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九年级下册《诗两首》学习指导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4-1 22:17
标题: 九年级下册《诗两首》学习指导

《诗两首》学习指导
【知识考点归纳】
  1、注意诗歌朗诵的节奏,掌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2、通过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对象(意象)来理解诗人抒发的情感。
  3、了解《我爱这土地》中几个意象的象征意义;能概括《乡愁》中提到的人生四阶段,找到每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
【典型考题分析】
  例题:下列诗句中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B、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D、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探究思路:要正确地断句,关键在于用心品悟诗歌的主要内容,准确掌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再结合语句停顿的常识,进行节奏划分。
  本题答案为:C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4-1 22:17

《诗两首》学法指导
1、《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无固定的节律,不押韵。它主要由句中停顿和句末停顿构成一定的节拍,诵读时要着重掌握由诗中感情起伏所构成的“内在节奏”,并在朗读中体会诗歌蕴含的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学习时要着重理解两节诗之间的联系,以和“鸟”的形象对表示主题所起的作用。
  2、《乡愁》这首诗要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概括出诗中提到的人生的四个阶段和每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着重理解诗人的乡愁是怎样升华为家国之思的。课外阅读余光中其他的诗,如《乡愁四韵》等,体会这些诗歌中的思乡情绪。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4-1 22:17

《乡愁》学习思路
诗人以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组织内容,抒发深深思乡之情。
  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一长大后一后来一现在,四个人生阶段。
  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一起的特征: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这是一种特殊的“分离”)──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诗人为这人生的四个阶段各自找到一个表达乡愁的对应物: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一现在的海峡。
  小时候离家读书,通过写信的方式,来向母亲诉说心中的思念,所以乡愁诗小小的邮票。这思念的对象既是母亲,也是故乡。在这里,故乡即母亲,母亲即故乡。
  长大后,为生活所驱遣而奔波他乡,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所以,那缕缕乡愁,便只有寄情于那一张张来来回回的船票。
  到后来,时空的隔离再也得不到沟通,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生者与死者,永远地隔开了!
  现在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不只把我与祖国故乡隔开了,而且无法逾越。到这里,诗人的乡愁得到了升华,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
  四节诗以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如油画的着色,那色彩便是乡愁,一层层加深。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4-1 22:17

