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319|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八年级下册《送东阳马生序》公开课教案(和公开课教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20:5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撰写公开课教案是每个教师都必需熟悉的一项工作,好的公开课教案能够激发同学兴趣,培养同学多方面的能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站提供的这套八年级下册《送东阳马生序》公开课教案符合新课标的规范,思路清晰,结构合理,适合同学的年龄特征,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吻合,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等优点。下面提供多套公开课教案供您参考!
《送东阳马生序》公开课教案一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畅地翻译课文。
  2、熟练地背诵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3、了解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经历,激励同学发愤读书,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
  1、翻译并背诵全文。
  2、学习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态度。
 
【课前准备】
  1、扫除字词障碍。
  2、熟读课文。
 
【课时布置】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翻译课文,朗读并背诵课文。
 
〖公开课教案〗
一、导入
  人到读书年龄,当入学从师,古来如此。如今更提倡终身学习,可见学习之重要。然而莘莘学子,读到头来,其结果却迥然有异。有十年寒窗,一举成名者;有孜孜以求,高人一等者;有碌碌无为,鲜有所获者;有前功尽弃,不得善终者……究其原因,除却客观因素而外,恐怕是主观勤苦程度不同使然。因此前人有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边苦作舟”。今天我们学习明朝文学家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其中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教师板书课题)
 
二、正音正字
  叩(kòu)问 叱(chì) 咄(duō)  俟(sì) 负箧(qiè)曳(yè)屣(xǐ)  皲(jūn)裂 媵(yìng)人  以衾(qīn)拥覆 皆被(pī)绮绣  容臭(xiù) 烨(yè)然  缊(yùn)袍 敝(bì)衣
  强调同学读一读,最好当堂写一写,真正收到实效。
 
三、朗读课文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四、解词析句
  教师指导同学重点掌握难懂的实词(特别是古今意义发生变化的)和常用虚词的多种用法。在理解上要求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无从致书以观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手自笔录  天大寒,砚冰坚   走送之  不敢稍逾约  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尝趋百里外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援疑质理  俟其欣悦四支僵劲不能动  主人日再食   同舍生皆被绮绣,腰白玉之环
  2、解释下列文言语句:
    手自笔录……弗之怠……余因得遍观群书。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援疑质理。
    卒获有所闻。
    主人日再食,鲜肥滋味之享。
    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
  3、辨析各组虚词的意义
    无从致书以观 以衾拥覆 以中有足乐者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走送之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门人弟子填其室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足肤皲裂而不知  久而乃和
 
五、翻译课文
  在基本弄懂词句的基础上,组织同学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逐句翻译、理解课文,然后全班交流,教师订正。
 
六、朗读背诵
  要求同学大声地诵读,切实做到:眼到,心到,口到,眼看字,心明义,口发声。
 
七、作业
  1、背诵课文。
  2、将课文译成现代汉语。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态度;了解“序”的文体特点。
 
〖公开课教案〗
一、检查作业
  视同学不同情况,做针对性检查。
 
二、整体感知
  让同学对照读课文,考虑下列问题:
  1、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作者在求学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都是怎样解决的?找出相关句子加以印证。
  3、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尽量要求同学自学,不懂再问)
  提示:
  1、本文以作者自身学习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叙述在他青少年时代求同学涯中的艰苦和勤奋,表示了顽强的学习毅力和勤苦的学习精神。文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马君则的殷切期望。
  2、⑴ 第一段总写,突出勤奋:
     无书:无从致书以观──借书,抄书: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无师:无硕师名人与游──求师: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为师严厉:未尝稍有降辞色(遇其)叱咄──求学礼周:立侍左右色愈恭,礼愈至。
   ⑵ 第二段详写,突出艰苦:
     求学中途艰难:足肤皲裂而不知四支僵劲不能动──受人照顾: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学习生活艰苦: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缊袍敝衣处其间──乐以忘忧: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本文是一篇序,是赠序,亦即赠言。与书序(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序》)不同。本文是作者写给马君则的赠言,勉励他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文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满怀期望,态度恳切。
 
三、重点研讨
  小组合作探究。考虑题:
  1、作者为什么能克服种种困难,而“卒获有所闻”?
  2、作者为什么要写同舍生的衣饰豪华的情节?
  3、找出课文中议论的句子,说说它的作用。
    (引导同学对照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深入地讨论,不只要理解课文内容,也要提高认识)
  教师提示:
  1、作者之所以能克服种种困难,依靠的是他的精神力量。他用精神的富足,战胜了生活上的贫困──“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知识的积累和精神的空虚,是学子读书的必备条件,我们应当以此为鉴。
  2、通过对比写自身生活艰苦,进而突出学习勤苦。
  3、“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归结上文,突出勤苦。前者标明勤能补拙,后者标明乐以忘忧。
 
四、体验与反思
  引导同学对比作者, 围绕“尊师好学”等方面的问题, 谈谈自身的学习经历。找出缺乏,加以改进,提高认识。
  对课文中诸如教师态度严厉等问题,可以让同学谈出自身的观点,但要引导同学辩证地、历史地、正确地认识问题。
 
五、教师小结
  本文作者给我们上了一堂很好的有关学习态度的课。其实古人论和学习的文章多得很,其中有不少耳熟能详的警句,像“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古人也曾留下很多令人赞颂的成语典故,诸如“头悬梁,锥刺骨”“囊萤映雪”等。在今天,学习的目的有了新的定位,但学习的态度与方法是亘古不变的,这些足以供我们借鉴。希望同学们能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勤奋刻苦,在为求学之年,学有所成。
 
