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端午的鸭蛋》公开课教案(板书奉献)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4-1 21:34
标题:
《端午的鸭蛋》公开课教案(板书奉献)
《端午的鸭蛋》公开课教案一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导同学在体味个人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体味文章中蕴含的情感和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
1.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2.引导同学调动自身的生活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课前准备
1.预习本文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2.搜集一些各地(或家乡)有关端午风俗、传说的资料或具体实物;想一想自身童年时代最难忘的有关过节的一件事或一件物品。
课时布置
一课时
公开课教案
导入新课
1.以同学们熟悉的有关本地端午节的风俗、实物引入新课学习,并出示目标。(多媒体课件展示)
2.阅读指导:
a.写了什么?
b.为什么写?
c.怎样写的?
检查预习
腌 门楣 苋菜 籍贯 城隍庙 囊萤映雪 肃然起敬
教师小结:
作者的语言功力非凡,注意从文中摘录、积累精彩的语句。
整体感知
听录音范读课文,同学考虑问题:
1.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2.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同学自主考虑、明确,教师引导、小结。
以上题目意在指导同学从结构上、思想上整体掌握文章。这是文章的主题内容,作者写得趣味盎然,充溢生活情趣。请同学们想一想,议一议:作者津津乐道谈论“咸鸭蛋”,这样做有意义吗?
——领会文章主旨:日常生活中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只有充沛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和诗意,我们才算真实地体验到生活的滋味,这也正是汪曾祺的魅力所在。文章读来从容散淡,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品读赏析
1.默读课文,画出自身喜爱的语句。
2.朗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表情地朗读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谈谈你的感受或理由。(仿照范读录音,可以个别朗读、齐读)
3.教师引导同学小结汪曾祺在本文中的语言艺术风格:
a.口语色彩浓厚且带有淡淡的幽默。
表示在好用短句,文中时常交叉朴素的大文言或是淡淡的幽默,信口而出,自然而然,令人备感亲切。
b.古汉语的点缀。
朴素的现代口语与典雅的古汉语相映成趣,倍添典雅之美和艺术韵味。
c.善于运用语言“造型”。
作者有时只用一两个字眼就能写出事物的特色神韵,活灵活现,绘声绘色。
d.适当地运用方言。
文中个别地方有所体现,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汪曾祺在语言上的追求是: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示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这几个方面在这篇文章中都有传神的表示。
体验
读了本文,联系自身,调动自身的经验积累,介绍自身童年时代最难忘的有关过节的一件事或一件物品(原因、感受或启发),要求多运用自然恰当的口语。
师生互动,一起交流。
总结全文
(略)
安排作业
1.完成字词练习。
2.将“体验”的内容写成一篇600字的文章,要求说真话,诉真情。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4-1 21:34
《端午的鸭蛋》公开课教案二
知识与能力:
1.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韵味和情致。
2.理解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身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过程与方法:
以赏析和讨论的方式,激发同学对民族深厚文化的热爱,从而品味文章的韵味和情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课文,理解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想的情感,激发培养同学对故乡的热爱。
2、欣赏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
1.加强朗读,感受文章的情趣。
2.欣赏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门楣(mei2) 苋菜(xian4) 籍贯(ji2) 硝药(xiao1)
腌腊(yan1) 络子(lao4) 大襟(jin1) 车胤(yin4)
2.解释下列词语。
门楣:门框上的横木。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微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籍贯:祖居或个人出生的地方。
城隍:迷信传说中指主管某个城的神。
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
曾经沧海难为水:经历过沧海,对别处的水就难以看上眼了。
与有荣焉:因而也感到荣幸。
囊萤映雪:囊萤和映雪分别指晋朝车胤和孙康利用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读书的故事。
二、导人
五月初五端午节,系百索子,做香角子,各种风俗带给人多少乐趣。单是一个小小的咸鸭蛋,就有说不完的美妙之处。倘若没有一种故乡
情结,没有一颗超然自在的心,谁能从平淡的生活中咂摸出如许滋味?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绩,发表小说《受戒》、《大淖记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局部(第l自然段),对家乡端午节风俗的描写,十分富有地方特色,同时表示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第二局部(第2~3自然段),描述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
第三局部(第4~6自然段),写小朋友们如何吃和玩端午的鸭蛋。
四、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局部。
提问: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这与写高邮鸭蛋有何联系?