《我爱这土地》导读
太阳与土地是最能概括艾青诗歌特色的两个概念。诗人对于光明、理想和美好生活的热烈追求,经常借助太阳这一意象得以表示,艾青仿佛是一位夸父,至死不渝地追寻着太阳、光明和理想;作为另一面,与诗人血脉相连的土地也是他一生一世都无法割舍的眷恋。他曾说过:“这个无限广阔的国家和无限丰富的农村生活—无论旧的还是新的—都要求在新诗上有它的重要篇幅。”(《献给乡村的诗·序》)艾青对土地的关注,就是对农民、民族、祖国的挚爱。写于抗战迸发后1938年的《我爱这土地》就是艾青这种特有的土地情结的代表作。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艾青向祖国捧出一颗赤子之心,爱国深情的抒发,波澜起伏,层层推进。
  1、点出土地情结。先欣赏起始两句:“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诗人对土地的酷爱,已到了不知道如何倾诉的地步。于是,他只能舍弃人的思维语言而借用鸟的简单朴素的语言倾泻他的爱情,在诗人看来,这简单朴素的往往是最真诚热烈的。形容词“嘶哑”,已不能再唱出美丽悦耳清亮动听的情歌,但这“嘶哑”的歌声正能抒发对土地的义无反顾的真诚和执著。于是土地情结的激越歌声由此响起。
  2、倾吐土地情结。可分四层。第一层:隐喻人民苦难。“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暴风雨”、“悲愤的河流”这些意象告诉我们,艾青魂牵梦绕地爱着的土地,是布满痛苦、躯体上有太多凝结成块的流不动的悲愤的土地。当时日寇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等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草菅人命。艾青在《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有着相似的描写:“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风,/像一个太悲痛了的老妇,/紧紧地跟随着/伸出寒冷的指爪//拉扯着行人的衣襟,/用着像土地一样古老的话/一刻也不停地絮聒着……”诗人用“寒冷”、“雪”、“风”、“封锁”等意象勾勒出扼杀着一个个求生的生命的凄惨处境。两首诗写于同一时期,都表示出诗人对人民苦难的深情关注。第二层,隐喻人民反抗。“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一句象征着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反抗精神,神州土地养育了中华民族,也养育了一种坚韧不屈的民族精神。“无止息”暗寓反抗精神的传承,“刮”、“激怒”表示力量的强大,由悲土地之苦难转入赞土地的抗争,诗人的土地情结深了一层;第三层,“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一句可以看作是斗争前景的象征,也可以更“实”一点,看作是充溢生机的解放区的象征,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的象征。总之,诗人的情思已由悲愤、赞颂进入神往,表示出坚定的必胜信念,构思又进一层:第四层,“—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诗人没有沉溺于对“温柔”恬静的“黎明”的欣赏中,为了自身的爱永远留给土地,他作出了上述郑重庄严的抉择。这种献身精神可以作这样的诠释:我来自土地而最终归于土地,这样,爱才得以升华,得以永恒。这是一种多么超凡脱俗、悲壮高尚的土地情结啊!
  3、升华土地情结。第二节的一问一答,诗人由借鸟抒情转入直抒胸臆:“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太“深沉”太强烈的土地之爱,已使诗人难以诉诸语言,只能凝成晶莹的泪水。“深沉”一词也许达不到与实际感情相应的表达强度,于是,其后紧跟的六个繁重的省略,似乎涌动着潜流地火般的激情,更为繁重地叩击着读者的心房,激起读者持续的共鸣。全诗在这问答中达到高潮,那火热、真挚的爱国情怀,留下不尽的余韵。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4-1 22:17

《诗两首》多音字辨析
陆:陆地(lù) 那:那么(nà)   假:假如(jiǎ)   什:什么(shén)
  陆圆(lìu)     姓那(nā)     假期(jià)     什锦(shí)
和:和平(hé)   着:着火(zháo)  应:应该(yīng)
  应和(hè)     着数(zhāo)    应答(yìng)
  和牌(hú)     着装(zhuó)
  和面(huó)    坐着(zhē)
  和稀泥(huò)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4-1 22:17

《诗两首》词语解释
【嘶哑】
  声音沙哑。
【汹涌】
  (水)猛烈地向上涌或向前翻滚。
【激怒】
  停止、停息。
【温柔】
  温和柔顺。
【腐烂】
  有机体由于微生物的滋生而破坏。
【深沉】
  思想感情不外露。
【乡愁】
  思念故乡而发生的离愁别绪。
【邮票】
  邮局发卖的用来贴在邮件上标明已付邮资的凭证。
【窄】
  条状不宽的东西
【矮】
  不高,低。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4-1 22:17

《诗两首》中心思想
《我爱这土地》全诗采用象征的手法,歌颂了中国人民百折不挠、奋起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精神,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的切齿痛恨。
  《乡愁》这首抒情诗,借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这些具体的事物,把笼统的乡愁具体化了,实物化了,变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表达了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早日统一以结束分离之苦的强烈愿望。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4-1 22:18

《诗两首》结构分析
【层次结构】
  1、《乡愁》:
    第一段:写小时候离家外出读书,小小邮票封封家书寄乡愁──思念母亲。
    第二段:写长大后奔波他乡谋生,窄窄船票趟趟归路连乡愁──思念爱人。
    第三段:写到后来时空隔离沟通,矮矮坟墓生死分割断乡愁──怀念母亲。
    第四段:写至现在形势所迫离国,浅浅海峡台湾大陆隔乡愁──思乡思国。
  2、《我爱这土地》:
    第一局部(第1节):以鸟眷恋土地作比,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之情。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虚拟,“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也是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使诗的境界更为深邃广博。
    诗人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并运用一系列意象表达歌唱的丰富内涵,“土地”为什么是被暴风雨所打击的?“河流”何以是悲愤的?“风”又怎样会激怒?读着这些诗句,人们不能不想到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在日本帝国主义铁蹄下正遭受的苦难,中国人民正满怀悲愤进行百折不挠的斗争,而“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则让人看到了解放区的勃勃生机,抗战胜利的光明和希望。
    第二局部:直抒胸臆,以“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表达自身对祖国深沉的爱。诗在隔开一行,作了必要的间歇和停顿之后,转换了角度,像一个高明的歌唱家,充沛理解乐谱最后一个休止符的意义,他吸够了气、蓄足了势,终于唱出了最高的一个音符。
【结构图解】