六、作业
  1、写一篇文章──“谈学习”,600字。
  2、阅读《送东阳马生序》后半局部。
  3、继续背诵课文。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20:51:00 | 只看该作者



《送东阳马生序》公开课教案二
【教学目标】
  1、学习积累常用文言词语。
  2、熟读并背诵全文。
  3、感悟文章,掌握文章主旨。
  4、学习“勤且艰”的好学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求学态度。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至背诵,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学习作者的好学精神和求学态度。
 
【课前准备】
  同学:借助工具书识记生字词,反复朗读课文,理解本文的实际意义。搜集有关好学精神和坚忍不拔学习态度方面的故事或格言警句,与同学交流。
  教师:有条件的可制作多媒体课件,查询搜集整理“苦学”的故事、名言等。
 
【课时布置】
  一课时。
 
【教学内容】
  明代文学家宋濂勤奋好学,为我们展示了“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学习境界。《送东阳马生序》就是宋濂好学精神的写照。这篇文章是宋濂写给同乡晚辈的临别赠言,学习时,要注意积累常用文言词语,感悟“勤且艰”的好学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求学态度,并品味作品流露的真挚情感。
 
【公开课教案】
一、导入新课
  1、可以由古今“勤学”的故事导入,也可以由勤学的名人名言导入。
    同学们,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曾有明初诗文三大家,即宋濂、刘基、高启。其中宋濂自幼家境贫寒,但勤奋好学,一生刻苦学习,“自少立志,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他以继承儒家封建道德保守为己任,为学主张“宗经”“师古”,取法唐宋,著作甚丰。他的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文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刘基曾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
    今天我们学习的《送东阳马生序》就是宋濂的代表作品,阅读后也许对我们今天的学习生活会有深深的启迪,让我们一同走进作品吧。
    (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
    课题: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2、目标:
    ◆学习积累常用文言词语。
    ◆能熟读并背诵全文。
    ◆感悟文章,掌握文章主旨。
    ◆学习“勤且艰”的好学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求学态度。□公开课教案
 
二、整体感知
  1、教师引导同学自查字词,巩固预习效果。可结合课下注释,学习富有表示力的词语,如:德隆望尊,稍降辞色,援疑质理等等。有条件的可以用课件或投影出示字词,便于讲解识记。
  2、教师导学:
    这是一篇赠序,序是文体名,内容是作者给同乡写的临别赠言。要理解文章首先要熟读文章,理解文意。 (教师范读或领读,也可以在记忆十二法中,如“机械记忆”法、“画面记忆”法、“联想记忆”法等,选择更适合课文的方法)
  3、自主学习:
    同学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①自由大声朗读;②看课下注释自说自译课文;③基本理解文章大意。
  4、合作学习:
   ⑴ 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引导组织下,参照注释,同桌合作,直译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⑵ 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找出难译词语。
     (互相协助,答疑解惑,教师适时点拨,并补充总结,同时提醒同学积累常用文言词语。注意文言文中的特殊词语,注意培养文言语感)
     ◆家贫,无以致书以观……致:得到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走:跑稍:稍微、稍许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益慕:更加仰慕。益,更加。慕,仰慕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患:忧虑尝:曾经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俟:等,等到
 
三、研读赏析
  1、教师导学
    (同学可以自读质疑,也可以由教师归纳协助理清内容进而掌握主旨)
   ⑴ 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⑵ 他是如何克服的?他为什么这么做?
   ⑶ 作者写自身艰苦求学的经历的目的何在?
   ⑷ 用自身的话说说作者年幼家贫“无以致书”时,采用什么方法读书?
   ⑸ 作者成年求学时对老师是什么态度?
  2、合作讨论
    (以上问题同学合作探究,用原文回答或自身的话加以概括皆可,目的是吃透文意,理解主旨。讨论后同学发言,教师引导归纳达成共识)
   ⑴ 作者遇到“家贫”“无书”“无师”“天寒”等等困难。
   ⑵ 借书“手自笔录”“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走送之,不敢稍逾约”“遍观群书”获得知识,成为饱学之士。
   ⑶ 鼓励同学勤奋学习,表达语重心长的鼓励和期望。
   ⑷ 借书抄来读。
   ⑸ 毕恭毕敬,不敢出言。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作者介绍自身的学习经历和态度在于勉励马生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四、体验
  1、反馈巩固:教师引导同学当堂背诵。可以采取领背、互背的方式进行。
  2、考虑探究:
   ⑴ 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不敢出言。谈谈自身怎样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的方式?
引导同学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思想内涵。可以各抒己见,不强求答案统一,引导同学树立正确的学习理念。
   ⑵ 你认为作者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品质?可以放开谈,要有依据。
 
五、拓展练习
  1、读《王冕读书》《黄生借书说》等古文,拓展学习视野。
  2、马生得到此文,会想些什么呢?
  3、谈谈你读《送东阳马生序》的感想。
 
【板书设计】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少年:求学家贫 好学勤奋
           成年:从师艰难 鼓励期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20:52:00 | 只看该作者



《送东阳马生序》公开课教案三
【创意说明】
  《送东阳马生序》重在叙述自身年轻时求学的艰苦经历,意在勉励马君则专心学习,刻苦攻读,将来能有所成绩。文章从容恳切,令人感动。教学中通过设置情景,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培养同学想像和情感体验的能力,促使同学好学向上。
 
【教学步骤】
一、课前活动
  1、 根据以下论题搜集资料
   ⑴ 宋濂的生平
   ⑵ 宋濂的主要文学创作和代表作品
   ⑶ 和《送东阳马生序》同主题的文章
  2、根据搜集资料的多少和理解程度选择一个论题写成200字的小优秀论文。
  3、教师评改优秀论文,指出优劣。
  4、同学修改小优秀论文。
 
