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212|回复: 1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八年级语文下册《藤野先生》公开课教案和说课设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21:2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藤野先生》公开课教案
 
一、启发兴趣,引入课文
  今天学习鲁迅先生散文《藤野先生》。
  这篇文章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什么意思?请同学试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回忆儿童时期的生活。这一篇回忆青年时候东渡日本留同学活片断,写于一九二六年,写的是青年时候的事(一九○四年)。鲁迅先生在日本留学时的照片和一九二六年在厦门大学任教的照片,使同学加深对“朝花夕拾”的理解。
  这篇文章如作者自身说,“记忆中抄出来”的。
二、检查质疑
  1、请同学预习。
  2、这篇散文以什么为顺序记叙的?以什么为中心记叙的?以什么为线索不记叙的?以藤野先生记叙的中心,以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放在十九世纪初广阔的时代背景下写人、叙事, 把对藤野先生的深沉怀念抒发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紧密交织在一起,写作手法很出色。
  3、以藤野先生为记叙中心,全文可划分为几大局部?按地点来说,第一局部写哪里?第二局部?第三局部?
   ⑴ 东京所见所感;
   ⑵ 仙台学医生活;
   ⑶ 离开仙台以后(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
三、讲读第一局部(第1至3自然段)
  既然文章以藤野先生为记叙的中心,为什么要写东京留同学的情况?“清国留同学”是怎样的情况呢?作者对此充溢了怎样的感情。
  1、朗读。
  2、清国留同学腐败堕落,对国家前途、人民命运置若罔闻。 白昼迷恋于观景看花,精心玩弄征民族压迫与封建统治的辫子;晚上醉心于学跳舞。
  3、语言的感情色彩:
    “无非”:作者满怀寻找救国救民道理的希望,离开自身的国土, 但东京所见与国内一样,他感到愤懑、厌恶。
    “油光可鉴”、“实在标致极了”:鉴,镜子、照、 借鉴。如“前车之覆,后车之鉴”。要求同学找出“标致”的同义词,体会“实在”、“极”的作用。
  4、对东京的失望,对新鲜环境的追求。文章从清国留同学的情况入笔,交代离开东京的原因,为下文的展开在思想和结构上作了铺垫。
四、讲读第二局部(第4至第35自然段)
  1、第二局部是文章的主体,着重写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可是又未立刻下笔,而是先写赴仙台途中见闻和初至仙台的情况,这是为什么?
   ⑴ 朗读第二局部中第4、5自然段。
   ⑵ “水户”的牢记标明先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日暮里”照“本证”来说,原因不知。无可靠的旁证,不能臆断,做学问要严谨。考证事物首先求“本证”,本证最说明问题。凭空推断与寄寓的含义是两码事。
   ⑶ 以仙台的受优待表示日自己民对中国留同学的友谊与关心。(以下文“爱国主义”对照)。
   ⑷ 与主题不游离。由住宿不坏引出仙台医专教职员对他的关注,为藤野的出售作铺垫。在层层铺垫之中流露出鲁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2、在关心“我”的教职员中,最难忘的是“藤野先生”。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⑴ 阅读第6节至第23节。
   ⑵ 先看他的外貌,再说明抓住哪几件事来刻画他的思想性格。
   ⑶ 外形,用白措手法,鲁迅惯用的手法,几笔勾勒,显示特征。
   ⑷ 事:回忆的几件事。 第一节课;看“我”的讲义;指导画图,询问脚事。
   ⑸ 思想、性格、作风:正直的学者:质朴,生活节俭;治学严谨,学识渊博;对鲁迅热情关怀,不倦教侮,待人诚实,无民族偏见。在日本帝国主义恶浊空气泛滥的情况下,更突出藤野先生对中国人民的真诚友谊。
   ⑹ 重点朗读15自然段,“讲义的情节饱含着一位日本学者对中国人民的友谊,平凡中见深情。一个“添改”两颗“心”,心心相通。对这样的老师,鲁迅怎不尊敬和感激呢?
  3、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同学热诚以待,可受日本军国主义思想毒害的日本青年如何呢?作者满怀愤懑和内心的痛楚写下了这些片断。
    第一件事:受侮辱(翻检、讽刺、流言)。
    第二件事:受刺激(包围)。
   ⑴ 作者对受侮辱这件事发表了怎样的议论?流露了怎样的感情?(不是低能儿,关键在“弱”)反语、讽刺、揭露,一个热血沸腾很有志向的青年怎么不愤慨?怎么接受得住这种羞耻?然而更使作用内心痛楚的事接连发生。这是一个怎样令人窒息、令人愤怒、难以言表的局面!影片里,中国人麻木落后,计堂上,受歧视、包围。民族自尊心受到践踏,热爱祖国的火热感情如火山一样要喷射,而这种自尊心,这种热情化作深思,化作对生活道路的抉择,弃医从文了。这是生活道路上的转折点。(读注释③)“刺耳”,不是对声音的反映,而是心灵的痛楚。实际上是“刺心”。
   ⑵ 作者怎样写告别藤野先生的情景呢?着重写脸色,进一步表示他对中国同学的深切关怀。这一局部写在仙台医专学医的经过,忆藤野对他的关怀、教育、 协助和师生间的情谊,以和作者思想的重大变化。
五、讲读第三局部(第36至第38自然段)
  这一局部叙述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有两点值得注意:
  1、作者怀念、敬爱先生,不只因为先生尽心尽力教,更由于有一颗为中国学术的伟大之心,故“时时”记起,说明师生友谊不寻常。
  2、叙述先生对自身的深远影响,巧妙地再现先生音容笑貌,把旧事与时事结合起来,表示继续战斗的决心,使这篇散文具有强烈的实际意义。
六、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1、选择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表示人物。从外貌、语言、动作到精神品质,无不刻画入微,形神毕肖。从侧面烘托、映衬,形象突出。
  2、各组资料(生活事件、世态人赙、历史资料、科学知识和实际斗争)如此丰富,如此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是由于思想内容的内在联系。贯穿全文的内在线索是作者高尚的爱国主义思想,放得开,收得拢,形散而神不散。
  3、语言富有感情色彩。
七、作业
  1、朗读全文。读顺口,读正确。
  2、书上依次划出表示作者爱国情感的句子与段落,并分析它们是从什么角度表示的。
八、板书设计
 藤野先生
            质朴  严谨  关怀  教诲
            (东京  仙台  离开仙台)
          寻求→失望→学医→弃医从文→继续战斗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21:29:00 | 只看该作者

《藤野先生》公开课教案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理解、积累“绯红、标致、落第、诘责、油光可鉴、深恶痛疾、抑扬顿挫”等词语。
   ⑵ 了解散文集《朝花夕拾》和写作背景。
  2、能力目标:
   ⑴ 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⑵ 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品析“无非”“实在”“大概”“居然”“似乎”等副词对表达文意的作用。
   ⑶ 理清文脉,掌握本文的叙述线索。
  3、德育目标:
   ⑴ 学习藤野先生严谨认真、热诚正直的高尚品质。
   ⑵ 体会鲁迅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同学以使祖国强盛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点】
  1、理解选取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品评重点句段,领会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联系背景解读本文的主旨,考虑和感悟人生意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文章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思想感情丰富深刻。引导同学揣测品读重点句段,悉心体会作品的结构方法和富含浓郁感情的语言。
  2、研讨探究法:
    散文回忆了作者在日本的留同学活和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资料虽多却井然有序。引导同学研析重要句段,如反语、副词的表意等,以求准确深入掌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
【课时布置】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简介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时代背景资料。引导诵读,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思路。通过研读典型事例,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忆和老师,三味书屋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寿镜吾先生令童年鲁迅信服、敬畏,而在日本仙台医专留学时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则如日后鲁迅在回忆中所说的:“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那么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是什么让鲁迅这样深情感念呢?今天,我们将一起去感受这段难忘的经历、这位给鲁迅以鞭笞的先生。
  (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投影)
  1、《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这本散文集,是鲁迅在北京至厦门这段时间写的,在广州编定。其时正是鲁迅生活中最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鲁迅只能借回忆旧时的美好的事物,来排除眼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丝抚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正是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楼上写的,当时他“是被学者们挤出了集团之后”,只好借这样一朵儿时的“小花”,来排遣寂寞,这是一。第二,《小引》还说明,原来集名是《旧事重提》,编定时,“我还替它改了一个名称:《朝花夕拾》”。这一改动,是为了更符合散文的内容实际。因为,在苦闷失望中的鲁迅,当时经常回忆起儿时的故乡的瓜果。这组散文,正是浸透着儿时故乡瓜果的清新甜美的滋味的小品,就像鲁迅书桌上那盆“水横枝”,树叶青葱得可爱。所以鲁迅把这美好的回忆散文,比作一组晨曦里绽开的花朵,拾来自赏,自慰,而并不是直接为了战斗。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一曲少年时代生活的恋歌,而不是投向敌人的投枪和匕首。
  2、时代背景:
   ⑴ 鲁迅留学日本期间的经历:
     1902年4月,去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积极参与反清爱国活动,在《自题小像》诗中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两年后弃医从文,想从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
     1906年,到东京开始文学活动。
     1908年,从章太炎学《说文解字》,并加入光复会。
     1909年8月,由日本回国。
   ⑵ 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至1906年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作时间则是在离别藤野的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到日本,最初,“梦很美满,预备毕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仙台医专学医时,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中神情麻木的中国人给鲁迅以很大刺激,促进了他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唤醒国民灵魂。写作此文时,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青年同学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和反动文人进行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1、同学默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标示段序,并疏解疑难字词:
    (投影)
   ⑴ 注音:
  绯红(fēi) 芦荟(huì) 油光可鉴(jiàn)
       
  解剖(pōu) 不逊(xùn) 芋梗汤(yù ɡěnɡ)
       
  匿名(nì) 诘责(jié) 瞥(piē)
       
  烂熳(màn) 深恶痛疾(wù)  
   ⑵ 释义:
     绯红:鲜红。
     诘责:质问并责备。
     标致:漂亮。文中是反语,用来讽刺。
     油光可鉴:文中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掌故: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的传说或故事。文中指学校里发生过的一些事情。
     落第:原指科举时代应试不中。文中指考试不和格。
     不逊:无礼。逊,谦逊。
     托辞:借口。
     抑扬顿挫:(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深恶痛疾:厌恶、痛恨到极点。
  2、同学情读全文,理清思路,掌握叙述线索:
    考虑:
   ⑴ 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写了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在这段经历中,作者转换了三个地点,请找出文中标明地点转换的语句。
   ⑵ 文章标题是对全文思想内容鲜明精练的概括。据此,你认为课文是以什么为中心记叙的,叙述线索又是什么?请结合文意谈出自身的理解。
   ⑶ 课文除直接写藤野先生外,还写了哪些内容?这些资料是围绕什么线索来组织的?
    师生互动交流,探究文意。明确:
   ⑴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我离开仙台之后”。
   ⑵ 本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围绕表示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这一中心组织资料。开头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是作者前往仙台的缘由,接着写初到仙台受到优待,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⑵ 在东京清国留同学赏樱花、学跳舞的恶浊、庸俗的生活,赴仙台途中对日暮里和水户的深刻印象,受到仙台医专的职员的优待,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和看电影事件,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作者两次易地求学,两次辗转奔走,无不贯衣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文章开头写对东京清国留同学的失望和厌恶,是作者爱国思想的表示;即便是往仙台途中记得的“日暮里”,也有“日暮乡关何处是”的家国愁思;记得“水户”,也是因为这里是富有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感的抗清志士朱舜水客死之地,是作者爱国感情的又一表示;对初到仙台受到优待非同寻常的理解,也是强烈民族自尊心的表示;对藤野先生的敬仰,也主要是因为他能不怀民族偏见,真诚协助中国同学;最后,把怀念藤野先生的深情化为实际行动。
四、研读,分析藤野形象
  1、同学采用跳读方式,阅读有关写藤野先生的内容。
  2、同学根据阅读感知,以“藤野先生是一个___________的人”的形式组织语句,选择角度概括人物形象:
    同学积极考虑,精彩发言。
    教师引导、提示:
   ⑴ 特点鲜明的肖像:
     “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的医学教授。
   ⑵ 生活习惯角度:
     生活俭朴。
   ⑶ 治学角度:
     认真负责、治学严谨。
   ⑷ 对待同学角度:
     热情诚实、循循善诱。
  3、研讨:
   ⑴ 文中具体写了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的四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示了藤野先生的什么精神性格?
   ⑵ “我”对藤野先生怀有一种什么感情?引用课文内容简要回答。
    同学交流研讨结果,教师明确:
   ⑴ 文中选取的四个典型事例,从不同侧面表示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
    ① 主动关心“我”的学习,认真为“我”改讲义。“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担任的功课”,这些表示了藤野先生自始至终认真负责的精神。
    ② 为“我”改正解剖图。体现了藤野先生对同学的严格要求和循循善诱。
    ③ 关心解剖实习。从中可以看出,藤野先生一直关心“我”的学习,一直惦记着“我”的解剖实习,“我”考试和格了,他很高兴,如释重负。
    ④ 向“我”了解中国女人裹脚。这件事表示了他对骨学的兴趣和求实精神。
   ⑵ “我”对藤野先生的情感首先是感激、怀念,体现在:
    ① 装订收藏讲义;
    ② 悬挂先生照片;
    ③ 多写文章把怀念之情化为斗争的勇气和力量。然后是因“状况无聊”对没有寄信和照片的愧疚之情。
  4、同学自由朗读,体会文章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
五、课堂练习
  (多媒体显示)
  1、《藤野先生》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原名________,我国伟大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曾学过与本文同一出处的课文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宛(  )如  驿(  )站  教诲(  )
    瞥(  )见  畸(  )形  诘(  )责
    不逊(  )  匿(   )名
  3、请写出下列语句的描写方法:
   ⑴ 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
   ⑵ 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同学介绍自身道:“我就是叫做藤野严九郎的……”(     )
   ⑶ 但是我还不服气,回头答应着,心里却想道:“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     )
   ⑷ 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痛,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
〖参考答案〗
  1、《朝花夕拾》、鲁迅、周树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wǎn yì huì piē jī jié xùn nì
  3、⑴ 外貌描写
    ⑵ 语言描写
    ⑶ 心理描写
    ⑷ 神态描写
六、安排作业(分发讲义资料)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我是在夏末秋初进了协和女子大学的校门的,在大门前抬头就看见书法家吴芝瑛女士写的“协和女子大学校”的金字蓝底花边的匾额。走进二门,忽然看见长廊下开满了长长的一大片猩红的玫瑰花!这些玫瑰花第一次闯入了我的眼帘,从此我就一辈子爱上了这我认为是艳冠群芳又有风骨的花朵,又似乎是她揭开了我生命中最绚烂的一页。
  1919年,“五四”运动起来了,我因为参与同学运动又开始写些东西。1920年,协和女子大学同通州潞河大学和北京的协和大学合并成燕京大学,我们协和女子大学就改称“燕大女校”。
  我在燕大女校“同学自治会”里任务多得很。那时我们最热心的就是做社会福利工作,而每兴办一项福利工作,都得“自治会”自身筹款,最方便容易的就是演戏卖票。我记得我们演过许多莎士比亚的戏,如《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等等。记得有一次鲁迅先生和俄国盲诗人爱罗先珂来看我们的戏──我忘了是哪一出,也不知道鲁迅先生是从哪一位同学手里买到戏票的。
  我和鲁迅先生只谈过一次话,还是很短的。因为我负责请名人演讲,所以请过鲁迅先生、胡适先生,我记得还有吴贻芳先生……我主持演讲会,向听众同学介绍了主持人以后,就只坐在讲台下听讲了——我和鲁迅先生的接触,就这么一次。
  这时燕大女校已经和美国威尔士女子大学结成“姐妹学校”。威校的女校长来到我们学校访问,住了几天,忽然提出要看看古老北京的婚礼仪式,女校主任就让同学们扮演一次,给她开开眼。这事自然又落到我们自治会委员身上,除了不坐轿子以外,其他服装如凤冠霞帔、靴子、马褂之类,也都很容易地借来了,只是在演员的分配上,谁都不肯当新娘。我又是主管这个任务的人,就急了,我说:“这又不是真的,只是逢场作戏而已。你们都不当,我也不等‘家长之命,媒妁之言’,我就当了!”于是我扮演了新娘。凌淑浩──凌淑华的妹妹,当了新郎。送新太太的是陈克俊和谢兰蕙。那夜在女校教职员宿舍院里,大大热闹了一阵,又放鞭炮,又奏鼓乐,我们还磕了不少的头!演到坐床撒帐的时候,我和淑浩在帐子里都忍不住笑了起来,急得克俊和兰蕙直捂着我们的嘴!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21:29:00 | 只看该作者

  1923年8月3日,我离开北京到上海准备去美国。
  临行以前,我的弟弟们和他们的小朋友们,再三要求我常给他们写信,我答应了。这就是我写那本《寄小读者》的“灵感”。
  8月17日,美国邮船杰克逊总统号就把我载走了。我写过一首《纸船》:
    我从不肯妄弃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孩子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痛归去。
  我在国内的大同学涯,从此结束。在我的短文里,写得最少的,就是这一段,而在我的回忆中,最惬意的也是这一段,提起笔来,总说个没完没了!