 小时候──我这头──邮票──母亲那头
     乡  长大后──我这头──船票──新娘那头  盼望祖国早日统一
     愁  后来啊──我外头──坟墓──母亲里头  渴望亲人早日团聚
        而现在──我这头──海峡──大陆那头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4-1 22:18

《诗两首》审美鉴赏
1、情浓意深的形象美:
    《我爱这土地》这首诗,写于抗日救亡最艰难的岁月。诗中抒发了诗人对于祖国最为深沉的爱,但他没有直接渲泄自身的感情,而是运用象征的手法,描绘了一组鲜明的诗歌形象。让抒情主人公化作一只小鸟,由鸟儿生前的歌唱,写到它死后的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自身形象。此外,分别赋予“大地”“河流”“风”“黎明”不同的象征和暗示意味。具体说来,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可以看作中国人民百折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林间的无比温暖的黎明”可以看作充溢生机的解放区的象征。这样,通过具体、真切的形象,抒发了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
  2、鲜明强烈的音韵美:
    《乡愁》是一首新格律诗。就诗的每一节来看,句子有长有短,良莠不齐。但全诗四节,节与节之间,对称、和谐、均衡,出现整饬美。根据抒情需要,诗人用了复沓手法。全诗各节都采用“乡愁是──”与“我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句式。复沓手法的运用,既突出地抒写了乡愁,又分清了诗的层次脉络,从而增添了旋律美,增强了节奏感。各节的第二句,都有“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等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等形容词,同一位置上词语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一种类似音乐的回环往复、抑扬顿挫、一唱三叹的旋律,增强了诗的音韵美。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4-1 22:18

《诗两首》背景知识
《我爱这土地》,写于1938年11月,其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坚定地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成为时代的“吹号者”,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爱国诗篇。
  《乡愁》这首诗选自《白玉苦瓜》,写于七十年代。诗人是在1949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的,几十年来一直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渴望团聚,渴望统一。因此写下了此诗。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4-1 22:18

《诗两首》朗读指导
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随感情的表达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自由灵活,不拘一格。因此,我们在读现代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掌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自身的语感,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对象、运用的表示手法,更准确地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所决定的。一般来说,能鲜明的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4-1 22:18