同学复述端午节的风俗。
明确:
作者先介绍端午节的一般习俗:①系百索子②做香角子③贴五毒④贴符⑤喝雄黄酒。
而后又详细介绍了家乡特有的风俗:“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进而引出家乡的特产——高邮鸭蛋和“挂鸭蛋络子”的习俗。
(二)学习第二局部。
同学朗读文章第2、3自然段。
提问:家乡高邮鸭蛋有何特点?作者着重写了哪些内容?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同学讨论、交流。
明确:
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因此作者对此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述。
第二自然段开头,作者采用连环衔接的方式,说明家乡盛产咸鸭蛋。接着用“肃然起敬”和“特别标明”两个短语,说明家乡咸鸭蛋的知名。
高邮鸭蛋多出双黄鸭蛋,作者在这里采用对比的方法,说明家乡双黄鸭蛋“多”。
“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这里用多重转折方法说明家乡双黄蛋的“奇”。
第二自然段最后作者采用多层转折、层层铺垫的手法,说明家乡鸭蛋的“好”。
第三自然段具体点明高邮咸蛋的口味特点,结合自身生活经历表示作者独特的生活感受。
五、小结
文章介绍高邮鸭蛋,写得有声有色,跌宕起伏,对家乡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六、安排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同学互评。
二、学习课文第三局部
同学阅读课文最后三段。
提问:这局部写了什么内容?你是如何理解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
同学讨论、交流。
明确:
这局部作者介绍了“挂鸭蛋络子”的习俗,具体写了做鸭蛋络子的鸭蛋的挑选到小朋友们的吃法,吃完后的用途等等。作者将现在的成人立场和在故乡时的少年人的视角交织在一起,以童趣写出了对家乡的依恋和热爱。
课文结尾,作者写了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亮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正体现了汪曾祺闲适自由的风格。
教师引导同学多角度地联系,不求统一答案。
三、朗读课文.感受作品情趣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身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示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本文的语言魅力主要靠反复朗读才干体会得出。有些语段还应指导同学读出语气语调、读出韵味。通过朗读,感受本文的情趣。
提问:朗读文章第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点。
同学讨论、交流。
明确:
师生可以一同谈谈自身对某一语句的感受、体会。要使同学认识到。好的语言不一定是华美的词藻和整齐的句式,看似平淡的语句同样有韵味有情致。文章语言生动、口语化,又从容舒缓,富有韵味,写尽了作者对穷家乡、名鸭蛋的感情,也使他笔下的故乡往事更有魅力。
四、拓展训练
提问:说说你的家乡过端午节的风俗,谈自身的体会。
同学讨论、交流。
明确:
可以先让同学介绍端午节的由来,接着说说自身家乡过端午节的习俗,如:吃粽子、赛龙舟等。.同学交流之后,可以就“端午节”这一话题,自选角度,完成一篇作文。
教师还可向同学推荐沈从文(端午日>,让同学了解更多的民俗风情,鼓励同学关心、参与有益的民俗活动。
五、小结
《端午的鸭蛋》一文,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成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是汪曾祺先生的魅力所在。文章读来从容闲淡,大有月下听长者谈古论今之感,悠然恬然之间,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身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不做刻意的雕凿加工,也不刻意追求结构的严谨,但在随意之中也体现了构思的严谨与和谐。
六、安排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和:板书设计
端午的鸭蛋
说端午-------介绍端午的种种风俗
说鸭蛋-------写家乡鸭蛋的名声、特点
端午的鸭蛋---生活情趣,人生意味
教学后记:
通过学习,同学能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韵味和情致;能理解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身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和作者流露出的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4-1 21:34
《端午的鸭蛋》说课设计
一、教材分析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性对同学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人文内涵丰富的文章成为语文教材不可缺少的一局部。本单元的课文意在让同学关注各地的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并通过这些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去感受自身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而本文又属于民俗文化中的食文化,小小的鸭蛋,让我们感受到它背后的文化意味和浓郁民俗风情。
二、学情分析:
处在青春期的同学,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和看法,并且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欲望。保守文化对当代中同学来说,应该是比较疏远的话题,他们深受西洋和港台文化影响,缺乏认识了解保守文化的机会,更加不知道如何欣赏保守文化。因此,面对保守文化与西方文化强烈碰撞的实际,他们需要恰当适时的引导。
根据本单元的特点和同学的情况,我对本文做了以下的公开课教案:
【知识目标】:了解端午习俗,感受鸭蛋包括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
【能力目标】:1、学会搜集资料,简要讲述见闻,有条理地发表见解。
2、学习诵读富有生活情趣的语言。
【情感目标】:提倡珍惜保守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感受保守习俗蕴涵的情趣。
【教学难点】:引导同学调动自身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的无穷趣味。
三、教法与学法:
如何让同学学会品味保守习俗文化呢?还是那句老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文的一些童年趣事、过节习俗容易引起同学的兴趣。教师以“情趣”二字为切入点,通过朗读赏析品味语言,引导同学逐步从外表感知、分析感悟、反思归纳、最后上升到初步领悟中国保守文化的思想高度。
与教学过程相照应,我设计了如下的教法与学法:教法:导入——阅读——拓展
学法:归纳复述——搜索整合——诵读品味——合作感悟——探究反思
四、教学过程:
1、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首先向同学出示食物图片,让他们猜猜这些食品与哪些保守节日有关。再让同学谈谈自身家乡的一些保守节日的风味小吃。此环节激发同学兴趣,培养归纳复述知识的能力。
2、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浏览课文,考虑: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意图:在于培养同学自主搜索文章关键信息的能力。
(2)谈谈你还知道哪些端午习俗?这些习俗的缘由是什么?