二、课堂活动
  1、新课导入:
   ⑴ 导入:由苦难是财富导入。
   ⑵ 文学常识:
    ① 请同学以“ 的宋濂”的句式来介绍宋濂的文学常识。
    ② 教师择要板书,同学笔记。
    明确:可以用诸如:勤奋的宋濂、编修《元史》的宋濂、受到朱元璋器重的宋濂、明初三大家的宋濂、为翰林院编修的宋濂等句式来表达。
  2、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⑴ 教师分发课文重要字词的注释。
   ⑵ 同学根据课下注解和教师提供的素材自说自译课文。
   ⑶ 四人小组在教师巡视引导下直译课文。
   ⑷ 弄清课文的大意,教师明确重要字词注释
  3、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⑴ 教师提问
    ① 文章是如何写出自身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回答。
    ② 作者写出了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③ 文章从哪些地方其他同学的优越的条件?写这些人的目的何在?
    ④ 本文写作上的有什么样的特点?
   ⑵ 小组讨论
   ⑶ 课堂讨论
     明确:
    ① 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为师严厉,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方面。主要语句有: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余则组袍敝衣处其间。未尝稍降辞色。
    ② 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绩的根本原因。
    ③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但他们都没有成学,由此可见作者在困苦中能够业有所精,德有所成;而处于优越条件下的人不能有所精,有所成,只能说明其用心不专。
    ④ 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文章还运用对比所揭示出的道理。用切身经历使人感到亲切真诚。
 
三、情境练习
  1、教师介绍情境练习的要求:
   ⑴ 调动同学已有经验,紧密结合课文的解读。
   ⑵ 进行情感体验,深入到人物的内心去。
   ⑶ 动口、动眼、动手、动脑,进行活动。
   ⑷ 形式:
    ① 一定要紧密结合课文的内容。
    ② 都以第一人称进行,可以加入合理的想像。
    ③ 六组练习中任选其二。
    ④ 可以说(每个练习不少于2分钟),也可以写(每个练习不少于200字),还可以扮演(每个练习不超越3分钟)。
  2、教师出示情境话题:
   ⑴ “我”是宋濂──当“我”少时刻苦求学时,“我”认真地说:……
当“我”老来功成名就时,“我”感慨地说:……
   ⑵ “我”是老师──当“我”悉心教育宋濂时,“我”严厉地说:……
当“我”听闻宋濂的成绩,“我”欣慰地说:……
   ⑶ “我”是同学──当“我”看到宋濂苦读时,“我”讥讽地说:……
当“我”听说宋濂做官后,“我”后悔地说:……
  3、课堂展示,教师点评,提示同学学宋濂艰苦、勤奋的学习精神和坚忍不拔的学习态度。
 
四、课堂漫谈
  1、教师组织
  2、同学课堂讨论漫谈:作者家贫嗜学,乐而忘忧,敬重师长,谈谈你怎么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的方式?
  3、教师小结
 
五、课后活动
  逆向思维:宋濂求学过程中的方法和态度有没有什么值得商榷的地方?请你说一说。
 
【资料平台】
  课文的文学常识:
  [加冠] 冠:帽子。加冠,戴上帽子,表成年。古时男子20岁行冠礼。
  [先达] 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达,本义“通”,用指人时,表示道德学问修养高或地位显赫。
  [廪稍] 官家给的粮食。廪,米仓,也指官方供给:稍公家给予的粮食。
  [太学] 中国古代的大学。西周已有太学之名。《大戴记·保傅》:“帝入太学,承师问道。”魏晋到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国子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县官] 指朝廷、官府。《盐铁论·水旱》:“今县官铸农器,使民务本,不营于末,则无饥寒之累,盐铁何害而罢?”
  [司业] 官名,隋以后国子监设“司业”,为监内副长官。掌儒学训导之政。
  [博士] 中国古时的学官名,战国时始设。《史记·循吏列传》:“公仪休者,鲁博士也,以高第为鲁相。”秦代六经、诸事、术数、方技等皆立博士。汉初为太常属官,常古今史事侍问和书籍典守。为学术顾问官性质,既各司其专门之学,又参与政事讨论,并出外巡行视察。汉武帝时免除百家,设五经博士,此后博士专掌儒家经学传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20:52:00 | 只看该作者

《送东阳马生序》公开课教案(和课后反思)
【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储藏点:
   ⑴ 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⑵ 理解积累一些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2、能力培养点:
   ⑴ 能够通读课文,利用文下注释自身翻译全文。
   ⑵ 训练同学的概括能力。
   ⑶ 训练同学的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体验点:
   ⑴ 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⑵ 教育同学应该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与学习环境,努力向上,不时追求。
 
【教学设想】
  1、重难点:
   ⑴ 掌握一些文言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
   ⑵ 理解作者如何用自身的切身体会勉励后生勤奋学习的。
  2、课型和基本教学思路。
   ⑴ 课型:教读课
   ⑵ 教学构思:
     《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的名篇,编入了苏教版初一语文,据新课标的要求:同学能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浅易的文言文,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在教授时,我指导同学课下预习,小组交流合作,完成文意疏通工作 。第一课时:课上为了强化同学的“搜集和处置信息的能力”,我把同学分成了几个组,指导他们归纳文言文中的常见文言现象,如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等现象,完成字词积累活动。第二课时:据新课标要求,阅读教学中注重对同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我采用探究讨论方式让同学大胆发言,表达内心的真情实感 ,在交流中体会作者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懂得珍惜拥有,好好学习,不时追求,不时进步。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屏幕展示“囊萤映雪” “悬梁刺股”这两个成语,让同学讲给大家听。
  生:“囊萤映雪”说的是车胤、孙康。他们很爱读书,家里很穷。车胤就捉萤火虫放入袋子里,晚上读书用;孙康冬天在雪地里,借着月光读书。
  生:“悬梁刺股”,悬梁是说孙敬,发奋读书为了少睡觉,就把头发绑到房梁上;刺骨是说苏秦,读书时常睡觉,就用锥子扎大腿。
  师:两位同学说得很好,故事中四位主人公刻苦求学的精神很令人佩服,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行弗乱其所为。因此,苦难并不一定都是坏事。它可以磨练人的意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这样的文章。
  板书:《送东阳马生序》
 