《诗两首》写作特色
一、《我爱这土地》写作特色
  1、用象征手法描绘了一组鲜明的形象,形象地表达出深挚的感情:
    “土地”可以看做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河流”“风”可以看做中国人民百折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黎明”可以看做充溢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的象征。
  2、内涵丰富的意象:
    诗人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并运用一系列意象表达歌唱的丰富内涵。“土地”为什么是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河流”何以是悲愤的,“风”又怎么会激怒?读着这些诗句,人们不能不想到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在日本帝国主义铁蹄下正遭受的苦难,中国人民正满怀悲愤进行百折不挠的斗争,而“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则让人看到了解放区的勃勃生机,抗战胜利的光明和希望。
  3、巧妙的抒情方式:
    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虚拟,“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也是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诗人将鸟优美动人的音色同诗人的歌唱联系起来。特别是将死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种本属于自然被动的结局,也写成了主动的追求,更加真切地表示了诗人的献身精神,使诗的境界更为深邃广博。就诗的感情发展而言,前八句充沛地积蓄感情,把涓涓细流汇聚到感情的水库里。而最后两句诗便是感情的闸门轰然打开,洪流冲激而下。这两句诗多少年来,不时地为人们所引用,所默诵,成为人们传诵的名句。
    诗人还不时转折和强化自身的感情,以便久久地拨响读者的心弦。人非鸟兽,不言自明,此诗偏以“假如”开头,这是第一层强化。谁不知道鸟声优美清脆,此诗偏以“嘶哑”来形容,这是第二层强化。接下来描摹土地、河流等景观的长句,可以说是第三层强化。正当读者为诗人不时的歌唱──被顽强的生命力所折服所吸引时,没料到诗篇陡然来了一个大的转折,一个破折号之后突出“我死了”,让身躯肥沃土地,于是,生前和死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而在这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中一以贯之的乃是“鸟”对土地的执著的爱,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念兹在兹,至死不渝!
  4、善于用“的” 字和使用形容词、修饰语:
    艾青敢于用由一系列“的”字组成的长句来抒发缠绵而深沉的感情,喜欢在所描写的对象前面加上大量的形容词和修饰语,以展现对象的神采风貌,形成一种特殊的立体感和雕塑感,这是艾青的自由诗创作不同于其他自由诗作者的一个重要特色。《我爱这土地》自然也不例外,试看诗人在“土地”“河流”“风”“黎明”这样的中心词语前面特意加上的“悲愤的”“激烈的”“温柔的”等许多修饰语,就不难窥见其中的奥妙了。
二、《乡愁》的写作特色   语言充溢美感: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词,选取了代表漂泊、隔离、诀别的具体事物来承载笼统的难以捕获的恋国思家的乡愁,体现了选择的意象美。
  “枚、张、方、湾”这些量词准确形象地表示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形状;“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这些时间词不露痕迹地表示出时间的变化、情感的步步增强。它们都充溢了变化美。
  “小小、窄窄、矮矮、浅浅”这些叠词以和“乡愁是……”这一句式增加了句子的诗意,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体现了音乐美。
  “这头、那头、外头、里头”这些方位词,自然显示了空间的隔离,反复使用营造出一种字字关情,琅琅上口的韵律,体现了节奏美和整齐美。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4-1 22:18

《诗两首》重难点解析
《我爱这土地》
  1、教育同学懂得作为抒情的艺术,诗歌作品需要不时地强化自身的感情,以便久久地拨响读者的心弦。
  2、懂得在国难当头、山河沦亡的年代,诗人歌唱“土地”具有格外动人的力量和那种不时转折和强化的抒情方式。
《乡愁》
  1、教育同学懂得《乡愁》是我国民族保守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方度和深度。
  2、学会在意象的撷取和提炼上,理解这首诗具有单纯而丰富的美。
  3、学会《乡愁》的形式美。(一表示为结构美,二表示为音乐美。)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4-1 22:18

《诗两首》难句解析
1、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诗句表达了作者为祖国献身的愿望。
  2、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诗句对于自身为什么悲痛做出了明确的回答,直接抒发了“我”对“这土地”的热爱之情。
  3、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邮票”指代信件,凭书信往来可以宽慰乡愁。
  4、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船票”指代船只,以船为载体了却乡愁。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4-1 22:18

