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665|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优课教案和教学反思《桥之美》教学设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7-13 18:24: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桥之美》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桥之美》是一篇具有随感式的说明文,以优美的语言,亲切的语气,向我们展示了桥的魅力.文章通过描写生活中各类桥,品味各类桥传递出的情味,启发我们只要用心欣赏,就一定能体会到桥的魅力多彩。
教学目标
1、学习欣赏美,用“另一种眼光”(即艺术的眼光)去欣赏我们身边鬼斧神工的大自然。
2、学习作者表达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美。
教学准备
1、分小组绘图,以第四段为依据。
2、布置设计制作桥的模型并指定一人朗诵《再别康桥》。
3、设计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大家欣赏中国古代名画《清明上河图》。要求大家注意画中“桥”出现的频率并思考“桥”在画中的作用,引出本文。(投影)
二、教师配乐朗读课文
要求弄清生字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齐读并识记重点词语:
煞(shā)它风景:破坏人的兴致之意。
销魂:灵魂离开肉体。形容极度的悲伤、愁苦或极度的欢乐。
失之毫厘,差(chā)之千里:相差虽小,而造成的误差或错误极大。
前瞻后顾:既往前看也回头看,比喻前后兼顾,全面考虑。
三、课文学习
第一环节:发现美
名言——法国著名雕刻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1、请同学说出学过的有关“桥”的诗词。
2、展示有关《天净沙.秋思》的画面,请同学用语言描绘“桥”在画面中的作用。
3、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找出文中画家眼中的“桥”美在何处,并找出相应的事例。
讨论,明确:
作者观点:我之爱桥,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所起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事例
正面举例:
1、乌镇苇丛上的石桥
2、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
3、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
4、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
5、《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
6、乡间的小桥
以上从正面举例说明“桥”美在与周围环境和谐。
反面举例:
1、南京长江大桥
2、钱塘江大桥
3、成昆路上的直线桥
以上从反面举例说明“桥”与周围环境不和谐,因而不美。
第二环节 欣赏美
1、展示大家绘制的四幅画。
请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幅,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
要求:从色彩的搭配、画面构成(块、线、面)、景物的选择(强弱、明暗、动静等)是否对立统一的角度来判断。
2、文中美句欣赏
本文不但告知了我们如何用“美学”眼光来重新审视事物,而且还用蕴含丰富的语言引起我们强烈的感情上的共鸣。请举例。
名言——美都是从灵魂深处发出的。 ——别林斯基
小结:
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它的说明性体现在文章先点明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随后举了一些具体的例子加以说明。作者并不用科学、平实的语言解说,而是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第三环节 创造美
1、现场绘制或设计制作桥的模型,然后进行作品展示。
由老师准备统一的工具,学生课前完成,课堂上进行评比。
2、诗歌创作及朗诵。
请以“桥”为题,即兴创作一首短诗。
要求:
A、突出“桥”的象征意义。
B、通过“桥”,联想到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以及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各种关系。
名言——美的文词就是思想的光辉。 ——济慈
四、美的陶冶
1、欣赏诗朗诵:《再别康桥》,投影相关画面与文字。
2、欣赏歌曲《北京的桥》,展示歌词。
五、布置作业
摘抄诗歌《再别康桥》或歌词《北京的桥》。
1、学习欣赏美,用“另一种眼光”(即艺术的眼光)去欣赏我们身边鬼斧神工的大自然。
2、学习作者表达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美。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7-13 18:25:45 | 只看该作者
《桥之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2、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3、学习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联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使人产生无限的惆怅……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的眼中,桥则别有一番韵味。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板书课题,“美”字写大,突出一下)
二、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多媒体或投影显示问题组)
1、在作者的眼中桥美在何处?
2、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
3、联系课文说说怎样欣赏一幅画?
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1、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2、举了四个例子:乌镇苇丛上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
3、画面的构成是否有块、线、面的搭配;画中的形象是否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
三、研读与赏析
通过阅读文章,我们不难看出作为画家,作者看桥淡化其结构、种类、功用,更重其美学价值。那么你能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文中你最欣赏的一幅画面吗?
重点研读第④小节。
(出示学生绘制的四幅图画)
四人小组讨论:
1、说说四幅图中你最喜欢哪一幅,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2、请有绘画天赋的同学点评。
3、我们应从哪些角度欣赏一幅艺术作品?