二、简介作者(屏幕显示)
  宋濂,自幼家境贫寒,但勤奋好学,一生刻苦学习,“自少立志,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他以继承儒家封建道德为己任,为学主张“宗经”、“师古”,取法唐宋,著作甚丰。他的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文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刘基曾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
  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同学间互读并纠正错误。
  屏幕展示:(请同学读,边读,边显示读音)
  叩问 叱咄 俟其欣悦 负箧曳屣 媵人 缊袍敝衣 以衾拥覆 皆被绮绣 容臭 烨然 皲裂
  (同学读完后,老师纠正。)
  师:现在分组,或你读我译,或边读边译并找出常见文言文现象。一组找出一词多义,一组找词类活用,一组找通假字;一组找古今异义,大家围坐交流。(巡回指导)
  师:分组发言。
  生: 以:以衾拥覆(用,介词)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连词)
  俯身倾耳以请(而,连词)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为,介词/拿,把,介词)
  无从致书以观 (来,连词)
  和:久而乃和  缓解、暖和     冠:勇冠三军  天下第一
     言和而色夷  谦和        既加冠  男子20岁成年
  请:战则请从  请让我       再:一而再,再而三  第二次
    俯身倾耳以请  请教      日再食  两次
  患: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担忧
     无冻馁之患  忧患
  之: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的,助词)
    走送之  (代词,指借的书)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不译)
    弗之怠  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之:指抄书。
  其:门人弟子填其室 (代词,代乡之先达)
    缊袍敝衣处其间 (代词,代太同学)
    而:足肤皲裂而不知 (表转折)
    久而乃和 (顺承连词)
  生:词类活用:
  腰白玉之环  腰:名词用为动词,腰挂
  生: 通假字:
   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肢体
   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衣着
   日再食 食:通“饲”,给饭吃
  生: 古今异义:
  媵人持汤沃灌  汤:古: 热水  今: 菜汤
  走送之  走:古: 跑   今: 行走
  尝趋百里  趋:古:快步走 今: 趋势
  或遇其叱咄  或:古:有时   今: 或者
  卒获有所闻  卒:古: 最终 今: 士兵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假:古:借   今:假期
  师:同学们找的很好,可见大家预习的很到位,希望今后继续坚持。现在,我们再读一遍课文,总结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生:齐读
  学习小结
  本文中作者运用了现身说法,叙述自身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表达了他对马生的殷切期望。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提问重点字词句。
  找同学概述课文。
 
