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网站工作室 于 2015-7-20 12:35 编辑
教后记 今天我们四位老师终于在七年级上完研究课《秦王扫六合》,这一课是本册的重点课文,它叙述了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重要历程。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七年级学生因见识与阅历的因素,很难把历史事件和时间空间紧密的联系起来。因此,我在教学本课时,力求做到四个结合:一是注意新旧知识的结合。二是文史知识的结合。三是图文结合。四是把知识学习与知识运用紧密地结合起来。在教学中,我突出了对学生历史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如对秦始皇统一中国重大历史意义的讨论归纳;对秦巩固统一措施的作用的讨论,对焚书坑儒的评价,以及评价秦始皇的功过等,都是学习能力的训练。
本次教学活动,我自己收获很大,有些感悟,主要体现在:
第一,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常常低估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他们处在今天的信息时代,阅读、电视电脑无时不刻不在充斥他们的头脑,只要经老师一点拨,引导得法,他们的知识信息就会源源不断地涌出。所以,我们做老师的要相信学生,放开手脚,多让他们自主地去学习。比如课堂上很多学生都有自己的主见和观点,大部分同学说的很有条理,理由也很充分。我们不需要去满堂灌,生怕他们不知道,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否则,我们就会束缚他们的思维,甚至扼杀他们的个性。
第二,由于历史学科在中考的地位所决定,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重视不够。这就给历史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要求老师想办法,精心备课,努力去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第三,教师的教学手段要跟上时代的要求。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授知识,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要抓紧学习、掌握一定的电脑知识和操作技能,充分利用媒体课件,使教学手段现代化。
对于这节课,我经过细细反思,觉得亮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设计思路新颖。表现在:一、把课本知识高度整合为建国篇和治国篇;二、针对主要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围绕四个治国遇到的问题展开;三、注重对知识进行整合、提炼。
2、整节课注重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虽然不是自己的学生,彼此之间不了解,学生也相对拘谨,但是我尽量的鼓励他们参与,甚至采用小组PK的形式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3、非常重视直观教学。大量历史图片的运用加强了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如秦灭六国的顺序、秦的疆域对比、长城等图片的运用等。
4、注重教学观念的转变。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如讨论环节、情景再现环节等等。
5、目标达成度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比较扎实。
几点不足:
1、自己在课堂上的形象过于严肃,对学生提问时不够亲和,对学生的启发性还有待提高。
2、由于本课内容较多,时间的把握上有些前松后紧。
3、情景再现环节由于学生参与度没有我事先预设的积极,所以效果没有很好的显现出来。
4、小组PK由于最后匆匆结束,没有来得及总结PK结果,孩子肯定会感到失望。
5、由于对学生不熟悉,所以不敢放手让学生设疑并解决问题。
以上几点是我本节课的教学心得。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要不断学习、反思,不断充实自己,积累经验,在实践中去感悟新课程理念,让实践之树常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