明确:
1、厚厚实实的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弱、轻重、动静之分,有颜色上的对比,还有变(柳枝年年发新芽)与不变(桥能历久不变)之别,种种不同,归结起来,其实是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美的类型的不同,因桥的轮廓精心设计而和谐统一。
长桥一般建筑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桥是人们劳动的成果,出现在苍茫水面上的长桥,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整个环境似乎有了灵气和生命。
桥面上盖有廊和亭的桥,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这种感觉恰好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觉形成对照。
2、点评语言、欣赏的角度。
3、从色彩的搭配、画面构成(块、线、面)、景物的选择(强弱、明暗、动静等)是否对立统一……角度来判断。
四、美句赏析
吴冠中以他画家的真知灼见,不但告知了我们如何用“美学”的眼光来重新审视事物,而且他还用蕴涵丰富的语言引起我们强烈的感情上的共鸣。
1、找出意蕴丰富的语句,体味句子的情味。
2、先四人小组讨论,再让小组派代表发言。
重点赏析以下语句: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过渡)我们从《桥之美》中,体会到了桥的美感,真是赏心悦目。同是写桥的文章,《中国石拱桥》与之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五、拓展延伸
比较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不同?
明确: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它的说明性体现在文中先点明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随后举了一些具体的例子。但是与《中国石拱桥》这种较为规范的说明文不同的是,在举例时,作者并不是用科学、平实的语言向读者解说,而是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画家吴冠中的带领下,一起领略了桥的风采,生活中有多少美不胜收的景致,或纤弱或雄壮或含蓄……让我们练就一双慧眼去发现、去鉴赏这大干世界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5-7-13 18:26:31 | 只看该作者
《桥之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欣赏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和作用——“桥之美”。
2、明确下品文的文体特点——带有一定说明性的小品文。
3、掌握本文的语言特点——描写细致、情景交融。
教学难重点
1、通过与《中国石拱桥》中语言的比较,把握本文的语言特点,从而更进一步认识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2、对本文所述“桥之美”的理解与感悟。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对《中国石拱桥》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中国石拱桥的一般特点和其发展状况。桥梁,不仅在交通运输事业中发挥巨大的作用,而且在美学上也有独特的魅力。让我们换个角度随着画家的构图框,对“桥之美”进行一番新的审视与追寻吧!
在画家的眼里,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和作用就是“桥之美”。
二、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要求:
1、快速阅读,至少两遍。
2、查生字的拼音,弄清生词的含义。
3、了解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是怎样写的?
三、教师引导交流(互动)
明确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
(1)在作家看来,“桥”美在何处?请画出揭示“桥之美”的文句。
明确:“‘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有诗境之美,其时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我知爱桥,并非着重于将桥作为大件工艺品来欣赏,也并非着眼于自李春的赵州桥以来的桥梁的发展,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矛盾的发展促成戏剧的高潮,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桥往往当任了联系想象的程度及交错的角色”“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这些文句揭示了“桥之美”的含义。
(2)你对此有何感想,从中得到什么启发?
明确:a、桥梁除了具有实用功能外,还具有审美功能;b、生活周围本身就有饱含画意的景致,只是自己缺少发现美的眼睛;c、文中讲究对比、变化、和谐等,不光实用与发现、欣赏、品味“桥之美”还可以把它们作为通用的原则对某一处自然风景及室内布置进行一番美的品评;d、孤立的美固然很美,但与周围环境和谐交融才是美的极致,……
四、阅读引导,理清说明顺序
阅读后交流,讨论并归纳作者的写作思路。
要点提示:(一至三自然段)先指出在画家眼里,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和作用就是“桥之美”。
(四至五自然段)举茅盾故乡乌镇小河上的石桥和其他各种桥梁,说明桥之美。
(六自然段)列举“反面”实例来具体说明桥之美的美学原理。
(七自然段)总结全文,指出桥之美的关键。
五、揣摩语言,体味本文语言的个性色彩
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期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明确:其实苇丛不会“发闷”,也不会做“深呼吸”,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而已。这表现了作者与周遭环境已融为一体。
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明确:杨柳拂桥是江南常见景色,作者将时间限定为杨柳刚刚返绿发芽的早春天气,将桥小限定为石桥,两种景物之间的反差与对比,形成特殊的美感。“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宋人柳永的名句,这里说“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是强调细柳玉石桥构成的美景本身已够动人,不再需要别的东西来烘托。
3、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明确:意思是,桥横跨在水面上,与桥下的流水在平面上形成交错;同时,桥的颜色与流水的颜色也相互映衬。桥与流水如同一支乐曲一样是一个整体。