           (选自《大学往事》,作者冰心,有改动)
  1、修改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将没有歧义的改句写在下面。
  2、作者是以怎样的人称和记叙顺序行文的?
  3、选文在记叙上有详有略。其中详写的是哪一件事?
  4、假如请你朗读文中的诗行,应以怎样的感情基调来朗读?你是依据哪些词语确定这种感情基调的?请用波浪线把这些词语勾画出来。
  5、你认为诗中“用纸船载着爱和悲痛”这种以实写虚的表示手法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
  1、我记得我们演过莎士比亚创作的许多戏。
  2、第一人称,顺叙。
  3、我们为威校校长扮演中国古老的婚礼仪式。
  4、以满怀爱和悲痛的感情基调来朗读;“至爱”“含着泪”“爱和悲痛”等。
  5、把笼统的感情表达得具体、形象、生动。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研读精彩语段,体味富含感情色彩的语言。体验反思,理解课文主旨。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采用小组自改互查的方式,组长点评完成情况。
二、研读关键语段,深透理解文意
  1、指名同学朗读课文1、2语段,考虑:
   ⑴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与后文哪几句话相呼应?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⑵ “实在标致极了”改为“实在丑极了”可以吗?
    同学交流后回答,教师明确:
   ⑴ 与“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呼应。
     作者以极其厌恶的情绪和辛辣讽刺的笔触,描写了东京清国留同学恶浊庸俗的生活。“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远大志向与灰色的环境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失望、痛苦、厌恶的诸多复杂心绪容纳在这感慨良多的一句话里面。反衬出一个爱国志士忧国忧民的悲愤。
   ⑵ 句中“标致”是反语,用以讽刺。“实在”表示“的确”的意思,用“实在”加强“标致”,增强了这一反语的讽刺力量,更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同学的鄙夷和反感。而改动后则语意直露,缺乏了讽刺意味。
  2、同学集体诵读第5语段,考虑:
   ⑴ 初到仙台的“我”受到优待,究其缘由是“物以希为贵”,那么句中的“大概”可以用“因为”替代吗?
   ⑵ “居然睡平稳了”句中“居然”是什么意思?对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作用?
    教师点拨:
   ⑴ “大概”表示似有此事,但不完全肯定,与句末语气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肯定语气。作者用诙谐的口气猜想他在仙台受“优待”的原因,有点自谦、自喜,还有点隐含的感激之情。作者把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推断为“物以希为贵”,包括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而“因为”则表达不出这层意味。
   ⑵ “居然”表示出人意料,想不到。前面说明这个客店居住条件不好,不易安睡,但出人意料的睡平稳了,流露了作者对生活环境的恶劣不以为意。“居然”一词加强了整个句子的幽默感。
  3、同学自读课文第24至31语段,合作探究:
   ⑴ 怎样理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身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这句话?
   ⑵ “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特意写明呢?
   ⑶ “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句中“何尝”是什么意思?
   ⑷ 匿名信和看电影事件促成作者弃医从文的转变,对这两件事的叙述偏重点有什么不同?
    同学考虑、交流后发言,教师明确:
   ⑴ 这是在考试风波一事使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和人格受到极大伤害后写下的一句极为愤慨的话。这句话不是直接、正面表述作者的愤慨,而是以歧视中国的日自己的心理来写的:在他们看来,贫弱中国的国民是低能儿,分数六十分以上,是老师漏题,而不是个人能力所能达到的。这种出于偏见而武断作的结论,侮辱人格的做法引起作者极大愤慨,这种愤慨不只是因个人的人格遭到侮辱,更因民族衰弱在列强面前遭到歧视而发生的悲痛。所以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极强的民族自尊心和忧盼祖国强盛的愿望。
   ⑵ 文中看电影事件中所叙述的中国人的情形,是依着一个要被枪毙的中国人、一群围着看枪毙的中国人和一个“我”的次序来说的。特意写明:“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说明作者没有把自身看做局外人,旁观者。
   ⑶ “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人们精神麻木的极其沉痛的情感。“酒醉似的喝采”原指日本同学看到枪毙中国人时兴高采烈的表示。句中的“他们”指麻木的中国人。
   ⑷ 匿名信事例中作者有意揭示日本“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表示在遭受屈辱后极为辛酸和愤懑的感情。看电影事件反映作者难以抑制的激愤。这两件事各有偏重,第一件事偏重写弱国国民受人歧视,从而激发作者立志使自身祖国富强的志向,第二件事写中国国民的不觉悟——这是造成民族衰弱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两件事促使作者弃医从文。
  4、同学自读课文38语段,教师点拨:
    语段中“良心发现”一词是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斗争的思想受到震动;“增加勇气”是指作者长期遭受反动势力的迫害,一想到藤野先生对自身乃至对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勇气;“正人君子”指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反动政府的御用文人等。这句话的意思是作者决心以笔做刀枪,与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中国的光明继续奋斗。文章这一结尾,把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之情与爱国主义思想统一起来,把对往事的回忆与实际政治斗争结合起来,从而深化了主题,使文章更具实际意义。
  5、同学齐读课文1、5、24~31、36~38语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诵读要求:第1段要读出辛辣嘲讽意味,第5段以轻松亲切语调来表示友好之情,24~31段则充溢愤激,36~38段应满溢感激。
三、合作研讨,体验反思
  1、关于课文主旨的理解,论争颇为热烈,对于下面的说法,你更倾向于哪一种?结合文意,谈出自身的看法。
    (投影)
   ⑴ 标题是“藤野先生”,课文主要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
   ⑵ 课文大半内容写作者的经历和思想,主要表示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⑶ 课文写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因此既写了藤野先生,又写了自身的思想历程。
    同学各抒己见,激烈争论。教师提供参考意见如下:
    较倾向于第⑴种:“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为这篇回忆散文的主旨和本意。理由:第一,散文叙述的焦点是藤野先生,文章的主题自然和藤野先生有直接关系,恰如结尾处点明的“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而从作品的实际效果看,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藤野先生的容貌和言行,是藤野先生的性格和品德。第二,从全文的结构看,是围绕藤野先生这个中心来组织资料的,虽说也贯衣着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但前者是明线,后者是暗线。也正因作品饱含的爱国主义感情,从而使藤野的形象更为感人,可以说,爱国感情是文章的“底色”和背景。第三,鲁迅一直怀念藤野先生。1935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鲁迅全集》,译者增田涉写信征求选文意见,鲁迅回信说:“请你全权处置好了。在我看来,非放进不可的东西是没有了。不过《藤野先生》一篇请你译出加入。”1936年鲁迅又向来到上海的增田涉打听藤野的近况,可见其怀念之情。所以说,歌颂藤野先生是文章的主旨。
  2、鲁迅弃医从文的人生选择对你有什么启示?请联系自身考虑人生的意义:
    同学积极发言,教师引导、鼓励。
四、课堂小结
  欣赏一篇优秀的作品,就像品味陈年佳酿,只有用心体悟,才干获得心灵的飞跃和思想的升华。鲁迅的文章尤为如此。走进散文《藤野先生》,使我们更亲近地触摸了鲁迅奋然前行的心迹,更深刻理解了鲁迅感念师恩的丰富内涵。藤野先生,令鲁迅感念,更镌刻在读者的心中,愿我们在关爱的沐浴中,生活的天空更为湛蓝、亮丽。
五、课堂练习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投影)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身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观赏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捉,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⑴ 上文选自课文《________》,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________》。
   ⑵ 在上文方框里填入标点符号,正确的一组是( )
    A、! : ──
    B、: ── !
