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5-7-17 19:43:14
|
只看该作者
教后记 本节课从教学内容的准备、到教学方法的选择,以至于课堂教学的实施,经历了很多,给了我很多的启发,对我自己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感悟很多。因为这是我在学校的公开课,也是周末流动课堂要上的课。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了解生态系统以及细菌和真菌知识的基础上,而进行的一节教学活动。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上课就提出了“如果自然界中没有细菌和真菌将会是什么状况?”等问题,让学生带着饶有兴趣的问题去思考,探讨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实践着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然后让学生举出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自己身边的细菌和真菌使人和动物患病的例子,使学生明白细菌和真菌对人类和动植物有害的一面,并积极探讨如何防治这些疾病,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本节课还注重让学生借助实物、图片及文字介绍,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讨论发生在动物和人体内的共生现象及其作用,在此基础之上,通过阅读课后材料“以菌治虫”,让学生知道细菌和真菌对人类还有有利的一面。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联系较为紧密,而且细菌、真菌促进生物圈的物质循环是一个重点,也是把整个的生态系统进行串联,将所学内容进行衔接的很好的一个点。而细菌、真菌使动植物患病、与动植物共生则相对要简单些,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因而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学生预习、课件展示与教师的重点讲解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尽量的让学生去展示自己的想法、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而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知识的补充者,在课前也提前布置学生进行知识的预习。
学生的自主讨论本来应该成为本节课的一个亮点,但是由于讨论时间过长、学生的表达又不太准确,因而成为了一节课中最为占用时间的一个环节,导致了最后的练习时间较紧。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我对学生的情况估计不足,尤其是学生的预习情况估计不足导致的。今后在这一环节力求更为简练而准确。
本人任教的是初二年级的生物学科,我根据各个学生的个性差异不同,必须切实地变换教学策略,才能让个性不同的学生都能接受。这节课有几个地方我认为处理的还算不错:
第一、在讲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之一:菌类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时,我把课本的图示转化为图表,而且请学生根据图表一一解释,这样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教学中来,更加深了记忆。
第二个作用:一起动植物和人患病的时候,先布置学生做练习,课上交流,可以让学生在交流时获得更多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并适时地拓展一些课外知识,让学生思维更活跃。
讲共生时,学生讨论回答出许多例子,通过典型一两个事例,让学生更能理解共生的意义。
但也存在不足之处:
课前布置查阅资料的任务,只有一部分能自觉完成,很多学生还是不够重视。在上课时还是无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可能与中考有一定的关系吧。另外还有把握教材的主次方面,和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引导方面都还不是很融洽。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 ,我会根据网上学习的一些经验来达到一定的新课程目标。
可以说这一次的公开课还是比较顺利、比较成功的,但最大的问题就在学生的回答、交流上,这也给我提出了更为深刻的问题:课堂上应该如何调动学生,积极的投入到教学中来,在制作课件时,也出现了一点小瑕疵,但不是很大的问题,通过这次的公开课,我的上课技巧又成熟了许多,如何来上好一节课,是需要我时时刻刻都得记住的,每一次公开课都使我成长,使我有了更深入的反思。
我想,在这一方面,我还应该再进行深入的反思、研究与学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