二、研读赏析
  师:作者求学风餐露宿,困难重重。他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解决的?(请找出相关句子加以印证。)
  生:没有书,只能借、抄。文中的句子: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手自笔录
  生:遇到问题,没有老师指导,只能到很远的地方找老师问。文中的句子是:无硕师名人与游──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生:求学中风吹雨打,吃不饱,穿不暖,差点被冻死,多亏受人照顾。文中句子是: ,四肢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生:还有呢。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缊袍敝衣处其间──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俸不若人也。
  师:很好。作者主要从无书、无师、求学中途艰难、学习生活艰苦四个方面描写求学过程的艰辛。面对艰难,作者以坚韧的意志、勤学的精神一一克服了,终有所成。其精神可嘉。你在学习中遇到过哪些困难呢?面对这些困难,你是怎样做的?
  生:我经常感到资料缺乏,就借阅资料或去好朋友家上网。
  生:我是住校的,冬天太冷,学校又不供开水,没有方法洗脚。许多同学就免了这道“工序”,我呢,坚持用凉水,这样既卫生,又锻炼了意志。
  生:我课下不会做作业。但又害怕问老师,也羞于问同学。经常悄悄的把同学的本子拿来“参考参考”。(同学们都笑了)
  师:你很老实。不过抄作业可不是好习惯。作业是对所学内容的复习巩固,抄他人的,就检查不出自身的缺乏,老师也无法了解你的实际情况,上课就没有针对性,也就不能很好的解决问题,这样对我们是有百害而无一益。老师希望大家都实事求是,勤学好问,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生:(异口同声)好!
  师:谁还想说说,你的困难老师或同学会帮你解决。你解决困难的好方法或者可以帮其他同学。希望大家踊跃些。
  生:我英语单词老是记不住,非常伤心,就不想学了。后来,老师主动找我谈话,告诉我记英语单词不能一两个小时的看,这样学习效率很低。老师给我订了个巴掌大的本子,说:“你每天抄上10 ~20个英语单词,随身带着,一有空就看看,比方上学的路上、课间、逛街时,时间长了,单词就记住了。”现在我一点也不烦英语,反而更喜欢了。
  师:非常好的方法,希望英语学习有困难的同学也照着做一做,相信大家的英语会好起来的。
  生:我的困难是爸爸、妈妈看我总不顺眼,我作什么他们都不放心。上次,我在学校问老师题,回去晚了。爸爸妈妈问也不问就把我骂了一顿,害得我哭了一个晚上。以后我很少跟他们说话。遇到不高兴的事,宁愿跟好朋友讲,也不跟他们说。
  师:可怜天下家长心呀!你的心情老师也理解。这就是我们常提的“代沟”。怎么解决呢?逃避不行。交流才是好方法。找个好时间,坐下来,与家长面对面的说说话,问题就解决了。
  师:大家说的都很好,做得也很好。“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骐骥一跃,不能千里;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只要我们在学习生活中发扬那种锲而不舍、顽强拼搏的精神,相信终有一天“铁杵也磨成针”。
  师:“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作者一心向学,不辞劳苦,那么是什么力量推动了他呢?
  生:想当官。
  生:想赚钱。
  生:“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生:为了自身的将来。
  师:几位同学说的很实在。但是假如这样的话,选这篇文章还有什么意义呢?难道国家倡议我们:你读书吧,读书就可以当大官、赚大钱、你就可以在众人面前炫耀自身?
  生:不是。
  师:既然这样,那么大家再想一想。尽力从更深的一层意义去理解。
  生:一个没有知识的人是一个可怜虫,作者努力学习是为了丰富自身。
  师:很好,意思比刚才要深入一些。请其他同学继续考虑。
  生:知识就是力量。
  生:作者是苦中作乐,我有时也这样。比方:我遇到不会的题,就不吃饭,直到做出来为止,那时,我会乐的一蹦三尺高。
  师:你的学习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生:我们学过周国平的《人的高贵在于灵魂》,里面有这样一句话:人的内在精神追求甚于物质上的满足。作者便是这样。
  师:(鼓掌)说的很精彩,而且能学为所用。“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只要我们坚持着一种纯粹的追求,就可以领略到作学问的趣味,生活才更具价值。
三、拓展延伸
  师:在讨论中,大家明白了“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在学习中我们必需勤奋好学,发扬“永不知足”的精神。但是细心的同学就会发现,作者除了“不知足”外,有时也很“知足”请大家在读一读课文,看看作者在哪些方面是“知足”的?(找出相关的语句)
  生:余则愠袍蔽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生:还有“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俸不若人也”。
  师:同学们找的很正确。作者在吃穿住等方面很“知足”,只要吃饱、穿暖,有房子住就行。那么,大家对作者的这种做法有何感想?假如你身处此种境况,你怎么想?怎样做?
  生:我也会像他一样专心学习。
  生:我不是。我就很羡慕那些家庭条件优越的同学。小学时,学校组织舞蹈扮演,选上了我,妈妈没钱给我买新白球鞋,让我穿的是姐姐的旧的,同学们都怪怪的看着我,哪天,舞也没跳好。
  生:我也是。记得上次同学开生日party,我也去了。看着他身边如山的精美礼品,看着他幸福的笑脸,看着那众星捧月的局面,我眼馋极了,那一刻,我好想是他呀。
  生:我也去了。因为这个我还好几天多没有理爸妈,谁让他们没本领呢!
  生:我妈妈说过:靠天靠地靠家长不算是好汉。所以我虽然羡慕他们,但一点也不佩服他们,靠老子风光,无能!我要自身去挣!
  生:我姥姥常给我说: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活法,一家子团团圆圆、和和美美的比什么都好。
  师:大家能开诚布公、实话实说,老师很感动。老师认为,但凡不是圣人,或多或少都会有那么一点点的虚荣心。但是,假如我们虚荣心无限膨胀,就会形成强烈的攀比心理,可能会做一些不理智的事情,于人于己都不利。所以更多的时候我们提倡要有一颗平常心,这就是幸福。所以,“追求幸福不能按他人的曲子跳舞,要自信倾听自身内心深处的声音,把自身的主客观条件像接受阳光和空气一样接受下来,坚信人不能拔着自身的头发离开地球,绝大多数人注定要在平凡中度过自身的一生。”(周国平)老师希望每一个同学都珍惜自身拥有的,在平凡中寻找幸福。
【课后反思】
  本文重在调动同学的内心情感。在学习过程中,同学能通过字词疏通掌握文意,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由此感受到现在学习生活的幸福和优越,从而激发起了学习的热情,也懂得了怎样追求幸福。课堂中同学的学习劲头很大,气氛很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20:52:00 | 只看该作者

《送东阳马生序》公开课教案四
【教学目的】
  1、疏通文句,掌握课文文意。
  2、熟读进而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掌握一些文言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
  2、理解作者如何用自身的切身体会勉励后生勤奋学习的。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方法】
  讲读法和讨论法。
【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古语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苦难,遭遇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那么苦难就会成为促进我们取得胜利的动力。这也正验证了孟子的一句话,“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1、作者简介:
    宋濂(131~1381)字景濂,号潜溪,浙江浦江人,明初著名散文家。他生活在元末明初,少时家贫,却勤奋好学,以文章著名。负责和参与了《元史》《国史》《日历》的编修以和明王朝开国之初许多典章制度的订定工作,从文治方面对明王朝的建立和巩固做出了贡献,被推为“开国文臣之首”。他的文学成绩主要在散文方面,尤其善于传记的写作,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在当时影响很大。
  2、解题:
    本文写于洪武十一(1378)年。这一年,辞官归里的宋濂又从家乡到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当时是国都)朝见朱元璋。他的同乡晚辈马君则来拜见他,他便写了这篇“赠序”送给东阳马生。本文是是一篇赠序。赠序,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有临别赠言的性质,内容多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
 
二、朗读课文
  1、生字学习,注音朗读。
    嗜 弗 怠 俟 箧 屣 皲 媵 衾 烨 緼 廪 馁 谒 撰 贽 叱 咄
  2、全班朗读。
  3、教师范读。
 