意图:问题一可以让同学广泛涉猎端午节的风俗习惯,分享课前查找的资料信息。
问题二让同学对端午的认识从粗浅了解转向探究根源,可以说是对文史地哲等知识的一个汇总学习,从而使同学对我国的保守节日文化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此环节培养同学搜索整合信息的能力,要求完整准确,语言生动地讲述见闻,完全体现了以同学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激发了同学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3、精读课文,感受情趣。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身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示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让同学在文中找出体现汪曾祺是语言风格的语句,反复朗读品味。
例如:1、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就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2、一般是敲破空头吃,白嘴吃也可以。
如何让同学学会品味文章的情趣呢?先让他们反复朗读,并抓住关键语句赏析。如“所食鸭蛋多矣”“曾经沧海难为水”这几处,或在平实的文言中交叉颇具特色古汉语,或大词小用,给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色彩。此处可以让同学模仿古人的口气朗读。
又如“一般是敲破空头吃,白嘴吃也可以。”,“确实是好”,“我实在瞧不上。”等几处都较为明显地运用了江浙方言,显得非常生动亲切。教师可以激发同学的兴趣,再投影一段《胡同文化》里的文字,“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这是一段京味十足的语言,特别是一个“嘿”字,把北京人恬淡知足,悠然自得的神情描写得活灵活现。从而让同学真正领会汪曾祺的文章里运用方言的妙处。
可见,感悟文章情感的最好方法就是诵读。我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既有利于调动同学自主活动的积极性,又培养同学朗读能力。
4、回归生活,分享体验
我们之前让同学回归课本,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平凡生活中的情趣,理解保守习俗渗透的一些民族文化和乡土情结。现在再跳出课本,进行拓展延伸,说说保守节日中类似这样颇具情趣的小事。本环节教师先抛砖引玉,投影一段文字,再让同学充沛发挥主观能动性,各抒己见,在合作互动的过程中分享体验,感悟生活,感受到民俗文化就在我们身边。
5、创设情境,深刻反思
考虑:我国的许多保守节日、保守习俗在现代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已经逐日淡化,倒是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在国人心目中的分量越来越重要。
“江陵端午祭”是韩国农耕社会时期祈求丰年,民众一起参与的保守祝祭活动。在进行端午祭时,会举行假面舞剧、投壶、摔跤、荡秋千、长跪竞赛、跆拳道竞赛、高校足球赛等活动,而这些都是具有韩国地方特色的。韩国方面对江陵端午祭非常重视,1967年将其列入国家重点无形文化财富第13号,并拟于2005年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申报“世界无形遗产”,学习本文后,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此环节让同学关注社会,关注热点,并能联系文化背景和所学知识,对生活现象作出自身的评价。使他们对中国保守习俗、保守文化有一个理性的认识。认识到重视保守文化,珍惜保守文化的重要性,防止一些盲目崇洋思潮的侵蚀,从而达到道德教育与审美熏陶的双重教育目的。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公开课教案。回顾整个教学过程,同学在教师的引领下,从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对文本进行赏析品味,最后跳出课本,关注社会,反思生活。
在文本阅读中,同学的搜索整合信息能力、归纳复述知识能力、诵读能力、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能力、分析鉴别能力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整个公开课教案围绕几个基本理念:
1、同学是学习的主体,充沛激发同学的主观能动性。
2、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语文规律。
3、注重文本的学习,通过反复朗读来品味语言。
结语:新课改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气象,我在新课标的引领下,在语文教学中做了许多大胆的尝试,正如我的这节研讨课一样,让同学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同学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让同学成为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学的艺术多种多样,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还应做更多的探索,使语文能力成为同学终生受益的法宝。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