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971|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九年级下册语文《我用残损的手掌》公开课教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22:2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用残损的手掌》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感情线索。
  2、引导同学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
  3、通过对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和表达效果的分析,深层掌握诗歌的主题。
  4、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同学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感受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在艺术形象中蕴含情感的手法。
【教法】
  诵读法、欣赏法、研讨点拨法。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同学活动
一、导语设计
  抗日战争的炮火曾震动过许多中国人的心灵,在民族危亡的关头,诗人戴望舒也走出了难过的丛林和寂寥的雨巷,把个人的倒霉同国家命运融为一体,以深沉的思想,火热的感情,抒发了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的由衷关注和真诚的爱。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
  创设情景,培养同学的爱国之心,为下文的学习奠定基础。并借此了解作者写此文的时代背景。
二、朗读
  1、听配乐录音(或者教师范读),要求同学注意朗读的语调、节奏和情感。
  2、朗读指导。
    语调:前半局部深沉,后半局部激昂。
    感情:前半局部消极,冷色调;后半局部积极,暖色调。
  3、分四组朗读。让同学点评。
  4、指名读诗。师生一起点评。
  5、同学自由朗读,体会感情。
 
 
  同学听读,并注意朗读的语调、节奏和情感。
  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怎样去朗读。
  每排同学为一组分别读诗,余生给予评价。
  分别找两生读诗,师生一起点评。
  生自由朗读,体会字里行间所包括的感情。
三、研读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一找这首诗描写了哪些具体形象?作者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归纳点拨:
    形象:“残损的手掌”“广大的土地”“长白山的雪峰”“黄河的水”“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花”等。
    感情:诗人以“残损的手掌‘抚过祖国大地形象化思绪,在想象中再现了他的家乡、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以和未曾亲身体验过的解放区的景象,以手掌的感觉展示了他内心情感的变化。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
  2、作者感情的变化,具体体现在诗中一些起修饰作用的词语上,这些词语有些是消极、冷色调的,有些是积极、暖色调的,请同学们找出这些词语,并说说诗人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点拨归纳:
    积极暖色调词;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永恒……
    消极冷色调词: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
    表达效果:通过对比更好地表达诗人内心深处的爱与憎。
 
  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四人一组合作,找到诗中有哪些具体形象,作者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在师的点拨下,理解诗中具体形象中蕴含的感情。
 
 
  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同学仔细读诗,边读边画出起修饰作用的词语,并区别哪些是冷色调,哪些是暖色调,进而分析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在师的点拨下,生从语言运用的角度理解、欣赏这首诗。
 
四、品读
  这首诗中,很多句子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请同学们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读诗,从中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谈谈你的理解。
  例:
  1、“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这句是以情侣关系和母子关系比喻,把诗人对解放区的温柔感情抒发的细致动人。
  2、“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
    这句诗很形象地描绘出能够掌握自身命运的人民的新生活。
  3、“那里是太阳,是春”。
    这句诗用“太阳”和“春天”来比喻解放区的欣欣向荣与勃勃生机。
  4、“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句诗用“广大的土地”借指整个中国,用摸索中的想像把对敌人的恨和对中国人民的爱细腻地表示出来。
 
  生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读诗,找一句你认为最生动形象的诗句,并作简要分析。
 
 
 
  在师的指导下,生理解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可以使文章更生动、形象。
 
 
 
 
 
五、迁移
  诗人往往把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使笼统的心绪具有可感性。借鉴这种写法,联系你的生活体验,写几句富有诗意的话,抒写自身的一种感情。(如“思念”“悲伤”“欢欣”等。
    同学借鉴这首诗通过描写具体事物来抒写思想感情的写法,写片段作文。
【板书设计】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22:21:00 | 只看该作者