三、研讨讲析
  1、教师组织研讨发言,同学举手解词析句,教师指正。
  2、教师将重要实词、虚词、文言现象板书整理在黑板上。
  3、同学在讨论的同时认真笔记板书内容。
    板书内容:即:就。 嗜:喜欢,喜好。
         致:取得,这里是“买到”的意思。
         每:经常。 假借:同借义。
         弗之怠:即弗怠之。怠,懈怠,放松。
         走:跑,引伸为“赶快”。
         逾约:超越约定的期限。 既:已经。
         加冠:古代男子到了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进入成年。
         硕师:才学渊博而有名望的老师。硕,大。
         趋:快步走,奔赴。
         乡之先达:当地在道德学问上有名望的前辈。
         执经叩问:拿着经书请教问题。
         德隆望尊:即“德高望重”。填:充塞,挤满。
         降:和缓。 辞色:言辞语气和表情态度。
         援:引,提出。 质:询问,请教。
         请:请教。 或:有时。
         叱咄:大声呵斥。 至:周到。
         俟:等待。 卒:最终。 箧:书箱
         曳屣:拖着鞋子,形容匆忙赶路的样子。
         穷冬:隆冬,深冬,严冬。 皲裂:皮肤受冻开裂。
         舍:这里指学合、书馆。 支:通“肢”
         僵劲:僵硬。 媵人:这里指旅店里的服务人员。
         汤:热水。 沃灌:浇洗,擦洗。
         衾:被子 和:缓解过来,暖和过来。
         寓:寄居。 逆旅:旅店。
         再:两次。 食:同“饲”,给饭吃.
         被:通“披,衣着。 绮绣:绣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
         缨:帽带。 腰:名词用为动词,腰带上悬着。
         容臭:香袋,香囊。臭,气味,这里指香气。
         烨然:光彩耀眼的样子。
         緼袍:粗麻絮制作的袍子。 敝,破。
         略无:毫无。 慕艳:羡慕。
         以:因为。 中:内心。
         口体之奉:供养口和身体的,指吃的穿的。
         廪稍:官家给的粮食。廪,米仓。
         县官:指朝廷、官府。
 
四、教师指导同学区分词意
  1、一词多义:
    和:久而乃和 缓解、暖和
      言和而色夷 谦和
    冠:勇冠三军 天下第一
      既加冠 男子20岁成年
    请:战则请从 请让我
      俯身倾耳以请 请教
    再:一而再,再而三 第二次
      日再食 两次
    患: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担忧
      无冻馁之患 忧患
  2、古今异义:
    媵人持汤沃灌 汤:古义: 热水  今义: 菜汤
    走送之 走:古义: 跑  今义: 行走
    尝趋百里 趋:古义:快步走 今义: 趋势
    或遇其叱咄 或:古义:有时  今义: 或者
    卒获有所闻 卒:古义: 最终 今义: 士兵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假:古义:借   今义:假期
  3、词类活用:腰白玉之环 腰:名词用为动词,腰挂
  4、通假字:
    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肢体
    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衣着
    日再食 食:通“饲”,给饭吃
  5、虚词辨析:
    以:以衾拥覆 介词,用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介词,把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介词,因
      无从致书以观 连词,来
    之:录毕,走送之 代词,他
      无鲜肥滋味之享 助词,的
      弗之怠 助词,宾语提前标志
 
五、朗读背诵课文
六、感知研讨
  1、简要概括本文的中心意思。
  2、文章是如何写出自身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回答。
  3、作者写出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的目的是什么?
  4、文章从哪些地方表示出其他同学的优越的条件?写这些人的目的是什么?
  5、本文中的对比有什么作用?
  6、分析文章写作上的基本特点
  7、列举古人在艰苦条件下勤奋学习、以苦为乐的事例
  明确:
  1、课文通过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种种艰辛和现在太同学学习条件的优越的对比,说明是否学有所成,关键在于自身的勤奋与专心与否,赞扬马生的谦虚好学,表达对他的期望与勉励之情。
  2、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为师严厉,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方面。主要语句有:
   ⑴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⑵ 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⑶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⑷ 余则组袍敝衣处其间。
   ⑸ 未尝稍降辞色。
  3、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绩的根本原因。
  4、“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但他们都没有成学,由此可见作者在困苦中能够业有所精,德有所成;而处于优越条件下的人不能有所精,有所成,只能说明其用心不专。
  5、本文善用对比,集中在文章正体的第1、2段上,以自身“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蕴袍敝底”与太学诸生“廪稍之供”“葛裘之遗”的求同学活相对比;以自身“行深山巨谷”与太学诸生“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的求学环境对比;以自身“未尝稍降辞色”“叱咄”与太学诸生的“未有问而不告”的求师状况对比;以自身“假借于藏书之家,乎自笔录”与“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的求学条件对比,对比之后,段末水到渠成,顺势假设,指出大学诸生中,如有业不精,德不成者,根本原因在“心不若余之专”,辜负了那样好的环境条件;用假设方式而不指实,谦和客观,使人感到亲切真诚。
  6、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比方,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示,写了自身求教时的谦虚恭谨。文字简洁,而人物神情跃然纸上。又如写奔波途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烘托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苦。
  7、囊萤映雪 悬梁刺股 凿壁偷光 韦编三绝 画荻教子
 
七、课文作业
  第一课时:1、理解背诵重点字词语句的意思。 2、书面完成同步练习
  第二课时:1、背诵课文,准备默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20:52:00 | 只看该作者

《送东阳马生序》公开课教案五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2、掌握文中的一些实词和虚词“以”的用法。
  3、掌握对比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通过对比表达自身观点的写作手法。
  2、倒装句和省略句的理解。
 