    C、── ── !
   ⑶ 文中加横线的“他们”分别指代:
    ① 他们__________________。
    ② 他们__________________。
   ⑷ 文中加粗字“偏”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
    A、意外  B、反感  C、为难  D、不满
   ⑸ 文中哪些词语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受到了极大震动,民族自尊心受到了严重挫伤?
   ⑹ 选文最后一句“我的意见却变化了”中的“我的意见”具体指什么?
   ⑺ 选文第一句所运用的表达方式是什么?
〖参考答案〗
   ⑴ 藤野先生 朝花夕拾
   ⑵ B
   ⑶ ① 受毒害的日本青年
     ② 指麻木的中国人
   ⑷ D
   ⑸ “听得刺耳”“无法可想”
   ⑹ 原来所抱有的医学救国的想法。
   ⑺ 议论。
六、安排作业
  以“我最尊敬的一位老师”为题,构思完成一篇小作文。要求:①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②叙事具体、中心明确。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1、同样是写老师的回忆录,试比较本文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两文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提示:作者对三味书屋中施行封建教育的先生只是“很恭敬”;而《藤野先生》则表示了作者对毫无民族偏见,热心诚实地关心、协助“我”的藤野先生真诚的感激和深切的怀念。
  2、鲁迅先生的作品你已经学了不少了,你能把这些作品汇总起来进行分类总结吗?把这些作品与鲁迅先生的生平与思想变化结合起来去理解和体会,相信你会对鲁迅先生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请以“我眼中的鲁迅”为题写一篇作文,字数不少于 600字。
  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回忆鲁迅先生
萧 红
  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经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脚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鲁迅先生不注意人的衣裳。他说:“谁穿什么衣裳我看不见的……”
  鲁迅先生生病,刚好了一点,窗子开着,他坐在躺椅上,抽着烟,那天我衣着新奇的火红的上衣,很宽的袖子。
  鲁迅先生说:“这天气闷热起来,这就是梅雨天。”他把他装在象牙烟嘴上的香烟,又用手装得紧一点,往下又说了别的。
  许先生忙着家务跑来跑去,也没有对我的衣裳加以鉴赏。
  于是我说:“周先生,我的衣裳漂亮不漂亮?”
  鲁迅先生从上往下看了一眼:“不大漂亮。”
  过了一会又加着说:“你的裙子配得颜色不对,并不是红上衣不好看,各种颜色都是好看的,红上衣要配红裙子,不然就是黑裙子,咖啡色的就不行了;这两种颜色放在一起很混浊……你没看到外国人在街上走的吗?绝没有下边穿一件绿裙子,上边穿一件紫上衣,也没有穿一件红裙子而后穿一件白上衣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21:29:00 | 只看该作者

  鲁迅先生就在躺椅上看着我:“你这裙子是咖啡色的,还带格子,颜色混浊得很。所以把红衣裳也弄得不漂亮了。”
  “……人瘦不要穿黑衣裳,人胖不要穿白衣裳;脚长的女人一定要穿黑鞋子,脚短就一定要穿白鞋子;方格子的衣裳胖人不能穿,但比横格子的还好;横格子的,胖人穿上,就把胖子更往两边裂着,更横宽了,胖子要穿竖条子的,竖的把人显得长,横的把人显得宽……”
  那天鲁迅先生很有兴致,把我一双短统靴子也略略批评一下,说我的短靴是军人穿的,因为靴子的前后都有一条线织的拉手,这拉手据鲁迅先生说是放在裤子下边的……
  我说:“周先生,为什么那靴子我穿了多久了而不告诉我,怎么现在才想起来呢?现在我不是不穿了吗?我穿的这不是另外的鞋吗?”
  “你不穿我才说的,你穿的时候,一说你该不穿了。”
  那天下午要赴一个宴会去,我要许先生给我找一点布条或绸条束一束头发。许先生拿了来米色的绿色的还有桃红色的。经我和许先生一起选定的是米色的。为着取笑,把那桃红色的,许先生举起来放在我的头发上,并且许先生很开心地说着:
  “好看吧!多漂亮!”
  我也非常得意,很规矩又顽皮地在等着鲁迅先生往这边看我们。
  鲁迅先生这一看,脸是严肃的,他的眼皮往下一放向我们这边看着:
  “不要那样装她……”
  许先生有点窘了。
  我也恬静下来。
  鲁迅先生在北平教书时,从不发脾气,但经常好用这种眼光看人,许先生常跟我讲。这种眼光鲁迅先生在记范爱农先生的文字中曾自身述说过,而曾接触过这种眼光的人就会感到一个时代的全智者的催逼。
  我开始问:“周先生怎么也晓得女人穿衣裳的这些事情呢?”
  “看过书的,关于美学的。”
  “什么时候看的……”
  “大概是在日本读书的时候……”
  “买的书吗?”
  “不一定是买的,也许是从什么地方抓到就看的……”
  “看了有趣味吗?”
  “随便看看……”
  “周先生看这书做什么?”
  “……”没有回答。好像很难以答。
  许先生在旁说:“周先生什么书都看的。”
  ……
  鲁迅先生的休息,不听留声机,不出去散步,也不倒在床上睡觉,鲁迅先生自身说:
  “坐在椅子上翻一翻书就是休息了。”
  ……
  鲁迅先生从下午两三点钟起就陪客人,陪到五点钟,陪到六点钟,客人若在家吃饭,吃过饭又必要在一起喝茶,或者刚刚喝完茶走了,或者还没走就又来了客人,于是又陪下去,陪到八点钟,十点钟,经常陪到十二点钟。从下午两三点钟起,陪到夜里十二点,这么长的时间,鲁迅先生都是坐在藤躺椅上,不时地吸着烟。
  客人一走,已经是下夜晚了,原本已经是睡觉的时候了,可是鲁迅先生正要开始工作。在工作之前,他稍微阖一阖眼睛,燃起一支烟来,躺在床边上,这一支烟还没有吸完,许先生差不多就在床里边睡着了。(许先生为什么睡得这样快?因为第二天早晨六七点钟就要起来管理家务)海婴这时也在三楼和保姆一道睡着了。
  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也是一点声音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到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
  许先生说鸡鸣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坐着,街上的汽车嘟嘟地叫起来了,鲁迅先生还是坐着。
  有时许先生醒了,看着玻璃窗白萨萨的了,灯光也不显得怎样亮了,鲁迅先生的背影不像夜里那样黑大。
  鲁迅先生的背影是灰黑色的,仍旧坐在那里。
  人家都起来了,鲁迅先生才睡下。
  海婴从三楼下来了,背着书包,保姆送他到学校去,经过鲁迅先生的门前,保姆总是吩咐他说:
  “轻一点走,轻一点走。”
  鲁迅先生刚一睡下,太阳就高起来了。太阳照着隔院子的人家,明亮亮的;照着鲁迅先生花园的夹竹桃,明亮亮的。
  鲁迅先生的书桌整整齐齐的,写好的文章压在书下边,毛笔在烧瓷的小龟背上站着。一双拖鞋停在床下,鲁迅先生在枕头上边睡着了。
  ……
  鬼到底是有的是没有的?传说上有人见过,还跟鬼说过话,还有人被鬼在后边追赶过,吊死鬼一见了人就贴在墙上。但没有一个人捉住一个鬼给大家看看。
  鲁迅先生讲了他看见过鬼的故事给大家听:
  “是在绍兴……”鲁迅先生说。“三十年前……”
  那时鲁迅先生从日本读书回来,在一个师范学堂里也不知是什么学堂里教书,晚上没有事时,鲁迅先生总是到朋友家去谈天,这朋友住得离学堂几里路,几里路不算远,但必得经过一片坟地,谈天有的时候就谈得晚了,十一二点钟才回学堂的事也常有。有一天鲁迅先生就回去得很晚,天空有很大的月亮。
  鲁迅先生向着归路走得很起劲时,往远处一看,远远有一个白影。
  鲁迅先生不相信鬼的,在日本留学时是学的医,经常把死人抬来解剖的,鲁迅先生解剖过二十几个,不但不怕鬼,对死人也不怕,所以对于坟地也就根本不怕。仍旧是向前走的。
  走了不几步,那远处的白影没有了。再看突然又有了。并且时小时大,时高时低,正和鬼一样。鬼不就是变幻无常的吗?