《我用残损的手掌》公开课教案二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导同学朗读时掌握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盼望的感情变化,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2、理解“残损的手掌抚摸广大土地”这一想像在全诗中的线索作用和由此发生的丰富的想像。
【教学设想】
  1、以诵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朗读、品读、析读中掌握诗歌的内涵。
  2、适当介绍戴望舒写作这首诗的背景(被捕狱中)。
  3、指导同学找一找诗的线索、找一找冷色调和暖色调的词语。
一、情境导入
二、交流课前探究的作家、作品常识
三、自主、合作的探究课文
  1、朗读,整体感知:
    同学生成问题预计:
   ⑴ 将这首诗分成二个局部,并说说各局部的主要意思。
   ⑵ 两局部是如何构成鲜明的对比?
   ⑶ 如何理解诗人有”残损的手掌抚摸“广大土地”?
   ⑷ 举例说明诗人在想像中充沛融入多种感觉经验有什么好处?
   ⑸ 诗人“用残损的手牚”“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是按怎样的顺序展开的?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⑹ 根据自身的理解,说说你最喜欢的诗句的含义。
  2、就自身最喜欢的诗句进行质疑探究(重在读)。
  3、有感情地朗诵(竞赛)
四、拓展阅读
  戴望舒《狱中题壁》、闻一多《七子之歌》。
五、综合创新、发生新疑
  这首诗中,当诗人表达心中的爱和希望之情时往往用一些语积极的、暖色调的修饰词语,当表达内心深处的恨与愁怅时多用消极的、冷 色调的修饰词语,从而将自身的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请你学习这种方法,联系自身的生活抒写一种感情(如“思念”、“欢喜”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22:21:00 | 只看该作者

《我用残损的手掌》公开课教案三
【公开课教案】
  语言品析。
【创意说明】
  从语言的角度来学习诗歌,不只能从一个新颖的角度领略到诗的美,而且有助于培养语感,提升语言鉴赏力。
【教学步骤】
一、自主发现
  用“我发现 ”这样的句式说话。
  从语言的角度阅读课文,同学可能有以下发现:
  1、从词语的搭配来看,作者很善于用修饰语来表达情感。用了积极的、暖色调的词语来描写解放区,而用消极的、冷色调的词语来描写沦陷区,很好地表达了情感。
  2、从动词的选用来看,作者用语富于变化。
二、一点聚焦
  自选一句,具体品析诗中修饰语。
三、理解背诵
  充沛朗读,根据作者情感的流动,边想象边背诵,力争最短时间内背下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22:21:00 | 只看该作者

