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41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案下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6-5 09:00: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我的一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鄂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我的一家》。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社会生活环境看:家庭是我们的港湾和第一所学校,也是我们成长的摇篮。家庭生活对儿童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至关重要。学生生活在家庭中,得到父母长辈的关爱和教育,可以说,家庭生活是学生生活的主要部分。然而,由于现阶段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习惯于接受父母付出的爱,从不知父母所受的苦,更不思回报父母的情。常常身在福中不知福,受到父母的呵护而不知温暖。因此,教学中教师要以自己的真情实感调动学生的情感,通过有效的活动挖掘儿童对情感的体验,获得对父母内心世界的理解,让学生确实体验到父母的关爱。
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程度上分析:三年级的学生,步入学校时间不长,在情绪、行为、思维方式、学习方式等方面,有的尚未完全脱离原有的状态。在这一阶段,他们的思想还未真正成熟,行为规范的养成正处于初级启蒙阶段。他们对于家的认识还是有限的,对于家庭的成员他们只能熟知身边的有限群体。
但学生身心是在不断变化的,而且具有巨大的潜能和其自身的独特性。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利用其初步的搜集信息的能力,以及思维活跃、求知欲强的特点,能够培养他们一定的表达能力和观察事物、分析思考的能力。
针对上述学情分析,确定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参与活动,在活动中感受父母长辈的关爱之情,体验家庭生活中的快乐和幸福。教学难点是:知道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与称呼以及家庭生活中应有的文明礼仪。
在突破重难点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学生愿意接受就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为促进品德的内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学生乐于、易于接受的方式组织教学。课堂活动设计上,应该考虑学生在“认知、情感态度、行为习惯、过程体验”方面的协调发展。比如,可以采用家长与孩子的合作来完成活动的方式,很多小朋友在完成活动中都得到过父母等家人的帮助,这也是与他们的一种沟通方式,能为教学好本课打好基础。让课堂从“生活提炼”的层次出发,经过老师的情感导向,相互学习、获取他人的对家人表达爱意的方式后,内化为学生行为习惯的意图。
设计思路
1. 谈话式教学引出主题内容。
2.通过教师对家人的简单介绍激发学生倾述的欲望,同时也能正确地指导学生进行有条理的表达。
3.通过小组内的相互表述,给学生语言及思维的准备过程。
4.集体展示并介绍“全家福”这个环节,主要是为了让孩子们在倾述的过程中感受家人对我们的爱,同时也是为了让学生们明白,家人是需要相互关心的,主动地付出爱也是快乐的。
5.认识家庭成员,并牢记其称呼是第一课时的难点,对于这一环节,我主要是通过大树的分枝与家族的关系图来进行类比,这样更形象直观,便于理解。
6.第二课时开始时,通过“小记者”采访的形式,让学生说出自己对家人的心里话,以此激发对家人的爱。
7.让学生讲述家人小时候的故事以及现在家中发生的一些或有趣或烦恼的故事,让孩子们明白每个家庭的生活都是由酸甜苦辣组成的,学会分析并处理这些烦恼事的能力,也是热爱自己的家庭,尊敬父母长辈的一种方式。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关爱之情,体验家庭生活的快乐和幸福。
行为与习惯:初步养成在居家生活中尊敬长辈的良好行为习惯。
知识与技能:通过讲述家庭生活中的故事,知道家庭生活中应有的文明礼仪。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参与活动,在活动中感受父母长辈的关爱之情,体验家庭生活中的快乐和幸福。
教学难点
知道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与称呼以及家庭生活中应有的文明礼仪。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课前全面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情况。
          2.准备《可爱的家》、《我爱我家》录音带。
学生准备:1.准备一些家庭生活的照片,最好是“全家福”。
              2.学生自备做礼物的画纸、剪纸、折纸、泥塑等材料。
              3.课前调查家人小时候的故事及搜集他们小时候的照片。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完成教材P2-P3页内容,话题为“我的家人”。
第二课时完成教材P4-P5页内容,话题为“我家的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我的家人
活动一我的家人我介绍
1.课件播放《可爱的家》,学生拍手走进教室。
师:听了这首歌你有什么感受?是啊,每个人都有一个幸福的家,在我们的家里充满了浓浓的爱。从出生到现在,和你接触最多的是谁?我们每天都在这些家人的关怀下幸福的生活。今天就让我们和自己的家人走得更近,来一次心贴心的亲密接触,好吗?(板书:我的家人)
2.师介绍自己的家人。(教师出示自己家的“全家福”)
师:孩子们请看,这就是我的一家人,这是我的妈妈,她是一位慈祥善良的老人,她最高兴的事就是看着我们一家人把她亲手做的饭菜吃个精光。这是我的丈夫,他是一名公务员,在政府部门工作,他的爱好是运动,因为运动能使人精力充沛。这个小淘气是我的儿子,今年六岁了,马上和你们一样是小学生了,他也喜欢运动,身体棒棒的。孩子们猜猜这位是谁?(老师)这就是我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我爱我的家人,和他们生活在一起我感觉我很幸福也很快乐。
3.小组内互相介绍自己的家人
师:你和你的家人一定也生活得很幸福很开心。课下我让你们搜集你的全家福照片,带来的孩子举起来给老师示意一下(生举照片)。你愿意把你的家人向老师刚才这样介绍给大家吗?快快拿出你的全家福照片先在小组内介绍一下,让小伙伴们知道你的家人都有谁?他们有什么爱好?习惯?