  鲁迅先生有点迟疑了,到底是向前走呢,还是回过头来走?原本回学堂不止这一条路,这不过是最近的一条就是了。
  鲁迅先生仍是向前走,到底要看一看鬼是什么样,虽然那时候也怕了。
  鲁迅先生那时从日本回来不久,所以还衣着硬底皮鞋,鲁迅先生决心要给那鬼一个致命的打击,等走到那白影的旁边时,那白影缩小了,蹲下了,一声不响地靠住了一个坟堆。
  鲁迅先生就用了他的硬皮鞋踢出去。
  那白影噢的一声叫出来,随着就站起来,鲁迅先生定眼看去,他却是个人。
  鲁迅先生说在他踢的时候,他是很害怕的,好像若一下不把那东西踢死,自身反而会遭殃的,所以用了全力踢出去。
  原来是个盗墓的人在坟场上夜晚做着工作。
  鲁迅先生说到这里就笑了起来。
  “鬼也是怕踢的,踢他一脚就立刻变成人了。”
  我想,倘若是鬼经常让鲁迅先生踢踢倒是好的,因为给了他一个做人的机会。
                  (摘自《萧红散文选集》)
  1、读完上文后,鲁迅先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请给文中加粗字“迟疑”注音并解释:
    迟疑(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鲁迅说“坐在椅子上翻一翻书就是休息了”呢?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4、作者写鲁迅先生踢鬼的故事是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5、这篇文章是萧红作品中脍炙人口的名篇。她机敏地捕获了生活中的细节,用深切的怀念之情,为我们刻画了一个既可敬更可亲的鲁迅先生,让这个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带着生活中的柴米油盐的香味走来,与我们握手玩笑谈天。读完文章以后,试着写一下你的童年生活,描绘一个你特别熟悉的人物,像萧红一样,注意捕获生活中的细节,一定可以使你领略到写作的快乐。
〖参考答案〗
  1、生活上不拘小节,对人热情,思想上不迷信,是一个唯物主义者。(言之成理即可)
  2、chóu chú 犹豫
  3、鲁迅这句话不只指身体的放松,更是指心灵、思想的暂时放松。(言之成理即可)
  4、鲁迅先生在生活中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他并不迷信,写他踢鬼的故事,更证明了鲁迅先生作为伟大的革命家的胸襟和胆识。
  5、略。
【备课资料】
  课文补遗。
《藤野先生》主题的再省视
  求旨,也就是平常我们所说的“主题”或“中心思想”的分析和归纳,它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甚至可以说是课文分析的必需归宿。它一方面,可以培养同学的综合、概括的能力,使同学对课文达到实质性的理解,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和阅读思维的健全;另一方面,还可以使同学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提高认识水平,拔高道德境界。正是由于上述认识,在我们的语文常规教学中,绝大多数教师在求旨上投放了大量的精力,但由于我们在求旨上正如前文所说,往往力求得到课文主题的统一认识,漠视了同学在阅读思维上的个性差别,忽略了作品或文本所蕴含的丰富意蕴,缺少对作品或文本“多元主题”的开掘,导致了同学在阅读作品或文本时发明性阅读思想的先天缺乏和后天乏补。其实,我国古代文艺理论家早就注意到了作品或文本所寓含的艺术张力和意蕴主题的丰富性,如钟嵘的“滋味”,严羽的“兴趣”,王士桢的“神韵”,王国维的“境界”等文艺鉴赏观的提出,无一不是以阅读文本主题的丰富性和阅读主体的发明性思维为动身点。但是,这些观点在当前语文阅读教学中表示了很大程度的失落与遮蔽。而这种“失落”和“遮蔽”恰恰体现了我们语文阅读教学缺乏发明思维的培养,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根本性的错误,这就是“求旨”上,教师往往只供认一种正确的理解,并试图蛮横地强迫同学接受这种理解,有的甚至把他的思想向整个社会辐射,希望得到同行和社会的认定。事实上,正如前文笔者论述,作品和文本的主题具有极大的开放性与发展活力,在引导同学对阅读文本的主题归纳时,我们应鼓励同学敢于反保守、反中心、反权威,敢于提出自身独到的见解。对于一个文本或文学作品的主题的理解,只有打上同学自身体悟经验的烙印,才干真正学有所获,才干真正成为他们自身永久的智力效果。
  《藤野先生》的主题是什么,这几年一直争论颇多,大致有四种意见:
  1、表示作者的爱国情感;
  2、主写作者的爱国情感,次赞藤野先生;
  3、表达了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
  4、主赞藤野先生,次写作者的爱国情感。
  其分歧点集中于:《藤野先生》到底是歌颂藤野先生,还是抒发作者的爱国情感。曹家标先生认同的是第三点,张德勤先生肯定的是第四种。对于两位先生对本文主题的理解,笔者不想作出评判。虽然就我个人而言,更倾向曹先生的观点,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便因此否认了张先生的看法。只是,这不能成为我认识本文主题和评价同学理解的拘囿。因为作品和文本的主题是一个多元的开放性系统。说不定哪天,对我个人来说,我也许又会站在张先生的阵营。
  在一篇文本或一部作品中,作者总是试图把他的意图和于其中,即他总是打算透过作品或文本向他人表达些什么,这就是作者的“原意”。从曹先生的论述看,他是在试图恢复作者的原意。
  一篇文本或一部作品问世后,读者总是试图结合特定的时代背景,立足于自身的体悟经验,对文本或作品作出自身的诠解。从这一点看,张先生更多地着眼于以读者的身份对其作出解释,求取的是文本意义。
  我认为,关于一个文本或一部作品的主题,我们不能过分执著于求得同一的认可,而是把它作为一个多元的开放性的系统。这样做,不只可使我们免于无谓之争,而且,假如我们以此作为我们阅读教学主题分析的指导,还可极大地促进同学发明性思维的形成和同学的发明性思维的发展。终究,“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可以说,供认文本或作品主题的多元性,引导同学发现阐释文本或作品的“多元主题”,是培养同学发明性思维的重要手段之一,培养和发展同学的发明性思维,不只是我们中学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而且是我们中学语文教学对其他学科教学应承载的不可推卸的责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21:29:00 | 只看该作者

《藤野先生》公开课教案三
【教学设想】
  在教学习时,要注意引导同学学习文章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人物主要特征,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抓住文章表示藤野先生的思想品质,鲁迅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一明一暗的两条线索。体会文章中浓厚的思想感情。掌握文章脉络分明、记叙有序的写作特点。教学时,要引导同学多朗读,多感悟,多讨论。
【训练重点】
  1、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领会语言朴素的感情色彩。
【课时布置】
  四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前演讲
  有关歌颂教师方面的诗,散文,故事。
  (同学自拟)
二、写作背景
  1、同学速读课文注释①,了解文章的出处和藤野先生。
  2、介绍写作背景:
    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
    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到日本求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自己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时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从此,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鲁迅作此文时,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同学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和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自身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正直、热情、没有民族偏见的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三、同学默读课文,疏通有关阅读障碍
  要求:
  1、标注出难字难词。
  2、注意:文章变换了几个地点?