《我用残损的手掌》公开课教案四
【教读目标】
  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品味语言,深入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
【教读设想】
  1、紧紧抓住诵读这一主线进行教读探究──以读起始,以读收束;以读为手段,以读为目的。
  2、在描写摸索家乡和解放区的感觉句上,深挖细掘,细磨慢研,精雕细刻,品出语文味,力图“出彩”。
【教读过程】
一、导入──激情
  今年的10月17日,对于我们每个中国人,都是难忘的,为什么?(“神舟六号”胜利返航──屏显图片)对!因为激动人心,因为扬眉吐气而难忘!但是令老师难忘的,还有另外一件事,一件令人怒发冲冠,使人义愤填膺的事!谁知道是什么事?对!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第五次参拜靖国神社!(屏显图片)即使是两件事的重叠纯属偶然,这也足以让我们愤慨!你想对那位日本首相说点什么?
  屈辱我们可以宽容,但绝不可忘却。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一个高贵而倔强的灵魂,(屏显作者图片)去听听这个柔弱的文人,虽身陷囹圄却又是怎样激情满怀的歌唱──我用残损的手掌。(板书标题、作者)
二、吟诵──入诗
  1、教师音乐声中范读:请允许老师依照自身的理解朗读这首诗歌,同学们要设身处地地倾听诗人内心深处的声音。
  2、请同学自由吟诵两遍:你认为老师读得好的地方就试着学一学,不好的地方就改一改,然后大声读两遍;读后请你告诉我们,你最想问的问题是什么,或者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师交叉:
   ⑴ “那辽远的一角”“那上面”、三个“那里”──指的是没有被侵略军蹂躏的解放区。
   ⑵ 手掌为什么“残损”的?──交叉背景: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1942年。1938年,诗人戴望舒从沦陷区的上海来到香港,主编一家报纸的副刊,编发了不少动员抗战的诗歌。1941年,日军占领香港后,立即逮捕了几乎全部的在港知名华人,包括戴望舒在内。戴望舒活跃的抗战姿态,很显然引起了日军的注意。日本宪兵动用酷刑审讯戴望舒,试图从他口中获取文艺界抗日人士名单等资料,但他始终没有屈服。 
     戴望舒在狱中的时间虽然很短,但所受的酷刑和折磨,是非常惨烈的,这使他出狱后仍无法解脱这场噩梦,两年之后,他在写《等待(二)》一诗时,还记忆犹新地写下了这样叫人刻骨铭心的句子:
     在这阴湿,窒息的窄笼:/做白虱的巢穴,做泔脚缸,/让脚气慢慢延伸到小腹上,/做柔道的呆对手,剑术的靶子,/从口鼻一起喝水,然后给踩肚子,/膝头压在尖钉上,砖头垫在脚踵上,/听鞭子在皮骨上舞,做飞机在梁上荡……
                   ──《等待(二)》
   ⑶ 有人说朗读这首诗,你叹不出声,只有深沉的悲和热,在腑腔里沸腾。
   ⑷ 这不愧是戴望舒诗歌中最明亮最健康的歌唱。
   ⑸ 有人说,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人戴望舒无疑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在诗坛以现代象征派的面孔出现,可在他生命的终端却写出了这样浸透了血泪的实际篇章。
   ⑹ 板书:恨──爱 悲──怜 愁苦──希望)
三、对话──入情
  我们仅仅读了两遍,就发生了如此丰富的感受,真是难能可贵!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珍贵的感受到诗歌中搜寻:看看到底是哪些诗句带给我们如此强烈地感受?然后紧紧地抓住它,轻轻地读一读,细细地品一品,相信你的感受会更深切,更强烈!
  1、3~14行:
   ⑴ 看屏幕:看看上面的诗句漏掉了什么?读一读,然后想一想,哪一处不能漏掉?
