听得更专心。这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为上课创造了有利的心理状态,打好了注意定向的基础;用教育学的理论说,带着问题上课,求知欲更强。变被动为主动,可以大大减少教师的无效劳动。

3、及早掌握学习信息,教学有的放矢。

学生在进行预习时,教师巡视了解;预习结束后,教师进行检查。在这期间,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教材的掌握情况。教师还可以从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中测知学生的知识基础。因此,教师就可以抓住重点、难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避免了平均使用力量及主观主义的倾向。教师针对学生的难点教学,效果也就会更好了。

4、人人获得了练习机会,学习素质提高

不安排学生预习,直接进行讲读分析,课堂上往往只须几个优等生得到练习的机会,大多数学生只是“陪客”。一些中下等生还未思考成熟,优等生早已举手发言,把正确的答案告诉了大家;还有一些懒惰的学生根本没有动脑。吃现成包子的人永远也学不会做包子,不经过自学实践,永远也提高不了自学能力。自学能力低又何来提高学习素质呢?进行了预习,学生根据单元学习目标,自学提纲,自己动脑动手练习。这样每个学生都有训练的机会,学习的素质得到相应提高了。

5、培养了阅读书籍兴趣,课外知识丰富

由于学生在预习中逐步养成了边读边思考的良好读书习惯,在预习课文中将会发现很多疑问,这些疑问,通过教学有的可能解决了,有的可能没有解决或没有彻底解决。少年儿童的求知欲是很旺盛的,很自然会产生解决这些问题的迫切愿望;如果教师因势利导,适当加以启发与指点,学生就会产生阅读能力,他们将投入到科普读物的阅读中去,这样,预习就起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预习”这一环工作抓得好,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样一来,就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

二、预习的设计

1、抓住共同特点,安排预习内容;注意学生差异,分层设计。

1)一个班的学生,就学习基础和学习的素质来说是有一定差异的,也有共同的弱点。如即使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理解事物也往往是孤立的,不注意它们的内在联系。反映在阅读上,理解支离破碎,抓不住重点,深入不下去。

针对学生的这个弱点,要有意识地安排预习,让他们逐步理解体会一篇文章中词、句、段、篇与中心内容之间联系。例如《永远的白衣战士》一文是一篇介绍“非典”英雄叶欣的感人故事,为了激起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达到巩固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目的,针对教材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预习题:

课文中有两个词叫“斩钉截铁”“声色俱厉”,这两个词在哪个句子中出现的?什么意思?“斩钉截铁”“声色俱厉”体现了叶欣的什么精神?

学生按照这几个相互关联的预习提纲读课文,就能围绕叶欣为了同事,奋不顾身的精神,由此探索作者的思路,掌握文章的中心。“这里危险,让我来吧!”她就是一次次用这句话把同事挡在了门外,以至于最后自己累倒,牺牲在与“非典”搏斗的战场上。同学们通过这样的预习,就会体会到某些关键词语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牵一词”,“动全文”,从而了解字、词、句、篇与中心内容,中心思想之间的有机联系。

又如《祁黄羊》一课的预习中,也作类似的要求:这篇课文讲了祁黄羊的什么故事?为什么会说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呢?同学们通过认真默读和思考,结合课文内容就真正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含义。

2)一个班的学生除了共同的弱点外,还存在自学能力的差异。程度好的学生能自觉运用学到的预习方法按照目标去预习;而阅读能力差的学生读书结结巴巴,生字还不会查,文章的段落分不准,主要内容根括不上来。根据这个现状,要变“一刀切”、“一锅煮”的做法,对不同的学生安排不同的预习目标。以《云雀的心愿》一文为例:对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目标是:1)把课文读通,不读错,不添、不漏、不颠倒。2)借助工具书,学会本文的生字词。

对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还要了解:1)云雀的心愿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了这样的心愿?云雀都去了哪些地方?这样的预习要求,好的学生能“吃得饱”,基础差的学生也能“办得到”。随着学生自学积极性的提高,努力帮助能力差的学生完成第一层的预习,逐步增加第二层的预习,尽快缩短他们之间的距离。

2、围绕训练重点,循序渐进;抓住教材特点,灵活安排。

教材中每篇课文,体裁不尽相同,训练重点各有侧重,所以设计预习还要从教材特点出发。

A、语文教学的全过程都要紧紧围绕重点训练项目组织教学,预习当然也不例外。但这种预习并不等于教师把重点训练项目直接交给学生去理解,而是要促使学生围绕重点训练项目去读书,去思考,去寻找问题,做一些必要的准备。

B、设计预习时要注意体现不同体裁的教材特点,使学生逐步掌握学习各类文章的规律。

《三顾茅庐》是根据罗贯中的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的内容改编而成。很多学生对三国故事可能是比较陌生的,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让学生搜集相关的故事,了解人物的特点,这样理解课文的时候才会容易一些。

设计预习问题时注意从教材特点出发,就可以避免“清一色”,“流于形式”。这样既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从不同色度掌握了学习规律,进一步提高了自学能力。

恰当的安排预习,就等于打仗之前的磨枪。学生进行了有的放失的预习之后,才能提高课堂的高效性,也能使学生对课堂充满趣味性和好奇性,所以对待学习决不能打“无准备之仗”!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9 12:1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