  3、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并说说各局部的大意。
  同学默读后,讨论明确:
  1、需要注意的字词列举如下:
    绯(fēi)红:鲜红。
    会馆:旧时同乡或同业的人在京城、省会或大商埠设立的寄寓和机构。
流言:流传的毫无根据的坏话。
    瞥(pīē)见:很快地看一下。
    畸(jī)形:不正常的形状。
    遗民:① 留下的在国外的人;② 改朝换代后仍效忠前一朝代的人;③ 大乱后遗留下来的 人民。
    不逊(xùn):不客气;无礼貌;骄傲、蛮横。
    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它的名字叫。
  2、文章变换的地点有三个:
   ⑴ “我”在东京;
   ⑵ “我”在仙台;
   ⑶ “我”离开仙台后。
  3、全文共有38段,划分时可以“我”活动地点的变换为标志。可分成三个局部:
  第一局部(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和感受。
  第二局部(第4~35段):这是全文的主体局部,写“我”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  相处和离别,赞扬先生的高尚品质。
  第三局部(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以和先生的高尚精神对 我的激励与鼓舞。
第二课时
学习课文第一局部
  1、同学自由朗读第一局部内容。
  2、考虑:
   ⑴ 请标出最能表示清国留同学丑态的词语和句子。
   ⑵ 对于这些清国留同学,“我”是持什么态度?哪些词语标明了“我”的态度?
   ⑶ 从“我”的态度,可以看出作者的什么思想?
    此处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
    同学考虑后明确:在文章的第一局部中,作者着重描写了清国留同学的不男不女、不三不四的丑恶形象。“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发髻”,加上“油光可鉴”,生动形象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同学的奇特打扮。“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实在”是“的确”的意思,“标致”是“漂亮”的意思,用“实在”修饰“标致”,说思想腐朽的清国留同学“的确漂亮”,这是反语,同时,还以“上野烂漫的樱花”之美来反衬这群清国留同学之丑。而“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东京“清国留同学”的恶浊生活的憎恶、失望和不满,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遗少”,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的感情。这一局部内容,从侧面反映了鲁迅不愿与清国留同学同流合污的爱国主义思想,也为下文与藤野先生相识埋下伏笔。
第三课时
一、简单回顾上课时的内容,引入新课
二、学习课文第二局部
  1、这一局部内容较多,请同学先默读课文,然后考虑:这一局部可以分为几层讨论后明确: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第4~5段):写到仙台的途中所见所闻和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
    第二层(第6~23段):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和相处的故事,赞扬他的高贵品质。
    第三层(第24~31段):写匿名信和看电影事件,激发作者的爱国热情。
    第四层(第32~35段):写作者离开仙台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
  2、提问:在去仙台的途中,作者对“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点记得很清楚,这是为什么?
    明确:“日暮里”,触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印象深刻;“水户”则是反清志土客死的地方。这两处作者牢记不忘,表示了爱国的思想感情。
  3、提问:作者到仙台后,受到了哪些优待?
    明确: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
  4、请细心体会以下几个句子:
  (1)大概物以稀为贵罢。
  (2)我在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
  (3)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睡平稳了。
    请体会一下:作者对这种种优待有什么感受?
    明确:作者感到受到的不是尊重,包括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表示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5、带着以下问题,阅读课文第6~23段:
    作者写了与藤野先生交往中的四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示藤野先生的思想品质。
    这一环节旨在引导同学进一步理解本文选取的典型事例从不同的角度表示了人物品质的特点,让同学明白写记叙文时对事例要有所选择。共有四件事,此处让同学讨论归纳并指出其含义。参考答案如下:
   ⑴ 添改讲 :表示了藤野先生对工作认真负责。
   ⑵ 纠正解剖图:表示了藤野先生对同学严格要求。
   ⑶ 关心解剖实习:表示了藤野先生热情诚实。
   ⑷ 了解女人裹脚:表示了藤野先生的求实精神。
  6、同学阅读第二局部第三层次内容,要求同学考虑:这一层次中写了几件事情?
    明确:写了两件事情,一是匿名信事件,二是看电影。
  7、指名同学分别复述这两件事的基本内容:
    考虑:这两件事情给作者怎样的刺激?
    同学讨论后明确:这两件事对探索救国救民之道的鲁迅刺激很大。匿名信事件使作者深感弱国弱民倍受歧视的悲痛,激发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斗争精神。“终于这流言消灭了”,鲁迅的正义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看电影事件”更深深地刺激了鲁迅。他极为沉痛而愤慨地写道:“中国是弱国……也无怪他们疑惑。”用这样的反语来表达作者的自尊心所受到的挫伤,思想上所受到的极大的震动,以和改变志向,弃医学文的决心。
    可以引导同学诵读文章第31段,进一步体会作者所受到的刺激。
  8、教师补充讲述,作者为什么要弃医从文,结合课文“中国是弱国”一段,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爱国精神:
    具体解释请参看课文有关注释。教师引导同学明确:作者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中国民众的愚昧、麻木,使他深感医学只能解救病人肉体的苦痛,要真正解救自身的民族,首先要救治人的精神,唤醒民众的觉悟。鲁迅的这种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精神,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此可点播一下鲁迅的 《药》《祝福》等作品,从而进一步体会鲁迅对病态的麻木的中国人的揭露。
  9、阅读第32~35段,引导同学想像作者与藤野先生分别时的情景。
 10、结合前文分析概括藤野先生思想性格。
    明确:正直、热情、没有民族偏见。
第四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三局部
  1、齐声朗读课文第三局部。
  2、与藤野先生分别后,作者说:“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有怕敢写了。”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同学讨论后明确:作者对中国在辛亥革命后依然是黑暗混乱的局面感到失望和不满,而又不愿意将这种情绪带给他敬爱的老师,对良师的期望无以告慰,用一个“竟”字将自身的这种无限遗憾和内疚之情表达出来。
  3、作者为什么说藤野先生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教师之一?
    同学讨论后明确:因为藤野先生品格高尚,尤其是他毫无民族偏见──他对“我”的热心期望,“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大而言之,是为学术……”。这种精神与品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怎能不感到伟大呢?怎能不感激他呢?又怎能不从中受到鼓舞、激励呢?一个“最”字分量极重,真挚地表达了作者的敬重、感激和怀念之情。
二、综合评价
  1、同学迅速默读全文,考虑:这篇散文是以什么顺序记叙的?又是以什么作为中心记叙的?以什么为线索来记叙的?
    明确: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资料的。以藤野先生为记叙的中心,以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
  2、总体认识藤野先生的主要特征:
    要求同学再次结合课文第6~23段进行分析概括。总体性格请参看前面的分析。
  3、再次感受藤野先生的主要事迹:
    可以引导同学精读藤野先生事迹中的某一个片段,深入理解。如精读“订正讲义”一事,教师可以引导性地提出以下问题:
   ⑴ “大约是星期六”和“第二三天便还我”当中交代了时间,有什么作用?
   ⑵ 鲁迅看了订正后的讲义有什么感受?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⑶ 冒号后并举的学科名有什么用意?
  通过这些问题的解答,可以培养同学推敲词句内涵的能力,领会词语或者句子中所蕴涵的深刻意义。对于同学的回答,不强求一致,只要合理即可,主要掌握同学的思维是否活跃,答案是否合理。
三、课文学习总结
  这篇文章虽然主要是歌颂藤野先生,怀念藤野先生,但字字句句都倾诉着鲁迅先生爱国的心声,处处散发出鲁迅先生强烈的无法抑制的爱国激情。全文组织严密,脉络分明,选用了典型事例,运用了外貌、对比、映衬等方法刻画人物,人物形象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21:29:00 | 只看该作者

《藤野先生》公开课教案四
【教学设想】
  在教学习时,要注意引导同学学习文章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人物主要特征,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抓住文章表示藤野先生的思想品质,鲁迅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一明一暗的两条线索。体会文章中浓厚的思想感情。掌握文章脉络分明、记叙有序的写作特点。教学时,要引导同学多朗读,多感悟,多讨论。
【训练重点】
  1、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领会语言朴素的感情色彩。
【课时布置】
  四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前演讲
  有关歌颂教师方面的诗,散文,故事。
  (同学自拟)
二、写作背景
  1、同学速读课文注释①,了解文章的出处和藤野先生。
  2、介绍写作背景:
    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
    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到日本求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自己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时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从此,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鲁迅作此文时,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同学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和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自身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正直、热情、没有民族偏见的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三、同学默读课文,疏通有关阅读障碍
  要求:
  1、标注出难字难词。
  2、注意:文章变换了几个地点?