     (屏显:这一角变成灰烬,/那一角是血和泥;/这一片湖是我的家乡,/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引导同学分析:“已、只、该、()”的作用。
     (屏显正确句子)读一读,把这种种理解读出来!还不够,再来!
   ⑵ 诗中的“湖”指的就是杭州西湖,戴望舒小时候家就在西湖的和近,在他的记忆里,西湖是世界上最美的风景,而他尤其不能忘的是最好的季节里的西湖。不要说是多情的诗人,谁又能解脱对家乡的牵挂?何况他的家乡就是胜似天堂的杭州呢?
     如此仙境一般祥和美丽的家乡,现在如何呢?读──
     还有如锦幛的繁花吗?还有奇异芬芳的嫩柳枝吗?还有淡妆浓抹的美景吗?还有悠扬婉转的柳笛声吗?还有戴着柳条帽的无忧的嬉戏吗?……
     没有了!没有了!一切都没有了!现在,读──
     再读!
     交叉语言:
     带着你的理解和情感去读,用声音告诉我们,告诉所有人,你愤怒了!你激动了!你被深深地打动了!!
     侵略军蹂躏了你的家乡,让你国破家亡,你是什么心情?
   ⑶ 与戴望舒同时代的东北作家端木蕻良,流亡关内,拖着疲惫的身体还嘶哑地歌唱自身的家乡:
     屏显: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经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
     再读!读下去──(屏显:17~26行)
  2、“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板书:掠过)诗人的内心充溢着切肤的沦亡之痛。但是诗人的情感又不是直接明白地说出来,而是寄托在一个个鲜明的形象上,这就是诗歌“用形象说话”的特点。诗人自身也说:“诗是一种吞吞吐吐的东西,动机在表示自身跟隐藏自身之间。”
    在那个以狂暴的吼叫代替艺术的凝想的年代里,这首诗显得难能可贵。
  3、第21行:“运”换成“用”行不行?读一读!
  4、第19、22行:“轻抚”和“贴”是怎样的动作?读一读!(板书:轻抚)
  5、第20行:“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这是两个一向被人称道的句子,为什么?(它唤起了人生命中最亲切的感动)我们就用这种感情来齐读17~26行!
  6、“太阳”“春”两个形象,有什么象征意义?
    1942年,由于日本侵略军空前严酷的大“扫荡”和国民党顽固派的包围封锁,加上华北地区连续发生的自然灾害,使得解放区处于极端困难的境地。但是在侵略者黑暗潮湿的地牢里,却响彻着如此健康明朗的歌唱!请同学们尝试着把第17~26行背下来!
  7、1~2行:
   ⑴ 有两行总领全诗,是哪两行,为什么?
   ⑵ 诗人的手掌是如何摸索的?
     (板书:摸索 屏显:摸索  这一角 那一角 家乡 长白山 黄河 江南 岭南 南海;辽远的一角)
四、收束──入境
  在时代潮流的感召下,诗人戴望舒终于走出了难过的丛林和寂寥的雨巷,充溢韧劲和豪情地歌唱:
  音乐屏显:
狱中题壁
  假如我死在这里,/朋友啊,不要悲伤,/我会永远地生存/在你们的心上。//你们之中的一个死了,/在日本占领地的牢里,/他怀着的深深仇恨,/你们应该永远地记忆。//当你们回来,/从泥土掘起他伤损的肢体,/用你们胜利的欢呼/把他的灵魂高高扬起。//然后把他的白骨放在山峰,/曝着太阳,沐着飘风:/在那暗黑潮湿的土牢,/这曾是他惟一的美梦。
  (师读──齐读)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也是戴望舒先生诞辰100周年。为了再次感受诗人那切肤的沦亡之痛和深沉的爱国之情,我想请两位同学来朗读这首诗。
  分工:
  1、3~14行;
  2、15~26行;
  3、其他的由老师读
  齐背17~26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22:21:00 | 只看该作者