4、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明确:桥的美就是对桥的存在的一种大声宣告,桥的美也像乐曲一样有着和谐的韵律,这吸引着画家总是追寻着桥的身影。
六、布置作业
阅读科学小品文《得乐园?失乐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5-7-13 18:27:09 | 只看该作者
《桥之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爱桥的原因。
2、品味文章优美而富有韵味的语言。
3、学会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桥的美学价值,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
理清思路,揣摩诗化语言。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以桥梁专家茅以升语:“桥是什么?不过是一条板凳。两条腿架着一块板,板上就可以承担重量。把这板凳“跨”过一条河,或是一个小谷,那就形成一座桥。”及唐文学家张鷟“望之如初月出云,长虹饮涧。”从功用与审美两个角度导入,引出画家眼中的桥(吴冠中的几幅“桥”的画),进而简介作者,让学生了解作者的艺术风格,为本文感受桥之美作铺垫。
(资料:吴冠中教授,江苏宜兴人,学贯中西的艺术大师。他是当代著名的画家,在中国乃至世界画坛都具有极大的影响,最早画的作品多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画面充满诗意,他特别重视点、线、面的结合与搭配。同时他也是出色的美术教育家、散文家。)
二、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1、注意这些字词。
煞  风景  发闷  弧线  拂  纤细  驻足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前瞻后顾
2、从文中找出揭示“桥之美”的句子。
明确:不过我之爱桥,并非着重于将桥作为大件工艺品来欣赏,也并非着眼于自李春的赵州桥以来的桥梁的发展,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以审美的眼光来看桥,注重桥在不同的环境中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三、探寻作者笔下的桥,感受“桥之美”
1、为了说明桥的美,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例子,请大家按照文章的行文顺序将它们画出。
明确:
乌镇芦苇丛上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风雨桥、《清明上河图》中的桥、铁索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等。
结合课文语句注意区分出例子是从正反两个角度来说明“桥之美”:
正面──乌镇芦苇丛上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风雨桥、《清明上河图》中的桥、铁索桥;反面——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等。
2、本文第四、五两段有描述桥的语句,读一读,说一说“桥之美”美在何处。
⑴品析这些桥,结合文本,用“ 桥之美,美在 ”的句式,概述文中所说到的桥的美。
(备:乌镇小河两岸的桥之美,美在与密密的苇丛配合的开阔疏朗。
江南细柳下的桥之美,美在与纤弱的细柳配合的刚柔相济。
长桥之美,美在与娴静的水面配合的灵动和谐。
风雨桥之美,美在与险峻的山峰、湍急的流水配合给人的安闲、自在之感。
……
读好、品好相关美句
⑵吴冠中先生以具体的阐释启迪我们认识桥梁之美,归结起来,我们在生活中从哪些艺术角度就可以欣赏到各种桥的美呢?
明确:以审美的眼光来看桥的形象是否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形体的搭配、色彩的调和、强弱的对比,动静的配合…… )。
四、与《中国石拱桥》之比较
相同点:都以“桥”为说明对象;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都用了举例子的方法。
不同点:内容上,《桥之美》从审美角度说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中国石拱桥》从建筑工用角度重在介绍中国石拱桥的总体特点。
语言上,《桥之美》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描写抒情语言比较多,《中国石拱桥》是较为规范的说明文,语言科学、平实。
五、作业
1、收集有关桥的诗文,了解了解文人眼中的桥。
2、请模仿《桥之美》的写法,写出你的“桥之美”。
(注意:用描写抒情语言抓住事物某方面特点,抒发自己独特体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5-7-13 18:27:45 | 只看该作者
《桥之美》教学反思

《桥之美》是带说明性质的小品文,与《中国石拱桥》这篇规范的说明文不同。《中国石拱桥》从桥梁专家的角度说明中国石拱桥的形式、结构、成就、发展等,让学生获得知识。而《桥之美》从画家的角度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写作目的不同,采用的写法也不同。这篇美学小品文,作者吴冠中以画家的眼光品评了桥之美。课文先抓住说明对象总的特征,即“桥在不同的环境中,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然后通过具体丰富的例子验证了“桥之美”,文章语言画面感很强,极富诗意。为此我从一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设计。
1、准确把握并激活学生的兴趣点
  在课文导入中,我使用了这样的导语:每个人眼中的桥又各不相同。假如你就是农民、就是工程师、就是诗人,你更关注桥的哪些方面呢?(发言:农民,桥的平坦实用,交通便利。工程师:桥的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茅以升《中国石拱桥》)。诗人,桥与周围环境的和谐,桥的诗境之美。那么在画家的眼中,桥的魅力又在何处呢?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画家吴冠中先生去感受“桥之美”。以此引入本课的学习,充分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文章重点研读的环节中,我设计了让学生自己根据文本内容赏析苇丛中的石桥、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形式独特的风雨桥等诸多画面,并提示他们既要说出桥美在哪里,还要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桥之美的。
  2、注重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
