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10-4-3 15:41:00
|
只看该作者
三、 感受容量单位“升”
1. 出示超市平面图:我们到哪里去会找到容量单位?
(平面图上标有:蔬菜水果区、调味品区、五谷杂粮区、饮料区、奶制品区、服装鞋帽区、收银台等)
2. 视频播放超市和商品商标特写(色拉油5升、牛奶1升、饮料2.5升等)。
提问:从这些商品的商标中你都看到了什么?
根据同学的回答,板书:升、L。
再问:你们都是在哪些物品的包装上看到这个容量单位的?
小结:计量水、油、饮料等液体的多少,通常用“升”作单位。可以用“L”表示。(让同学读一读)
3. 通过“你知道吗”介绍“升”。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度量衡,量器分为合、升、斗等,商鞅研制了规范量器铜方升,器壁刻铭十六又五分之一立方寸为一升。不过那时单位量值每升可比现在的升要小得多。此后的两千年一直没有大的变化。1858年以后,英、法等国侵略中国,“加仑、品脱”等容量单位随之传入,我国的度量衡从此趋于混乱。新中国成立后,度量衡逐步规范起来。1959年6月,国务院把公制定为国家的基本制度。升、毫升作为容量单位从而确定下来。
4. 举例。
提问:你还在什么地方见到升这个容量单位的?
根据同学回答,出示相应的图片。
四、 感知1升的多少
1. 谈话:实际上,里面长、宽、高都是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容量是1升。
出示正方体的容器,用直尺示范从里面量长、宽、高都是1分米。
提问:这个正方体容器的容量是多少?
2. 引导:我们把这个正方体容器装满水倒入量杯看看。
出示1升的量杯,边说边演示(注意指导同学看量杯的刻度)。
3. 出示1升的饮料包装(形状不同,但容量都是1升)。
比较:哪个饮料瓶的容量比1升多?
4. 体验1升的多少。
操作:1升的水可以装满几杯。让同学用平时饮水的杯子倒一倒,说一说大约这样的几杯就有1升。
5. 了解饮水的常识:研究发现,成人一天的饮水量为1升~1.5升。少年儿童一般在1升左右。要分多次饮用水,不要一次大量饮水。
五、 应用拓展
1. “幸运1升”。
(1) 出示一些常见物品,让同学判断哪些物品是用升做单位的。
(2) 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2. “快乐1升”。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以猜容量多少的游戏进行:(1) 出示教材中的插图,让一个同学看清楚容器的容量,再由其他同学猜。(2) 先猜容量较小的容器,再猜容量较大的容器。
3. “节约1升”。
(1) 出示动画,一个滴水的水龙头,提问:一个关不紧的水龙头,20分钟就会流失1升水。一小时就浪费多少水?一天呢?
(2) 节约用水广告短片欣赏。
情节:一个没关紧的水龙头—小蚂蚁集水—运水—浇树—字幕(请节约每一滴水)。
小蚂蚁说:“我收集的水有多少升?”
小蘑菇说:“这么少的水用‘升’做单位合适吗?”
谈话:为了计量比较少的水,我们还需要一个比“升”更小的容量单位。
六、 全课小结(略)
设计意图
同学对容量和升的认识重在感受和体验。本节课的设计从观察入手,立足让同学在操作中体验,在交流中感受。教师积极创设与同学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同学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同学在观察、操作、猜想、交流、反思等活动中理解容量的意义,逐步体会容量单位统一的必要性和1升的观念,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在充沛尊重教材的同时,教师注意认真挖掘知识背景,整合认知矛盾和情感因素,合理选取生活素材,实现教材几个板块内容之间的“无缝对接”。首先在感受使用统一的容量单位的必要性时,精心设计一个对话的场景,把对容量单位的认识放到计量单位重量、长度等熟悉的背景中,充沛唤醒同学的生活经验,整体感知。接着,在感受实际生活中容量单位“升”的应用时,从超市平面图物品分布区域的定位到容量单位史料的阅读,借助互动的学习,促进同学逐步形成对容量单位清晰规范的认知。在最后的拓展练习环节中,我最大程度地把练习内容活动化,并交叉灵动的词汇“幸运1升”“快乐1升”“节约1升”,来传送积极的情感。在猜容量多少时,构建了活泼的游戏氛围;在节水广告的赏析之后,以同学感兴趣的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自然延伸。整个过程张弛有度,收放自如,严谨而不失情趣,轻松而不失深刻。
容量单位是什么?1升有多少?我们是否习惯了让同学想像和记忆?课堂能否给予同学一些开放的思维和多元的体验?我们期待:我们的同学对1升的感悟,从此开始;对“一生”的感悟,也从此开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