《我用残损的手掌》公开课教案五
〖创意说明〗
  戴望舒是著名的“雨巷”诗人,十分注重诗的音乐美,这首《我用残损的手掌》同样也体现着他对诗歌韵律的追求,因此,教学可从“朗读”切入。充沛朗读之后,“个性解读”──“多角评析”──“自主链接”,分层推进,由发现诗的美,到评价诗的美,再到发现更多的美,同学能力呈螺旋式上升。
〖教学步骤〗
一、充沛朗读
  1、第一遍,教师教读,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
  2、第二遍,师生合读,读出诗的层次。
    第一层(师读),“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第二层(男生读),“这一角已变成灰烬”到“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第三层(女生读),到结束。
  3、第三遍,配乐朗读,读出诗的感情色彩:
    描写沦陷区的一节,读得凄楚忧愤;描写解放区的一节,读得明朗温馨。
二、个性感受
  1、诗人描写“摸索”时手掌的感受,细腻而又真切:在想像中描画了祖国的现状,感受着沦陷区人民生活的苦难,倾吐着对祖国母亲的热诚。请闭上眼睛静静聆听,选择你感受最深的句子。生活的苦难,倾吐着对祖国母亲的热诚。请闭上眼睛静静聆听,画出你感受最深的句子。
  2、由手掌的触觉联开去,从所见、所听、所闻、所感等多种角度来描述自身的感受。
    如“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一句可以这样描述:我把手伸进水中,河水冰凉冰凉。昔日那锦幛似的鲜花,在炮火中枝残叶败;那嫩柳枝发散出来的清香,被浓浓的血腥味笼罩。水中的荇藻啊,好似挂在我心头的挽幛!
    “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祖国的长白山上,雪峰兀立,寒气彻骨,似一把把利剑,刺痛着我的心!因为我看到侵略者的铁蹄正在我的祖国肆意践踏!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岭南,这四季如春的地方,闻不到花香,听不到鸟语,满山都是荒凉、满眼都是废墟,听到的只有百姓那愁苦的哀叹、那愤怒的呼喊。
    “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南海上,一片死寂。荒凉的渔村里,只有残留的破旧的渔网和白森森的鱼骨;偶尔有人在村里走动,他们面容憔悴、衣衫破旧。我恨!不是因为侵略者强占了我们的国土,人民怎会是这般模样?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那么柔软、那么亲切、那么令人依恋!这土地是美好的、温暖的;是令人向往的、无比香甜的。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地,是美丽的地!
  3、同学交流。
三、多角评析
  自选角度,评析文章。用“我发现________”说话。同学的发言可能有:
  1、我发现文章在构思上用了“一线串珠”的手法,即用“手掌的感受”这一线索将全诗贯穿起来,所以文章描写的对象虽多,但一点也不觉得芜杂。
  2、我发现文章运用了前后对比的手法。在写沦陷区时,诗句中流露出忧愤;而在抒写解放区时,情绪却陡然变化,变得热切,充溢了神往。
  3、我发现文章语言上很有特点。诗人选用了积极的、暖色调的词语来描写解放区,而用消极的、冷色调的词语来描写沦陷区,很好地表达了情感。
  4、我发现诗人表达情感的方式很巧妙,他用具体的形象来表达自身的主观情感,使得笼统的心绪变得具体可感。
  5、我发现诗歌前后局部写法不同,有一种摇曳多姿的美。前半局部写沦陷区采用的是实写,用一幅幅富有特征的画面缀连;而后半局部对解放区偏重于写意,充溢了抒情意味。
  6、我发现整首诗歌都是在诗人的想像中完成的,因此,诗歌的意境既有实际的真实性,又具备超实际的广阔性,两者水乳交融、巧妙和谐。
  ……
四、自主链接
  请你根据自身的积累,为本课学习资料库添加相关内容。
  点拨:
  添加的内容可以有:
  《我用残损的手掌》的名家朗读,《我用残损的手掌》赏析;戴望舒的成名作《雨巷》的音画欣赏,戴望舒的同期作品《狱中题壁》;“戴望舒与中国现代诗”,戴望舒《论诗零札》摘录,杜衡《望舒诗论》,张新《戴望舒:一个边缘文化型诗人》……
【备选创意】
〖创意说明〗
  从语言的角度学习诗歌,不只能从一个新颖的角度领略到诗的美,而且有助于培养语感,提升语言鉴赏力。
〖教学步骤〗
一、自主发现
  1、要求同学从语言的角度阅读课文、发现课文。
  2、教师示范:
    从词语的搭配来看,作者很善于用修饰语来表达情感,如用“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来写沦陷区,传达出一种忧愤悲苦之情。
  3、同学交流:
    从动词的选用来看,作者用语富于变化,如“触到”“滑出”“蘸着”“沾”“轻抚”“贴”等词紧紧扣住“摸索”二字,文章思路清晰明了。
    从形容词的使用来看,因为作者的主观情感蕴含其间,所以既形象又含蓄。如“残损”一词来修饰手掌,既是写实,点明作者在狱中遭受了非人的折磨;又如一面旗帜,宣告着诗人的坚贞不屈。
    从比喻句来看,既新颖贴切,又启人联想。如“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掌中乳”,通过人类共通的情感经验调动读者的联想,形象感受到对如恋人般美好、如母亲般亲切的解放区的向往之情。又如“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亦是如此。
    从句式来看,作者在写解放区时多用短句,活泼、跳跃,以表示解放区的生机和活力、明朗和幸福,如“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从韵脚来看,有时是四行押一个韵,有时是两行押一个韵,既和全诗的情绪流变一致,又使全诗有着相对协调的节奏。
    ……
二、一点聚焦
  1、确定品析重点:诗歌中的修饰语。
  2、同学自选一句,品析诗中修饰语。
  3、同学交流,内容可以如下: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嶂,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一句,用“锦嶂”来比喻百花争艳的美景,用“奇异”来形容柳枝的芳香,洋溢着喜爱、赞美之情,反衬出对祖国遭受到灾难的哀痛之情。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拟人手法,用“寂寞”来表示祖国遭受日寇蹂躏后荒凉衰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痛楚。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一句,描写诗人轻抚解放区时的内心感受,诗人用了两个比喻。“恋人”“柔”,传达出一种纯洁而美好情愫;“婴孩”“手中”写出了解放区的亲切和令人依恋的,十分贴切地表示了诗人对祖国的依恋和挚爱之情。
     ……
  4、教师小结:
    诗中的修饰语给诗歌涂上了“冷”和“暖”两种色调,形成了对比,很好地表示了诗人的情感。
三、理解背诵
  根据诗人情感的流动,边想像边背诵,力争最短时间内背下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22:21:00 | 只看该作者