  3、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并说说各局部的大意。
  同学默读后,讨论明确:
  1、需要注意的字词列举如下:
    绯(fēi)红:鲜红。
    会馆:旧时同乡或同业的人在京城、省会或大商埠设立的寄寓和机构。
流言:流传的毫无根据的坏话。
    瞥(pīē)见:很快地看一下。
    畸(jī)形:不正常的形状。
    遗民:① 留下的在国外的人;② 改朝换代后仍效忠前一朝代的人;③ 大乱后遗留下来的 人民。
    不逊(xùn):不客气;无礼貌;骄傲、蛮横。
    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它的名字叫。
  2、文章变换的地点有三个:
   ⑴ “我”在东京;
   ⑵ “我”在仙台;
   ⑶ “我”离开仙台后。
  3、全文共有38段,划分时可以“我”活动地点的变换为标志。可分成三个局部:
  第一局部(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和感受。
  第二局部(第4~35段):这是全文的主体局部,写“我”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  相处和离别,赞扬先生的高尚品质。
  第三局部(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以和先生的高尚精神对 我的激励与鼓舞。
第二课时
学习课文第一局部
  1、同学自由朗读第一局部内容。
  2、考虑:
   ⑴ 请标出最能表示清国留同学丑态的词语和句子。
   ⑵ 对于这些清国留同学,“我”是持什么态度?哪些词语标明了“我”的态度?
   ⑶ 从“我”的态度,可以看出作者的什么思想?
    此处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
    同学考虑后明确:在文章的第一局部中,作者着重描写了清国留同学的不男不女、不三不四的丑恶形象。“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发髻”,加上“油光可鉴”,生动形象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同学的奇特打扮。“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实在”是“的确”的意思,“标致”是“漂亮”的意思,用“实在”修饰“标致”,说思想腐朽的清国留同学“的确漂亮”,这是反语,同时,还以“上野烂漫的樱花”之美来反衬这群清国留同学之丑。而“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东京“清国留同学”的恶浊生活的憎恶、失望和不满,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遗少”,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的感情。这一局部内容,从侧面反映了鲁迅不愿与清国留同学同流合污的爱国主义思想,也为下文与藤野先生相识埋下伏笔。
第三课时
一、简单回顾上课时的内容,引入新课
二、学习课文第二局部
  1、这一局部内容较多,请同学先默读课文,然后考虑:这一局部可以分为几层讨论后明确: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第4~5段):写到仙台的途中所见所闻和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
    第二层(第6~23段):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和相处的故事,赞扬他的高贵品质。
    第三层(第24~31段):写匿名信和看电影事件,激发作者的爱国热情。
    第四层(第32~35段):写作者离开仙台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
  2、提问:在去仙台的途中,作者对“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点记得很清楚,这是为什么?
    明确:“日暮里”,触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印象深刻;“水户”则是反清志土客死的地方。这两处作者牢记不忘,表示了爱国的思想感情。
  3、提问:作者到仙台后,受到了哪些优待?
    明确: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
  4、请细心体会以下几个句子:
  (1)大概物以稀为贵罢。
  (2)我在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
  (3)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睡平稳了。
    请体会一下:作者对这种种优待有什么感受?
    明确:作者感到受到的不是尊重,包括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表示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5、带着以下问题,阅读课文第6~23段:
    作者写了与藤野先生交往中的四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示藤野先生的思想品质。
    这一环节旨在引导同学进一步理解本文选取的典型事例从不同的角度表示了人物品质的特点,让同学明白写记叙文时对事例要有所选择。共有四件事,此处让同学讨论归纳并指出其含义。参考答案如下:
   ⑴ 添改讲 :表示了藤野先生对工作认真负责。
   ⑵ 纠正解剖图:表示了藤野先生对同学严格要求。
   ⑶ 关心解剖实习:表示了藤野先生热情诚实。
   ⑷ 了解女人裹脚:表示了藤野先生的求实精神。
  6、同学阅读第二局部第三层次内容,要求同学考虑:这一层次中写了几件事情?
    明确:写了两件事情,一是匿名信事件,二是看电影。
  7、指名同学分别复述这两件事的基本内容:
    考虑:这两件事情给作者怎样的刺激?
    同学讨论后明确:这两件事对探索救国救民之道的鲁迅刺激很大。匿名信事件使作者深感弱国弱民倍受歧视的悲痛,激发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斗争精神。“终于这流言消灭了”,鲁迅的正义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看电影事件”更深深地刺激了鲁迅。他极为沉痛而愤慨地写道:“中国是弱国……也无怪他们疑惑。”用这样的反语来表达作者的自尊心所受到的挫伤,思想上所受到的极大的震动,以和改变志向,弃医学文的决心。
    可以引导同学诵读文章第31段,进一步体会作者所受到的刺激。
  8、教师补充讲述,作者为什么要弃医从文,结合课文“中国是弱国”一段,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爱国精神:
    具体解释请参看课文有关注释。教师引导同学明确:作者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中国民众的愚昧、麻木,使他深感医学只能解救病人肉体的苦痛,要真正解救自身的民族,首先要救治人的精神,唤醒民众的觉悟。鲁迅的这种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精神,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此可点播一下鲁迅的《药》《祝福》等作品,从而进一步体会鲁迅对病态的麻木的中国人的揭露。
  9、阅读第32~35段,引导同学想像作者与藤野先生分别时的情景。
 10、结合前文分析概括藤野先生思想性格。
    明确:正直、热情、没有民族偏见。
第四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三局部
  1、齐声朗读课文第三局部。
  2、与藤野先生分别后,作者说:“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有怕敢写了。”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同学讨论后明确:作者对中国在辛亥革命后依然是黑暗混乱的局面感到失望和不满,而又不愿意将这种情绪带给他敬爱的老师,对良师的期望无以告慰,用一个“竟”字将自身的这种无限遗憾和内疚之情表达出来。
  3、作者为什么说藤野先生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教师之一?
    同学讨论后明确:因为藤野先生品格高尚,尤其是他毫无民族偏见──他对“我”的热心期望,“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大而言之,是为学术……”。这种精神与品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怎能不感到伟大呢?怎能不感激他呢?又怎能不从中受到鼓舞、激励呢?一个“最”字分量极重,真挚地表达了作者的敬重、感激和怀念之情。
二、综合评价
  1、同学迅速默读全文,考虑:这篇散文是以什么顺序记叙的?又是以什么作为中心记叙的?以什么为线索来记叙的?
    明确: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资料的。以藤野先生为记叙的中心,以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
  2、总体认识藤野先生的主要特征:
    要求同学再次结合课文第6~23段进行分析概括。总体性格请参看前面的分析。
  3、再次感受藤野先生的主要事迹:
    可以引导同学精读藤野先生事迹中的某一个片段,深入理解。如精读“订正讲义”一事,教师可以引导性地提出以下问题:
   ⑴ “大约是星期六”和“第二三天便还我”当中交代了时间,有什么作用?
   ⑵ 鲁迅看了订正后的讲义有什么感受?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⑶ 冒号后并举的学科名有什么用意?