【教学准备】
  同学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大体上掌握文章内容。
 
【设计思路】
  这篇文章字词难度不大,除了一些重点词句,其他都比较容易理解。文章思路清晰。在开篇提出“嗜学”,然后围绕这个中心词,层层展开,并采用对比法,点明求学应有的态度和精神。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同学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子,然后,由字词理解到内容理解,掌握文章的中心观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要贯穿朗读,以朗读带动文章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胜利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板书课文标题。)
 
二、介绍作者和作品
  1、介绍作者:
    (同学自身介绍,教师补充。)
    他是明朝主要的开国文臣,明初文学家。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晋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 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年老辞官。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著有《宋学士集》。
  2、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说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
三、朗读全文,并疏通疑难字词的读音
  要求同学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
  嗜学(shì ) 怠(dài )叩问(kòu ) 绮秀(qǐ )
 
四、同学自由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五、学习课文
  1、指名同学朗读。
  2、同学分组讨论翻译文句。
  3、教师引导同学掌握以下字词或短语。
   ⑴ 余幼时即嗜学:我从小就喜好读书。
   ⑵ 弗之怠: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之:指抄书。
   ⑶ 硕师:大师,对学者的尊称。
   ⑷ 先达:有地位有声望的前辈。据有关资料来看,可能是指黄晋。
   ⑸ 未尝稍降辞色:态度一直严肃。辞色:语言和脸色。
   ⑹ 援疑质理:援疑,提出疑难;质理,质询道理。
   ⑺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盖,句首发语词。我求学时辛勤艰苦的情况大体就是这样。
  4、考虑探究。
   ⑴ 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⑵ 文章是如何写出自身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回答。
   ⑶ 作者写出了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⑷ 根据课文,用自身的话描述一下作者求学时候的情景。
(同学分小组讨论。)
  要点提示:
   ⑴ 讲述作者自己求学的艰难和用心之专。
   ⑵ 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方面。主要语句有:
    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②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③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④余则绵袍敝衣处其间。
   ⑶ 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
   ⑷ 要求同学描绘,一是检查同学对课文文句的理解掌握程度。要想准确描述出来,必需理解文句的准确意思,在此基础上,再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二是要同学体会作者求学艰难,从而感受到自身求学的幸福。
 
六、领会文章写作上的基本特点
  本文在写作上,注意了记叙、描写、议论三者的自然结合。
  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比方,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示,写了自身求教时的谦虚恭谨。文字简洁,而人物神情跃然纸上。又如写奔波途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烘托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苦。
 
七、拓展探究
  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同学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写成发言资料,下节课交流。
 
八、安排作业
  1、完成上面“拓展探究”。
  2、背诵课文。
 
【资料链接】
一、关于“序”
   古人送别时,往往以诗相赠,有时还给这些诗写上一篇序,以介绍有关情况。唐初以后,单独写的临别赠言的文章,也叫序,内容多是勉励、劝慰兼抒发自身胸臆,或对某事发表自身的见解,又叫“赠序”(和“书序”不同)。本文就是明代的名士宋濂写给同乡晚辈的一篇赠序。我们学过的《(指南录)后序》是一篇书序,书序是写在书的前面或后面,意在交待成书的过程、背景等。
二、明初散文
  明代初期的散文作家大都经历了社会动乱,对治乱兴亡的体验较深,因此创作比较贴近实际。这个时期的主要代表作家有宋濂、刘基、方孝孺等。
  宋濂是“开国文臣之首”。他坚持散文要明道致用、宗经师古,强调“辞达”,注意“通变”,要求“因事感触”而为文,所以他的散文内容比较空虚,且有一定的艺术功力。刘基则诗文兼长。散文善于议论,风格古朴豪放,锋利遒劲,且富于形象性,《郁离子》《卖柑者言》可为代表。方孝孺是宋濂的同学,继承了宋的文统与道统,且有自身独特的风格。他的散文雄健豪放,犀利泼辣,如《蚊对》《指喻》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20:52:00 | 只看该作者

《送东阳马生序》公开课教案六
【学习目标】
  1、掌握并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培养古文自读能力。
  2、 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3、体会并学习古人刻苦学习和虚心求师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①学习积累文言实词与虚词。②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难点:理解作者如何用自身的切身体会勉励同学勤奋学习的。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赠序,通过写自身年轻时期读书的艰苦,劝人利用便当的条件,虚心求教,认真读书。文章思路清晰,在开篇提出“嗜学”,然后围绕这个中心词,层层展开,并采用对比法,点明求学应有的态度和精神。在教学时,引导同学诵读全文,利用工具书查释、翻译、理解,互助学习,掌握一些实词和虚词,培养同学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并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同学体会作者这种勤奋善学的精神。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安排课前预习:
  1、查阅有关作者作品的资料。
  2、借助工具书,读准文中字词,了解大意。
 
一、故事导入
  教师讲一则古人悬梁刺股刻苦勤奋学习的故事导入。其实古代还有许多这样勤奋读书的人和事,你还知道哪些呢?引导同学从记忆中搜索相关故事(王羲之刻苦勤奋的故事;囊萤映雪;成门立雪;凿壁偷光…)古代的宋濂也是这样一个勤奋好读书的人,而且还是个善于劝学的人,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送东阳马生序》
 
二、同学交流作者作品相关资料
  教师适当补充:
  1、介绍作者:(投影出示)他是明朝主要的开国文臣,明初文学家。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溍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年老辞官,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著有《宋学士集》。
  2、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说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写法。
 