《我用残损的手掌》公开课教案之六
【从容说课】
  《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在日寇铁窗下向苦难祖国的抒怀之作。“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是诗人坚贞不屈意志的写照。诗歌一方面从实处着笔。描写沦陷区阴暗.表示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另一方面抒写解放区的明丽.偏重于写意,对象征着 “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深情赞美。在感情的哀怨与欢快上完美统一,抒情风格变幻多姿。
  诗歌语言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教读本文,要引导同学反复诵读,体会其音乐美。课文在想象中展开诗的内容,其思想感情的表达,主要通过形象的构成来实现。要引领同学掌握诗中的艺术形象,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教读中,宜采用联想想象欣赏法,引领同学掌握意象的含义和全诗的感情线索,培养同学解读诗歌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了解戴望舒和其诗歌创作。
   ⑵ 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掌握诗歌的感情线索。
   ⑶ 感情背诵本诗。
  2、能力目标:
   ⑴ 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
   ⑵ 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和其表达效果。
   ⑶ 培养同学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3、德育目标:
    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同学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感情诵读,掌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教学难点】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
  2、对比手法的运用和其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感情线索。
  2、联想想象欣赏法:
    引领同学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
  3、研讨点拨法:
    用于对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和其表达效果的分析,深层掌握诗歌主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 CAl 课件、投影仪、录音机。
【课时布置】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诵读,整体掌握全诗的思想感情。分析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主观情感。品味诗歌浯言,领会其艺术魅力。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提和戴望舒,我们自然想到的是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但卢沟桥头的炮火点燃了民族郁愤,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巷”中的“油纸伞”,而在“狱中题壁”,并且“用我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放声歌唱“永恒的中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
  (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投影:
戴望舒和《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人。1923年秋人上海大学中文系。1925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1928年在上海与人合办一线书店,出版《无轨列车》半月刊。被查封后改名水沫书店,出版《新文艺》月刊。1931年加入左联。1932年自费赴法国,在里昂中华大学肄业。一年后到巴黎大学听讲,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1935年回国。次年兴办《新诗》月刊。1938年避居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和诗刊《顶点》。还曾主编过《珠江日报》和《大众日报》副刊。同时组织“文协”香港分会并任理事。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被捕入狱,受伤致残,表示了高尚的民族气节。1949年回到内地在国际新闻局法文组从事翻译。1950年因气喘病去世。
  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早年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示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
  《我用残损的手掌》作于1942年,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歌。
三、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1、同学默读全诗。掌握下列字词:
    投影:
    锦幛(zhàng)   荇藻(xìng zǎo)  蓬蒿(péng hāo)
    憔悴(qiáo 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蝼蚁(lóu yī):“蝼蛄和蚂蚁,用来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单薄或地位低微的人。
  2、教师感情诵读,同学体会诗人的情感:
    提示:这首诗语言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读起来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很确切地表示了诗人的情怀。诵读中要注意体会停顿和重音。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3、同学自由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考虑:
   ⑴ 诗歌从内容上町分为两局部。每局部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⑵ 体会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的种种感觉,说说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变化起伏。
    同学诵读体会后回答,教师适时点拨:
   ⑴ 第一局部表示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虽然自身的手掌已经“残损”,却仍然要摸索祖国“广大的土地”.触到的只是“血和灰”,从而感觉到祖国笼罩在苦难深重的“阴暗”之中。第二局部写诗人的手终于摸到了“那辽远的一角”,即“依然完整”,没有为侵略者所蹂躏的解放区,诗人对这块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了深情赞美。