4.生展示照片,介绍家人。
师:一个个多么幸福的家庭啊,家里有爱我们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生活中的每一天,我们都在感受着他们的爱,那是奶奶可口的晚餐、妈妈的拥抱、爸爸的眼光……爱,不只是一个字。说说看,在我们的生活中,爱还是什么?(生自由说)
小结:从你们的介绍中,我听到了家人对你们付出的爱;同样也感受到了你们对家人浓浓的爱。老师发现,咱们每个同学的家里都有着好几个成员,他们既是我们的亲人,更是我们的家人。
【设计意图:家庭是我们的第一所学校。我们在家中得到家人的关爱,学到了知识、本领和做人的道理。让学生利用自己收集到的全家福、照片等反映家庭温暖的点滴资料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家,其实在收集这些资料的同时,就是一种生活的体验感悟。很多小朋友在搜集的过程中肯定得到了父母等家人的帮助,那也是与他们的一种沟通方式,为教学本课打好了基础。】

活动二家人称呼牢记心
1.课件先出示一棵树从小树苗到成长为大树的视频,接着在黑板上出示一组家族分支图,让学生观察并进行类比。
师:同学们,从这两组视频里,你看到了什么?联想到了什么?
师:我们每个人除了父母以外,还有许多的亲人,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一家子。注意看看里面都有谁?(课件播放学生录像)
师:的确,我们每一个人除了有何爸爸妈妈组成的小家外,还有一个非常庞大的家族,在这个家族里,每一个成员都是我们的亲人,这些爱我们的亲人们组成了一个大家庭。那么,你的大家庭里有哪些成员呢?你了解多少?能给大家说说吗?
2.请学生自由介绍(有爸爸妈妈、姥爷、小姨、叔叔...)
3.讲解家人之间关系名称。
师:哟,同学们知道的称呼课真不少,那这些亲人到底和我们是什么关系呢?
(生在回答的时候,教师将家族表贴于黑板上,将学生的答案一一对应贴在空
3.巩固练习:
师:看来大家对你的家人非常了解,让我们看看谁能回答这些问题。(课件播放儿歌《家族歌》),生齐答
4.游戏:对号入座
师介绍游戏规则:请几位同学手里分别拿着“爸爸的爸爸”、“妈妈的妹妹”“妈妈的妈妈”等牌子,再将印有称呼的牌子发给另外的同学,播放《可爱的家》后,游戏开始,看看学生们是否能将称呼与对应的关系找到。
(此游戏也可将称呼与关系的两组牌子进行对换,可反复多次,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游戏中来。)
小结:看来,这家人之间的称呼也是一门学问。通过同学们的介绍,我们了解到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家,家里都有爱我们和我们爱的家人,并且我们还了解到每位家人都有着不同的称呼。那么,在每个大家庭中肯定有着不同的故事,有欢乐,可能也会有烦恼,这个啊,咱们留着下节课再来接着聊。
【设计意图:如今的孩子们都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由于一些客观原因,孩子们和亲人之间的交流甚少,所以,他们对于亲人之间的称呼是模糊的。中国的传统是非常讲究礼仪的,亲人之间的交流肯定少不了相互的称呼,因此,这方面的教学是很必要的。但是,如果只是按单纯的论资排辈的方式来学习,必定是枯燥的,收效必然甚小。在这里我利用两段视频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再配合《家族歌》和“对号入座”的游戏让学生对于这方面的知识进一步巩固,这样的教学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学习起来自然是主动并积极的。】
板书设计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6-5 09:01:12 | 只看该作者
全册下载 鄂教版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全册教案.doc (293.5 KB, 下载次数: 168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8 02:2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