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0-4-5 10:28:00
|
只看该作者
乘法分配律是在同学学习了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乘法分配律也是同学较难理解和叙述的定律。因此在本节课公开课教案上,我结合新课标的一些基本理念和本班同学的具体情况,注重从同学的实际动身,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同学在不时的感悟和体验中学习知识。
《数学课程规范》指出:“同学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实际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经说过:“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同学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我们过去的教学往往比较重视解决书上的数学问题,同学一旦遇到实际问题就束手无策。因此,在上课的一开始,我发明性地使用教材,创设了一个“六一”儿童节,学校为参与“阳光体育”健身操竞赛的同学订购体操服的情境,使同学置身于非常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极大地激发了同学的学习欲望。同学很快地按要求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列出算式,并且能够轻而易举地证明两式相等。接着要求同学通过观察这个等式看看能否发现什么规律。在此基础上,我并没有急于让同学说出规律,而是继续为同学提供具有挑战性的研究机会:“请你再举出一些符合自身心中规律的等式”,继续让同学观察、考虑、猜测,然后交流、分析、研讨,感悟到等式的特点,验证其内在的规律,从而概括出乘法分配律。这样既培养了同学的猜测能力,又培养了同学验证猜测的能力。同学通过自主探索去发现、猜测、质疑、感悟、调整、验证、完善,主体性得到了充沛的发挥。
规律的获得是一个严谨的过程,而不能靠自身的猜想就得出结论。在教学中我始终向同学灌输这种思维方法。特别是在同学已获得乘法分配律后,我不让同学直接解答(20-5)×4,虽然同学已能按乘法分配律解答,但这只是猜想,不够科学严谨。因此让同学通过猜想、验证,再自身举例验证,从而获得结论: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也可以依据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既让同学有了充沛的感知,也培养了同学严谨的科学态度。
与此同时,我还十分注重合作与交流,多向互动。倡议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新课程规范的重要理念。在数学学习中,每个同学的思维方式、智力、活动水平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为了让不同的同学在数学学习中都得到发展,我在本课教学中立足通过生生、师生之间多向互动,特别是通过同学之间的互相启发与补充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实现对“乘法分配律”的主动建构。同学在这样一个开放的环境中博采众长,一起经历猜测、验证、归纳知识的形成过程,一起体验胜利的快乐。既培养了同学的问题意识,又拓宽了同学思维,同学也学得积极主动。
学以致用。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是数学学习的目的所在。在练习题型的设计上,我力求题型新颖、灵活,既能充沛调动同学应用乘法分配率的兴趣,又能较全面的巩固新知,有抢答(填空)题、判断题、连线题、简算题和拓展题,它们并不孤立,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由基本题到变式题,由一般题到综合题,有一定的梯度和广度。使同学逐步加深认识,在弄清算理的基础上,同学能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便运算和拓展练习。不只要求同学会顺向应用乘法分配律,而且还要求同学会反向应用。通过正反应用的练习,加深同学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从课堂反馈来看,同学热情较高,能够学以致用。同学通过自身的努力以和和同学的交流合作,解题速度和准确性都很理想。只有这样才干真正提高同学的计算能力。
同学参与的积极性没有预想中那么高。可能与我相对缺乏激励性语言有关。也有可能今天的题材同学不太感兴趣。但同学不感兴趣的资料,教师应该想方法使出现的这个资料变得能让同学感兴趣。另外,在回答问题时,个别同学的语言不够流利、准确。对乘法分配律的叙述稍显啰嗦,不够坚定、自信。其次教师的应变能力不够强,同学在举有乘法分配律式子时,反馈了两个类似这样式子:5×(10+10)=5×10+5×10 ,这是两个加数相同的特殊例子,这样的式子在乘法分配律逆用时不宜同学观察。在巩固练习时,由于时间关系,又不想拖堂影响下节课的教学,没有对同学的练习和时反馈。在这方面有待今后加强训练和提高。在以后课堂教学中,我将扬长避短,不时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