  通过这些问题的解答,可以培养同学推敲词句内涵的能力,领会词语或者句子中所蕴涵的深刻意义。对于同学的回答,不强求一致,只要合理即可,主要掌握同学的思维是否活跃,答案是否合理。
三、课文学习总结
  这篇文章虽然主要是歌颂藤野先生,怀念藤野先生,但字字句句都倾诉着鲁迅先生爱国的心声,处处散发出鲁迅先生强烈的无法抑制的爱国激情。全文组织严密,脉络分明,选用了典型事例,运用了外貌、对比、映衬等方法刻画人物,人物形象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21:29:00 | 只看该作者

《藤野先生》公开课教案五
【教学目标】
  1、熟悉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学习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示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
  3、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治学严谨的高尚品质和重视中日友情、毫无民族偏见的精神
  4、学习鲁迅先生的尊师好学的高尚品德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示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
  2、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治学严谨的高尚品质和重视中日友情、毫无民族偏见的精神
  3、学习鲁迅先生的尊师好学的高尚品德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设想】
  这篇文章有明暗两条线索: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明线,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是暗线。教学时,可以采用由主到次、由整体到局部的教学思路,首先弄清文章的主要形象藤野先生,然后再突破其他相关的问题。
【课时布置】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学过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从中了解到三味书屋中的老先生虽然施行的是封建书塾教育,但思想还算开明,因此,鲁迅对他“很恭敬”。虽是“很恭敬”,但并不是很有感情。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仙台学医时的一位日本医专的教授,他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鲁迅对他的感情又是如何的呢?让我们来一起学习鲁迅的这篇散文《藤野先生》弄个明白。
二、预习展示
  1、走近作者作品:
   ⑴ 同学介绍。
   ⑵ 教师补充介绍:
     《朝花夕拾》,“朝”是早晨的意思。早晨的花到晚上拾起来,说明这个集子的文章都是回忆性的。我们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是这个集子里的。
     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段。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到日本留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从此,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鲁迅写此文时,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同学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和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自身的强烈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自己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2、同学展示字词:
 绯红fēi宛如wǎn驿站yì解剖pōu
     
 畸形jī不逊xùn匿名nì油光可鉴jiàn
     
 诘责jié教诲huì美其名曰杳无消息yǎo
     
 瞥见piē抑扬顿挫cuò深恶痛疾wù 
三、速读课文,捕获信息
  1、文章变换了几个地点?记叙了哪些主要事情?请你速度课文,捕获相关信息。
  2、交流评价:
   ⑴ 地点:在东京;在仙台;离开仙台后。
   ⑵ 同学自由发布捕获到的信息,复述相关情节,教师作出适当评价。
四、作业安排
  1、熟悉课文内容
  2、积累字词
五、板书设计
               藤野先生
        相识前  相识、相处、相别   相别后
        东京      仙台     离开仙台后
第二课时
一、简要回顾文章内容导入
二、精读直接写藤野先生的文字,了解藤野其人
  1、同学浏览6~10段,找出有关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等方面的语句,明确这些语句体现了人物什么特点:
    (投影显示如下)
   ⑴ 外貌描写的句子 符合人物身份
   ⑵ 动作
   ⑶ 说话声调 体现人物特点
   ⑷ 介绍解剖学历史 治学严谨
   ⑸ 忘带领结,穿旧外套 生活俭朴
    读到此,一个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已展现在我们的目前了,这是作者,也是我们读者对藤野先生的初步了解。让我们继续读下去,看作者为我们叙述了藤野先生的哪些事情,透过这些事情,我们将更深入地了解藤野先生的内在品质。
  2、同学默读11~23段:
   ⑴ 要求同学给每件事情拟一个小标题。明确每件事情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投影显示如下)
        事情        思想品质
       添改讲义    关心同学、工作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   对同学要求严格
       关心解剖实习  热情诚实,重视同学思想观念进步
       了解女人裹脚  实事求是、探索研究
   ⑵ 提问:学了6~23段文字,我们懂得了学写类似作文要注意哪几点?
     明确:学会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叙事应该有详略。
   ⑶ 小结:读到此,我们更深地了解到藤野先生为人正直,他真诚地关心着鲁迅,热情地协助鲁迅,对待鲁迅没有丝毫的民族偏见。
  3、请一个同学朗读32~35段,要求同学找出师生惜别时两人的神情言行的语句,并仔细揣测,体会出师生间的真挚情感:
    “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痛,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凄然”、“说了一个慰安他的谎话”、“叹息”、赠照片、题字、“叮嘱”。
    寄照片和写信。
  4、齐读36~38段,明确这一局部主要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鲁迅时时记起藤野先生,怀念他,感激他,赞美他,鲁迅对先生的怀念之情具体表示在哪里呢?
   ⑴ 珍藏讲义。
   ⑵ 悬挂照片。
   ⑶ 多写文章。
三、小结
  有关直接写藤野先生的文字,我们今天都讲了,从中可知全文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的,这是全文的一条明线余下的内容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这些事情与藤野先生有何联系?作者是用什么中心意思来统摄全文的?这也就是全文的一条暗线。
四、作业安排
  作文片段练习:通过写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
  提示:先确定写谁,然后确定要表示人物什么思想品质,最后围绕中心选择事例,组织成文。
五、板书设计
       添改讲义    关心同学、工作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   对同学要求严格
       关心解剖实习  热情诚实,重视同学思想观念进步
       了解女人裹脚  实事求是、探索研究
第三课时
一、导入
  1、交流作文片段,师生共评
  2、简单回顾上课时内容,引入新课教学
二、精读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的内容
  1、同学速读全文,找出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的段落或内容:
    明确:还写了清国留同学赏樱花、学跳舞,写了从东京到仙台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写了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他的“优待”,还写了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在课堂上看电影,等等。
  2、讨论交流:
    这些内容和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吗?
    (这道题涉和面广,难度较大,在分析时,可以分解成多个小问题。引导同学找准相关的课文内容,准确筛选信息)
    明确:文章写清国留同学赏樱花、学跳舞是作者离东京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
    写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表示作者忧国之情,是作者在藤野先生教导下刻苦学医的主要动机。
    写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作者的“优待”是为下文写藤野先生作正面陪衬。
    写日本“爱国青年”寻衅(“匿名信”事件)是为写藤野先生作反面烘托。
    写课堂上看电影是作者与藤野先生告别的直接原因。
    总之,所有这些,都与突出藤野先生有密切的关系。
  3、鲁迅先生是用什么来统摄全篇内容的?
    明确:作者是用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来统摄全篇的。
    文章开头写对东京的清国留同学的失望厌恶,是作者爱国思想的一个表示;
    在往仙台途中记得日暮里,可能是“日暮里”使作者联想到清王朝的日暮途穷;记得水户,是因为这里是富有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感的抗清志土朱舜水客死的地方,这是作者爱国感情的又一表示;
    写对初到仙台受“优待”不以为然的理解,对艰苦的生活条件的态度,也是作者爱国思想的表示;
    对藤野先生表示敬仰,是由于他不怀民族偏见,真诚协助中国留同学;
    对日本“爱国青年”表示愤懑,是由于他们看不起中国人;看电影之后毅然决定弃医从文,更是出于爱国的考虑;
    最后把怀念之情变为多写反映黑暗实际的文章,则是当年弃医的目的,是爱国的实际行动。
    可见,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是统摄全篇的中心思想。
    (注意分析上述内容时,教师切不可满堂灌,而应该引导同学依据相关内容进行考虑,逐一分析,最终掌握问题的实质。可以引导同学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培养同学的思维能力)
三、指名同学分别朗读文章第1段、第5段、第24~31段以和第36~38段等段落,体会文章的感情
  要求同学朗读时注意读出其中的感情:第1段透出的是一种辛辣的嘲讽,第5段应该是一种轻松亲切的语调,表示出一种友好之情;而第24~31段则是充溢着作者的愤激之情,最后第36~38段充溢着作者的感激之情。
五、课文学习总结
  1、同学交流学后收获。
  2、教师总结:
    这篇文章主要会议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一些往事,歌颂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表达了对他的敬佩和怀念之情。文章还倾诉了鲁迅先生的爱国心声,在字里行间处处散发出鲁迅先生强烈的无法抑制的爱国激情。
六、作业安排
  选诵几段感情色彩浓烈的文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4 03:4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