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0-4-3 16:05:00
|
只看该作者
教学片段一:
师:我们已经学了哪些长度单位,你能按顺序说说吗?
生:我们学了米、分米、厘米、毫米。
师:你能在这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吗?出示:太谷到太原的距离是42( )
生1:太谷到太原的距离是42米。
生2:我也同意,因为我觉得在这里填分米、厘米、毫米都不合适。
师:想想47米会有多长,能举例说说吗?
生3:我不同意填“米”,因为我知道我们的教室大约有10米左右,那47米的话就有5个教室那么长,太谷到太原坐汽车要很长时间,5个教室的长度我走走都行了。(大局部同学都表示同意)
生4:我也不同意,操场跑道一圈是200米,太谷到太原42米还没有操场一圈长怎么可能呢?
师:这两个小朋友分析的不错,那这里不能填“米”,那该填什么单位呢?(有同学在下面轻轻的说“千米”)
师:刚才我听到有小朋友在说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更大的长度单位——千米。它是计量两地较远的距离的长度单位。板书“千米的认识”
反思
《数学课程规范》强调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需从同学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动身,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指出“使同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同学已有的生活经验动身,让同学经历数学的过程”。因此课一开始就复习以前所学的长度单位,让同学填写合适的单位名称,通过填写,让同学用已有的知识基础与给出的答案发生矛盾抵触,从中导出“千米”这一长度单位,让同学感悟到到计量两地较远的距离时,用“米”不方便,必需寻找更大的长度单位来表示,让新知发生于同学的需要之中。
教学片段二
师:课前老师要求同学们在操场走一圈,并把所走的时间记录下来。
生:我走了200米,大约花了3分钟。
师:小朋友有没有计算过你走地路程,再走几圈就是1000米了,算算大概要花多少时间,想想会有什么感觉。
生1:我走了200米,用了大约3分,假如是1000米的话要走5圈,大约要15分钟。我想我会感觉比较累吧!
师:那我们亲自到操场感受一下吧。
……
师:通过课前的调查,大家对1千米大约多长已经有了一定的体会。(闭眼想象)把你家到学校的路线也闪现一遍,比较一下,是超越1000米,还是不到1000米。
生1:我家到学校超越1000米。
师:你怎么知道?
生1:我每天要走20分钟左右
生2:我家到学校不到1000米。因为我走路只要5、6分钟。……
反思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尽管同学已经学习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对新的长度单位不十分陌生。但三年级同学习惯于形象思维,要建立1千米这么大的一个长度观念,还存在一定的难度。介于同学思维发展的阶段特点,我采用利用步行计时的形式,有层次地展开了对长度的丰富表象,有效地消除了同学对数学概念的笼统感、陌生感,使同学感到数学概念原来就是这样活生生、跟生活又是那么地联系紧密。尽管这种体验是在课前完成的,但同学的感触还是很深的,课上,我又亲自带领同学走了1千米,这样建立的表象会更深刻。
同学只有在经历主动的探索建构中学习的知识,才干学以致用,才会终身难忘。在生活情境中的学习,让同学寻觅到了数学知识的源泉,让同学体会到了数学的价值和魅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