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请同学们利用你手中的平面镜找到你的像,当你远离或靠近平面镜时,仔细观察你的像的大小、位置是否变化,如何变化?
根据观察能不能说一说平面镜成像有哪些特点,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
1.提出问题
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
由此引入“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探究。
2.猜想与假设
鼓励学生根据生活中的切身体验大胆地进行猜想,说出猜想依据。对于学生的猜想不置可否,然后问他们“你们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在学生强烈求知的情绪中进入下一个环节。
说明: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本节重点用实验验证学生提出的以下猜想:
a.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b.像是“近大远小”的,还是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并告诉学生,随着学习的深入将会逐步验证同学们提出的其他猜想。
3.制定计划并设计实验
在设计实验方案。在学生小组交流的过程中主要解决以下问题:
(1)如何确定像的位置?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再拿另一支未点燃的蜡烛放在成像的位置,直到看上去与像完全重合,这个位置就是像的位置。
(2)怎样判断后面的蜡烛与像已经完全重合?在玻璃板的前面左右改变眼睛的位置,直到从不同位置看起来后面的蜡烛和像完全重合为止。(如果学生课前做好预习,这些问题学生能自己找到答案,并能设计出验证猜想1的实验方案)
(3)实验时,为什么要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教师指导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分别去确定平面镜和玻璃板中像的位置。实验过程中学生会发现,看不到平面镜后面的蜡烛,无法知道它是否与像完全重合,所以不用平面镜。而使用玻璃板成像时,可以看到后面的蜡烛是否与像完全重合,所以使用玻璃板。通过此实验可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等效替代法”。
说明:实验分两大部分进行,第一部分探究猜想1,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是否相等,第二部分探究猜想2,像是“近大远小”的,还是像与物体大小相等。
验证猜想1: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是否相等。
4.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图2
如图2,用一块较薄的玻璃板作为平面镜,点燃的蜡烛放在平面镜前,把另一支完全相同,没有点燃的蜡烛放在平面镜的另一侧,使之与像重合,观察物、像到镜面的距离关系和与物的大小关系,改变点燃蜡烛镜面的距离,重做几次试验,多次测量,把数据记录在表格里。
(1)学生实验时,教师巡视观察,提供帮助,找到学生实验小组中有代表性的操作,收集实验过程中的问题,为交流和评估环节做准备。
(2)引导学生要多次实验,寻找普遍规律。
(3)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各学生小组的实验记录和数据,各小组派代表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即: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4)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物像连线与玻璃板所在直线,这两条相交的直线有什么位置关系?学生很容易发现平面镜成像的又一特点:物、像的连线跟镜面垂直。
验证猜想2:像是“近大远小”的,还是像与物体大小相同。
学生可利用高度不同的蜡烛分组讨论、设计验证猜想2的实验方案,并进行小组间的方案交流。
学生方案1:把点燃的蜡烛放在离玻璃板远近不同的位置,观察像的大小(此方案教师要给予否定,利用人眼对同一架飞机在高空和跟前的不同视觉感受,说明仅凭眼睛观察来判断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并不可靠)。
学生方案2:把一根中等高度的蜡烛放在离玻璃板较近的位置,拿另一根较高的蜡烛移到成像的位置处,观察它们能否完全重合,从而验证“近大”是否正确;同理去验证“远小”是否正确。
学生方案3:取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点燃其中一支蜡烛放在离玻璃板远近不同的位置,拿另一支蜡烛移到成像的位置,比较像与后面蜡烛的大小关系。
……
5.分析论证
请两个小组分别将自己的实验数据报上来,通过投影向全班展示,分析蜡烛及蜡烛的像在位置上有什么关系?它们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分析:像和物的大小相等(纠正学生从日常经验中形成的“人远离平面镜的过程中,人在镜中的像逐渐变小”这一错误看法);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6.得出结论
平面镜成像特点:(1)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2)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3)像与物体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4)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利用数学课中有关对称的知识,平面镜成像的规律也可以表述为: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