   ⑵ 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消极的、冷色调的前半局部与积极的、暖色调的后半局部形成明显对比,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
  4、同学集体朗读,整体领悟诗意。
四、精彩赏析,理解艺术形象
  1、同学配乐诵读全诗.合作研讨:
   ⑴ 诗中两种不同的色调给读者以强烈刺激。请画出文中起标示作用的修饰语,体会其表达效果。
   ⑵ 这首诗描写的对象很多,而读起来却不觉芜杂,这是为什么?
   ⑶ 诗歌两局部的写法各异,试作简要分析。
    四人学习小组研讨、交流,教师明确:
   ⑴ 积极的、暖色调的词语如: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永恒……
     消极的、冷色调的词语如: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
     诗人之所以这样用这些词语,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内心深处的爱与恨。
   ⑵ 全诗在想象中展开内容,在想象中,诗人的手掌抚过了广大的国土。先是沦陷区的家乡,继而从祖国疆域的北部一直到最南端,最终停留在解放区。对祖国大地上每一处特征性景物的概括,作者突出的是“手掌”的触觉作用(同时也有视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的作用),如 “微凉”“冷”“滑出”“细”“软”“蘸”等等。这样,就把较广泛的描写对象相对集中起来,使之贯穿在“手掌的感受”这一条线索上,因而读起来不觉芜杂。
     另外,灵活的押韵方式,既体现了现代诗形式的自由,又使全诗有着相对协调一致的节奏。
   ⑶ 描写沦陷区,从实处着笔,用一幅幅富有特征的小画缀连;描写解放区,偏重写意,用挚爱和柔情抚摸,加之一连串亲切温馨气息的比喻,凸现和煦明媚的色彩。
  2、同学熟读背诵全诗,深层领会诗中艺术形象的内涵。
  3、拓展延伸:
    诗人往往把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使笼统的心绪具有可感性。借鉴这种写法.联系生活体验,写几句富有诗意的话,抒写自身的一种感情(如“思念”“悲伤”“欢欣”等)。
    先在小组内交流、修改,然后请同学有感情诵读自身所写的优美语句,教师点评归纳。
五、课堂练习
  阅读闻一多的《发现》,回答问题:
发现
闻一多
         我来了,我喊一声,进着血泪,
         “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
         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
         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
         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
         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
         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
         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
         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
  注:罡(gāng)风:道家语,高空的风。又作“刚风”。
  1、诗歌中的“发现”有什么含义?诗人“发现”了什么?
  2、诗人说:“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又说:“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据此说说这个意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我来了,我喊一声,进着血泪/‘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诗人怀着美好的希望自美国返回,但看到的却不是理想中的祖国,因此“进着血泪”,痛心到了极点。
   B、“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前一句表达了诗人听到祖国召唤,要为建设祖国而奋斗的感情,“时间的罡风”“火”都比喻返回祖国的急切心情。
   C、“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追问”的内容是祖国为什么会变得如此黑暗,“逼迫”表达诗人急于知道这原因的心情。
   D、“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这句诗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和把祖国建设得美好的希望的忠心耿耿。
  4、这首诗在形式上有哪些特点?“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一句为何要加括号?
〖参考答案〗
  1、揭示理想和实际的矛盾、中国的黑暗。
  2、表达了诗人悲哀欲绝的感情。
  3、B(“火”喻指诗人对祖国火一般的热情)
  4、每行11字,两句一韵,句式整齐匀称。这句话是“问”时表情动作,不加括号,容易被误认为是“问”的内容。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在抗日战争中觉醒和振奋起来的戴望舒,“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广大的土地,是他在困苦抑郁中爱国精神的升华。恰是这一片丹心,撑托起了民族的脊梁。吟咏诗歌,我们在感念中生发的是对祖国母亲的一份深情、一份责任。“祖国在我心中”,让我们在雄壮激昂的《国歌》声中唱响心曲。(音乐起)
七、安排作业
  阅读闻一多的《一句话》,写一篇精彩的赏析文章。
一句话
闻一多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
          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
          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
          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
          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
          爆一声:“咱们的中国!”
          爆一声:“咱们的中国!”
          这话叫我今天怎么说?
          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
          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
          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
          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
          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
【板书设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22:22:00 | 只看该作者

