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楼主 |
发表于 2010-4-2 17:41:00
|
只看该作者
在教学《我又长高了》一课时,我从以下几方面做了尝试:
1、从社会实践中让学身去体悟数学的实际魅力。
在课前一周,我请每位同学做一个社会调查:调查一些有关搭公共汽车的知识,并可以看一看、比一比、 量一量,然后做好相关的记录并加以整理。在上课前,我问同学都调查了什么?马上就有许多同学争先恐后的讲述他们的收获:有的说,车上有专门的老孕残座位,电车每人一元,还有的说,小朋友身高到1.1米就要买票,我问:你们要买票吗?1.1米到你身体哪个位置?你们比了没有?马上就有很多同学说我比啦!我认为这样的一个实践活动,对于一个一年级的小同学来说是多么有趣且有意义!第一:他们通过这一活动获得了有关生活中的一些平时不被他们关注而又与他们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第二:在这样的调查活动中,不只获得了知识,更重要的是锻炼了他们交往、合作、交流、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能力,为今后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三:通过这样一个活动,每一位参与调查的同学都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了胜利的快感,同时也真正体会到了原来生活中还有这么多的数学知识呀!这不只为进一步的学习做好了准备,同时也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培养了同学的能力,这真的要比教师告诉同学更有意义。
2、从生活中去体验、去收集、去提炼。
从小朋友们的调查中,他们已经知道了了1.1米大约在他们身体的哪个地方,所以,在教学时,我首先用手比划一下1,2,3,4,5,10厘米大约有多长,然后让他们比一比估计1.1米大约在身体的什么位置,1米大约在他们身体的什么地方,1米大约有多高,大约有多长?在拿一根一米长的尺子,告诉同学们,这根尺子就是1米长,让同学们对1米长的物体有一个表象的认识,再让同学估计一下,这根尺子大约有几个10厘米,小朋友们的回答不一致,这时再让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尺子:看看你们能发现什么?通过他们的观察讨论,最后发现,这根尺子不只是1米,而且还是100厘米,从而得出:1米=100厘米,让小朋友经过自身的估计→观察→发现→得出米与厘米之间的微妙关系,这一切的一切全部由小朋友自身在实践中获得。这样的活动,让小朋友觉得轻松愉快,兴趣昂然,没有压力,让小朋友们真切的感受到,学习原来是这么幸福的一件事,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在这其中只起到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通过这样的一种学习方式,我相信,小朋友会成为个性化的学习者。
3、让同学在情景中学习数学
创设一个与同学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并有趣的情境,能够激起同学内在的学习潜能,大大激发同学的学习热情,从而更有效的达到教学目标。我根据同学喜欢运动会这一题材创设了一个动物王国里举行春季运动会的动画情境,蜗牛和蚂蚁进行跑步竞赛,使同学禁不住为它们加油,学习积极性十分高涨,突然两只小动物停了下来,这时,我提出一个问题:你从画面中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还想到了什么?先是缄默,然后纷纷举起小手,有的说,他们一共要跑100厘米,有的说,蜗牛已经跑了70厘米,还要跑30厘米才干到达终点,有的还说,蚂蚁已经跑了80厘米,它一定先到终点,还有的说,那可不一定,蜗牛有可能得第一名,蜗牛把身子缩到壳里一滚就滚到蚂蚁前面了,所以蜗牛会得第一.......小朋友们的想象力是十分丰富的,作为教师,必需给同学能够大胆发表自身意见的空间,鼓励同学大胆想象,大胆说出自身的想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