《诗两首》疑难分析
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两行诗作为《我爱这土地》的开头,为全诗定下了怎样的基调?
    在诗的开头,诗人把“我”假设为一只“鸟”的形象,而且这“鸟”是饱受磨难的喉咙嘶哑的鸟,使读者立刻被诗人的忧患意识所感染。这忧患意识来自对多灾多难的祖国广博深沉的爱。诗歌就在这样的基调下,进一步展开了对鸟儿歌唱对象的描述,它们是:土地、河流、风、黎明。从四个歌唱对象前面的修饰词语看来,它们都是长期遭受风雨打击、悲愤满怀、奋力抗争的形象,与下文鸟儿献身于土地的精神正相吻合,这就强化了诗人所要表示的“爱土地”“爱祖国”的主题。
  2、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这只“鸟”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对此应如何理解?
    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实际上寄寓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
  3、这首诗的第二节与第一节之间有什么联系?怎样理解最后两句诗之间的因果关系?
    假如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因果关系的一问一答,是爱国者目睹满目疮痍的祖国,爱得越深、痛得越切的悲愤表情的特写。在这一节里诗意得到了提炼和升华。
  4、“意象”,意为渗透了诗人思想感情的形象。试概括出诗歌中出现的意象,并分析作者借助这些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中出现的形象有“鸟”“土地”“河流”“风”“黎明”。“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在它身上寄予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土地”“河流”“风”“黎明”这四个形象,联系它们前面长长的修饰语“被暴风雨所打击着”、“汹涌着”的“悲愤的”、“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以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等,可以想见,它们象征了祖国、人民、民族的苦难与灾害,他们不屈的斗争和对未来的美好的希望与坚定的信心。诗句中表达了作者所经历的坎坷、辛酸,以和对祖国、对人民、对土地的那种深深的爱。
  5、“乡愁”本是一种笼统的情感,但是在余光中的《乡愁》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
    作者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对应物上,这样,诗人的乡愁就不至于无所依和。类似的托物寄情的技巧在余光中其他的诗作里也时有所见。如:
         钟整个大陆的爱在一只苦瓜
         皮靴踩过,马蹄踩过
         重吨战车的履带踩过
         一丝伤痕也不留下
                          ──《白玉苦瓜》
 
         台风季,巴士峡的水很拥挤
         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黄河太冷,需要掺大量的酒精
         浮动在杯底的是我的家谱
         喂!再来杯高粱!
                          ──《五陵少年》
 
         在林肯解放了的云下|
         惠特曼庆祝过的草上
         坐下,面对鲜美的野餐|
         中国中国你哽在我喉间,难以下咽
         东方式的失望
                           ──《敲打乐》
    “钟整个大陆的爱在一只苦瓜”,是诗人观赏故宫博物院藏品后吟出的名句,他巧妙地将大陆之爱与一只晶莹剔透、几经劫难仍完好无损的白玉苦瓜联系到了一起。而诗人留学异邦因孤独冷寂而酗酒的情绪,被依样画葫芦地喻为“黄河太冷,需要掺大量的酒精”。
    类似的例子还有,“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当我死时》),“在此地,在国际的鸡尾酒里,/我仍是一块拒绝融化的冰”(《我之固体化》),等等,这些诗句均将诗人心中难以言说的情绪物化成具体可感的东西,激荡着读者心中共有的情感。
  6、《乡愁》一诗中,诗人抓住“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这四种物象表达内心情感。说说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一步步加深、升华的。
    这四个对象,分别是人生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走,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了一群人的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4-1 22:19

《乡愁》写作特点
1、全诗共四节,一方面,诗人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人生阶段;另一方面,诗人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四个阶段一起的特征: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这是一种特殊的“分离”)──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诗人为这人生的四个阶段各自找到一个表达乡愁的对应物: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现在的海峡。这样我们看到这首诗构思的巧妙,四节诗以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如油画的着色,那色彩便是乡愁,一层层加深。
  2、乡愁本是一种非常笼统的情感,但诗人表达出来后却实现了物化,变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这样,诗人的乡愁就不致于无所依和,而是投射于具体的对象上。这也是诗人写诗常用的一种技巧:托物寄情,这种方法可以取得很好的艺术效果,增加诗作的艺术感染力。“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正语反出,以一种轻描和淡写,使乡愁浓缩于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反射出浓烈的思乡情绪:“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表数量的词语也运用得很准确。
  3、这首诗的形式美非常突出: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与短句互相变化错落,体现了自由诗的特点;二是同一位置上的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在音乐上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迷惘的基调。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4-1 22:19

《诗两首》相关阅读资料
余光中的《乡愁四韵》、《舟子的悲歌》、《白玉苦瓜》、《五陵少年》、《新大陆之晨》、《春天,遂想起》、《当我死时》,艾青的《太阳》、《黎明的通知》,彭邦桢的《月之故乡》,舒兰的《乡色酒》。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