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0-4-3 16:03:00
|
只看该作者
[反思]
单一的数学教材与保守的数学教学已远远不能满足小朋友们的需要,这时数学活动就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同学是好动的,既然这样,那我何不顺水推舟呢,还同学一个灵活而丰富多彩的学习空间,这对提高同学的数学意识,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锻炼他们的数学能力和培养他们的数学情感都是大有益处的。
一、有助于培养同学兴趣,激发学习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同学获得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源。同学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不只能胜利地促进他们的多元发展,而且这自身也是同学学习心理发展的具体体现。当同学具有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时,他们才会积极地投人数学学习活动,探究数学内容的真谛,体验学习的乐趣。同学学习的兴趣与欲望,主要来自他们熟悉的、感兴趣的具体情境中的数学现象或数学问题,也能在获得数学学习的胜利之后发生。例如,案例一中三角尺是同学再熟悉不过的学具,但是很少能这么细致地去研究过,能利用他们身边看似平常的东西作为同学学习活动的道具,让他们感到问题来自自身身边,既熟悉又奇妙,发生了积极的心理倾向。在彻底研究了一翻三角尺后,同学回过头来,突然感到:原来三角尺有这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这时假如注意观察的话,小朋友们的脸上都露出了微笑。又如,案例二中虽然同学没能折30度的角,但是他们积极地去考虑,学习的欲望确是显露无疑。
二、有助于拓展思维空间,提高创新意识
同学参与学习活动,不但使同学主动获取知识,促进认知发展,更能培养同学的参与意识,促进同学主动发展。要加大同学的考虑空间和发明空间,以激活同学的主体思维,形成新的教学效果。适当的数学活动就能协助同学主动参与,通过拼一拼,折一折,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以外在的动促进思维的动,以实物代替笼统,达到知识的内化,使同学对知识进一步认识和完美,提高同学的创新意识。如在案例一中,同学在拼15度角的时候,虽然大废了一翻周折,但最后的发现也着实让他们兴奋了一回;又如在案例二中,同学折30度角遇到了很多问题,但是他们能积极地考虑,进行各种尝试,胜利不就是在不时的失败中生长起来的吗? 听,会忘记;看,能记住;做,才干会。同学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在学中做,做中学,思后做,做后思,获得了属于他们每一个人的自由思维空间,思维丰富了,完善了,创新意识也就提高了,这将为每一个同学终生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有助于调动手脑结合,培养动手能力
实践性是数学活动的鲜明特征。同学在实践活动中既动脑又动手,可以使同学手脑结合,心灵手巧。“手是意识的伟大培育者,又是智慧的发明者。”(苏霍姆林斯基语)在活动课中,教师应善于领悟教材的编排意图,从同学的知识需要和兴趣动身,有目的、有计划地多组织一些可让同学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同学在剪剪、拼拼、折折、量量、画画、算算等充溢“游戏”的活动中,培养动手能力,促进思维的发展。
学习活动的最好方法是做,寓学于“做”,“做”中有学,这样,同学才干学得主动,学得有趣,才干把动手与益智做到有效结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