三、同学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同学注意字音和停顿,指导朗读。
   ⑴ 注意以下词语的读音:
     嗜 逾 叩 叱咄 俟 负筐 皲 媵 烨 廪稍稍 馁 谒 撰写    贽
   ⑵ 注意停顿:
     如:余/因得/遍观群书。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是/可谓善学者矣,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以是/人多以书假。卒/获有闻。
  2、同学自由朗读课文:能否流畅地朗读课文和同学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有极大的关系。因此,要求同学至少将课文读上两遍,而且必需是以读得流畅无断为规范。
  3、指名同学朗读,其余同学听完后指正、评价,教师作适当补充。
  4、同学集体朗读全文。
 
四、再读课文,互助学习,理解文句,疏通课文内容
  1、四人小组齐读第一段(同学自主合作学习)
   ⑴ 根据注释各自疏通文意。
   ⑵ 小组互译,你读我译,我读你译
   ⑶ 标出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
   ⑷ 教师评点同学翻译,特别提醒同学对重点字词句的掌握
     走:跑,引申为“赶快”。
     趋:快步走,奔赴。
     质:询问。
     曳履:拖着鞋子,形容匆忙赶路的样子。
     汤:热水
     再:两次
     食(sì):同“饲”,给饭吃。
     被(pī):通“披”,衣着。
     腰:名词用为动词,腰带上悬挂着。
    ①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无从:不知从何处。这里指没有方法。致:取得。这里指买到。以,连词,可译为“来”。家境贫穷,没有方法买书来看。
    ②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全句译作:有时遇到先达训斥,(自身的)脸色(就)更加恭敬,礼节(就)更加周到不敢(随便地)回一句话,等到先达高兴了,就又去请教 。
    ③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全句译作:因为(我的)心中有足以快乐的(读书)事,(我)不去理会嘴里吃的和身上穿的不如他人。
  2、同学自由朗读第二段(同学自主合作学习)
   ⑴ 根据注释各自疏通文意。
   ⑵ 小组互译,你读我译,我读你译
   ⑶ 标出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
   ⑷ 教师评点同学翻译,特别提醒同学对重点字词句的掌握:
     日:每天。
     廪稍之供:国家供给的粮食。
     裘:皮衣。
     葛:夏布衣服。
     遗(wèi):赠送,这里是接济的意思。
     馁:饥饿。
     诸:兼词,是代词“之”和介词“于”的合音,并兼有这两面三刀个词的意义。
    ①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全句译作:他们的学业假如有不精通的地方,德行假如有不成器的地方,不是天资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专一罢了,哪里是他人的过失呢?
 
五、同学自由朗读自身感兴趣的段落
六、安排作业
  1、 阅读全文,熟读成诵。
  2、 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一、同学自由朗读第三段(同学自主合作学习)
  1、根据注释各自疏通文意。
  2、小组互译,你读我译,我读你译。
  3、标出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
  4、教师评点同学翻译,特别提醒同学对重点字词句的掌握:
    称:称道,赞扬
    谒:访问
    撰:写
    贽:初见面时为表敬意送的见面礼。
    夷:平和、和悦。
   ⑴ 生以乡人子谒余。生,年青人。文中指马生,即马君则。乡人子,同乡人的子女(晚辈)。以,凭借。全句译作: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来拜见我。
   ⑵ 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第一个“其”,代“他”(马生),第二个“其”代“他的”(马生的)。故,特意。全句译作:马生将要回家探望他的家长时,我特意讲述自身过去求学的艰苦来告诉他。
 
二、品读课文,研读探究
  1、请同学朗读全文,要求读得琅琅上口。
  2、小组合作,研读探究(突出重点) 出示问题:
   ⑴ 作者如何写出自身读书时条件的艰难的?(请引用原文回答)
   ⑵ 与作者读书时相比,现今太同学的读书条件样?
   ⑶ 通过这种对比,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呢?(请用课文有的原话回答)
  3、 学习小组合作探究 同学考虑讨论,指名回答,后教师点评并作适当补充。(完成板书)
 
三、朗读体验,能力训练
  1、同学朗读自身喜欢的段落
  2、根据课文,用自身的话描述以下作者求学时候的情景。
    明确:要求同学描绘,一是检查同学对课文文句的理解掌握程度。要想准确描述出来,必需理解文句的准确意思,在此基础上,再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二是要同学体会作者求学艰难,从而感受到自身求学的幸福。
  3、练习背诵 在掌握文章结构的基础上,分段背诵,化长为短,化难为易。
 
四、诵读课文,领会文章写作上的基本特点
  1、诵读课文,找出文中的描写和议论局部。
  2、同学边读边议,读读议议,这样写作的好处。
  3、教师补充(适当提示):
    本文在写作上,注意了记叙、描写、议论三者的自然结合。 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比方,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示,写了自身求教时的谦虚恭谨。文字简洁,而人物神情跃然纸上。又如写奔波途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烘托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苦。叙述、描写的同时,还适当地交叉了议论,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文章在讲述了今之太同学的优越学习条件后,进而推论出:“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这就是通过今昔对比所揭示出的道理。
 
五、拓展延伸
  1、联想学习:像这样“劝学”的文章,你还可以说出哪些?(《为学》,《孙权劝学》)
  2、作者提出读书要“勤奋”、“专心”,请结合你的经历谈谈自身的感受,并举出一些学习“勤奋”、“专心”的名言警句。
 
六、安排作业
  1、背诵课文。
  2、积累有关“勤奋”、“专心” 名言警句。
 
【板书】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昔日作者         今日太同学
  衣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縕袍敝衣    廪稍之供、葛裘之遗
  住宿:行深山巨谷           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
  从师:未尝稍降辞色、叱咄       未有问而不告
  书籍: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
             表示手法:对比
              结论:专心 勤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4 03:1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