《我用残损的手掌》公开课教案七
【教学依据】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我用残损的手掌》这首诗带给读者的首先是一股震撼人心的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这是诗人置个人生死于度外,用爱和恨、痛苦和希望编织成的一首热爱祖国,神往光明的诗篇。随着诗人的神思遐想,诗人“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从塞北的长白山,到中原的黄河,从江南水乡,到岭南至南海,面对一片山河破碎的凄凉景象,诗人深沉的哀痛洋溢在字里行间;可那“辽远的一角”,却依然“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又使诗人抑制不住内心的激情,深情的赞颂解放区是“永恒的中国”,他把祖国的新生、民族解放的前途都寄托在解放区。这铁窗关不住的爱国情能够给予中同学强烈的情感熏陶,使他们了解诗人在那种苦难的时代和环境里是怎样的执著爱国,也启发他们反思在和平年代又该怎样以自身的方式热爱祖国,这就是本课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价值所在。爱祖国爱家乡是语文学习中着眼于“人的发展”的一个永恒主题,本课也不例外。相信在诗歌阅读的潜移默化中能够如新的课程规范所要求的给同学“关于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关于诗歌的学习,新课标提出的要求是“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对于九年级的同学而言,重点应该放在从语言入手领悟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和内涵、情感上。课标也要求:“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身的体验;品味作品中有表示力的语言”。在这里,强调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要有“体验”。体验什么?体验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体验作品中的情感并实现自身情感上的认同。因此学习这首诗歌,要引导同学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特别要注意诗中诗人是通过哪些具体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人为什么要选择这些形象来表情达意。
  新课程规范还对同学提出了“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身需要的信息和资料”的要求。因此,本课仍然要求同学在课前查阅戴望舒生平和其佳作,并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赏析,写下简短的感悟(在涉和新的作家作品时查阅相关资料,做好相关链接,到九年级时应该已成为一种学习习惯。),目的正是培养同学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新课程规范中还首次对同学的阅读方式提出了要求,要求同学“能运用合作的方式,一起研讨疑难问题”。这一要求的重点在于强调以“合作的方式”来解决阅读中的问题。“合作”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目的是发挥大家的智慧、集体的力量。为此,本课选择在体验诗中的情境和形象、体验诗中的情感和内涵时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不是以老师的讲解取代同学自身的感受、理解、体验和评价,而是让同学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切磋,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表达自身独特的阅读体验,提出自身的看法并一起解决阅读中的疑难问题。这样,同学才干真正从阅读中得到营养,这样的教学才真正有利于培养同学探究性阅读和发明性阅读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随着诗人“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诗中展现出一幅祖国山河破碎、灾难深重的图画,可谓笔力纵横,想像飞扬。学习本课要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
  2、过程与方法:
    读中品,品中读。用反复诵读的方式引导同学品味富有想像和激情的诗歌语言,体会诗歌的情感和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诗中洋溢着一股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洪流,其中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祖国大地苦难的哀痛,对解放区热情的赞颂都溢于言表,深切动人,要引导同学体会并激发其爱国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方式】
  1、做好相关链接:
    课前收集关于作者和本诗的相关资料,使同学对这位“雨巷诗人”和其诗作有一定了解。尤其要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这样有助于同学领悟作品内涵,理解本诗抒发的情感并作出自身的评价。
  2、反复诵读诗歌:
    在诵读中,随着诗人“手掌”的移动整体掌握诗歌的感情线索,体味诗人变化起伏的情感。在诵读中,进一步明确诗人借助哪些形象抒发情感,品味诗歌有表示力的语言,体味诗人奇异的想像和诗中强烈的对比。读出情感,读出韵味,直至背诵。
  3、开展合作交流:
    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强化诵读,品评语言。“读”时可以轮流读,可以分工读。由于每个人对诗歌的理解可能不同,每读一遍都可以读出不同的感受和收获。“品”时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切磋,针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身的体验,在交流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4、做好课堂盘点:
    本课结束后每个同学要和时回溯检索本课学习内容,盘点自身的学习收获。想想自身在本课中收获最大的是什么,或者最想在本课中实现突破的是什么。这种理性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同学主动学习的意识和学习效率。
  5、安排课外作业:
    在课堂盘点之后,根据同学自身的选择安排几种不同的课外作业,将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针对不同的学习个体作不同的突破和拓展。
【教学构思】
  本课拟用一课时完成教学目标。
  1、课前指导同学课外收集戴望舒有关资料和其佳作,作一些简单的分析和初步的兴趣式赏析。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写下对戴望舒这位诗人或者他的某首作品的感悟片段。
  2、上课时,用一盘朗诵得极富音乐感的磁带导入。一方面,激起同学朗读的欲望,有利于同学读出节奏感;另一方面,抑扬顿挫的乐感也有助于同学理解诗歌的情怀。
  3、听完范读随即布置同学自由诵读,并提出初读课文的要求:细心体会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的种种感觉,说说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变化起伏。
  4、体会了复杂的情感之后,引导同学欣赏诗歌。一是看诗人是借助哪些形象来抒发情感的,二是诗人是怎样利用语言技巧来抒发情感的。这是同学表达自身对诗歌独特的情感体验并领悟诗歌语言凝练而又形象的特点的重要步骤,老师不能越俎代庖,所以选择在同学中开展合作交流这种学习方式,在合作中表达自身的心得,提出自身的看法和疑问。在这一步中,诵读仍是贯穿其中的重要学习方法,力图通过品读诗歌使自身的诵读更有节奏感,更富有感情。
  5、小组合作学习的步骤之后,需要一个班内的交流。此时仍是由诵读贯穿,同学以读带讲,对作品中感人的形象谈出自身的体验,品味富有表示力的语言。此时诵读的要求是读出情感,熟读成诵。
  6、然后是引导同学针对本课的学习内容作一个回顾和盘点,总结一下自身在这一课的学习中有什么收获或缺乏,反思一下自身的目标实现得如何,课外又将如何再去弥补遗憾或者有所拓展。
  7、最后,根据同学的学习情况和他们自身的选择确定不同的课外作业,使不同层次的同学在学习本课之后都有相对丰足的收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3 19:4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