  苏轼有句诗: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事实上,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和实践。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第一技能,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第一教学法。文字是情感的载体,也是美的传递者,我让学生在感悟桥之美的时候,先读文章片段,再品味语言,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桥美在何处。之后,又安排了“概括美”这一环节,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用“我喜欢——,因为它美在——”的句式,概述文中所说到的桥之美。“乌镇小河两岸的桥之美,美在与密密的苇丛配合的开阔疏朗。江南细柳下的桥之美,美在与纤弱的细柳配合的刚柔相济。桥之美,美在长桥与娴静的水面配合的灵动和谐。桥之美,美在风雨桥与险峻的山峰、湍急的流水配合给人的安闲、自在之感……”听一听学生的回答我明白:学生在阅读中积极主动的理解和回应,书本潜在的意义才能处于不断的被创造性的流动之中,学生的心灵才能于书本中的世界融为一体。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依附于课文载体实现的。它的实现需要老师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通过学生自己去体验、去领悟。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了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充分关注教学对象的情感体验。
  3、重视学以致用,拓展训练
  在这堂课上,我与学生一直处于“对话”的状态,只有在师生的有效互动中,真正的民主课堂才能建立,也只有在民主的氛围中,学生才能无拘无束,畅所欲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以致用”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所以我在研读文本之后让学生回想自己生活中见过的桥,运用这一节课上学到的欣赏桥的审美方法和语言写一写,说一说。将写与读结合起来。
  这堂课在某些环节的设计上,我认为有欠完善的地方,值得推敲。可以将前面的环节压缩一下,留下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走进生活,去探寻和发现生活之美。语文课的学以致用,是值得我反思的第一个方面。最后,学生讨论很是仓促,又加之教师的引导不够到位,因此未能真正起到训练的作用。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改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5-7-13 18:28:49 | 只看该作者
《桥之美》教学反思
黄玲华
  《桥之美》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它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发觉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文章语言生动,极富表现力,读来朗朗上口,画面感很强。本课的教学也就是以“读”为主线,穿插精讲,以读带讲,读讲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我引用诗句导出新课教学,将学生很快引入颇具诗情画意的学习氛围中。然后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展开。课文虽有四个极具美感的画面,但我在教学中,没有将一幅美丽的长卷机械分割,逐个赏析。而是鼓励并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画面,运用在读课文时候学到的美学知识,自主进行欣赏。这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而且切实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同时,我将画面欣赏和语言品味有机结合:看一看,读一读,品一品,说一说,使得学生对文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语言有了更深切的体会。而比较阅读环节的设置,虽然简短,但收益明显。学生不但感受到了文体的多样性,也对学习内容有了更多、更深的认识。
总之,在本课教学中,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得以运用;知识能力、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得以实现;阅读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新课改理念得以体现。这是一节能够充分体现新课改精神的语文教学。

弱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扣文本不是很紧。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读的过程较少,品的过程欠深入,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学生阅读分析能力的训练上就欠缺力度。
二是品读为重点,重中之重却没有充分体现。品析过程中,学生的品析较散,教师如果借助多媒体出示重点句子,学生既能有的放矢,又能快速把握重点。
回过头来再看课文,《桥之美》这篇文章写得不事雕琢,并不讲究什么交代过渡照应等等,加上一些术语的运用,所以教学处理起来是比较费劲的。对于这样的课文,教师要花70%以上的时间读透课文,在此基础上用30%左右的时间来设计教学就行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5-7-13 18:29:07 | 只看该作者
教学反思     《桥之美》为自读课文,位于讲读课文《中国石拱桥》之后。两篇课文同是写桥,但《中国石拱桥》的作者茅以升是桥梁专家,而《桥之美》的作者吴冠中是画家。他们分别从科学的角度和艺术的角度来写桥。它是一篇美学小品,语言具有强烈的画面感与抒情般的感染力。吴冠中先生将桥置于一个个构图框中,发掘出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不同美学效果,给人一种新的审美视角。课文由桥的诗境美引出桥在绘画上的形式美,再将桥自身的结构美与它的构图美作对比,肯定强调了桥之美美在构图,美在它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美学作用。接着以诗意的语言具体描绘了不同的桥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谐优美地融合的几幅画面。《桥之美》的语言画面感很强,修辞灵活,具有抒情般的感染力,是本文学习的重难点。因此在具体赏析课文时我选择采用语境解读法,使学生结合语境,由粗到精,由此及彼,反复诵读,整体把握,最终使学生既欣赏了桥之美又学习了语言之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1 06:2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