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51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班级德育工作计划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5-11 07:40: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国已故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人类社会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那么,作为现代教育如何发掘每一个孩子蕴藏着的无限的潜在创造力而使他们成为创造之人呢?作为教师应注意选择好每一个创造之地,把握好每一个创造之时来造就一个创造之人。学校新的教育要求,使我决心要改变"教育方法老一套"这一现状,尝试着用新的教育方法与手段来教育学生,其核心内容就是:少一点批评,多一点激励。

有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把学生分成四个组:表扬组、批评组、控制组、忽视组,让他们去做同一件事情,结果表明,表扬组的成绩远远高于其他三组。究其原因,是因为表扬鼓励能使学生产生动力,唤醒他们的求知欲望;表扬鼓励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获得成功有重要的作用。相反,批评指责容易使学生丧失自信心。

一、激励学生培养自己坚强的意志和毅力

人都是有惰性的,坚强的意志和毅力需要磨炼,平时要通过各种活动,使用各种手段激励学生。如学生,本班学生严俊磊在本学期我的第一堂课上,就表现出管不住自己,对我不理不睬,当时我很生气,想发火,但硬忍了下来。课间操时,我发现他做操很认真,也守纪律,于是便找他谈心,借这一优点表扬他,同时指出课堂上的不足,说服他要好好把握初一学习的机会,光大优点、搞好学习等。经过激励,该生注意控制自己的言行,虽有时还有其它不良表现,但我总能即时给予激励,现在学习态度端正了,劲头也足了,不良表现少了,学习成绩有了一定幅度提高。

二、激励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情绪和感情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体验;心理学告诉我们,需要是情感产生的基础,那些能满足青少年学生需要的事物,就能激起学生的情感;如果教师善于运用恰当的方式,真心表达对学生的尊重、信任、支持、关心和爱护,就能对学生起到情感的激励作用。多用激发、勉励的词语与学生谈心,不仅能满足学生被注意、被尊重的心理需要,还能增强其发奋向上的斗志,此外,要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抓住引起学生情绪波动的最敏感的神经,及时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对于学习、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要给予最大的爱心与帮助,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有名学生爱学语文,但思想负担重,学习跟不上,经常被其他同学取笑,语文课上常常无精打采,注意力不集中。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我代她谈心,倾听她的心声,引导其认识这一错误做法的不良后果,鼓励他振作精神,控制自己,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该生在这一段思想情绪稳定,学习逐渐好转。

三、激励学生增强荣誉感

及时对学生的优点给予肯定和奖励是激发学生积极性的重要途径。在教学管理中,不可忽视荣誉激励;荣誉激励主要有集体荣誉激励和个人荣誉激励。帮助学生树立先进光荣、落后可耻的观念,努力营造人人为集体争光的氛围,以集体荣誉激励学生积极向上,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增强班级凝聚力;从而激发学生为集体做事的主动性。

四、树典型,以榜样激励学生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比说服更具说服力和号召力;是一种无声的鼓励,更容易引起情感上的共鸣;给学生以鼓励、教育、鞭策,激起学生模仿和追赶的愿望。

同样,教师本人的榜样力量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以身作则,广博的学问,卓越的见识,精湛的技艺,幽默的语言等等,也是必不可少的。

当然,我这里讲激励、表扬,不是说不要批评,适当的批评是不可或缺的;但批评要讲究方式,要因人而异,要让学生乐于接受并能自觉地加以改正。值得一提的是,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公平激励,特别是要善待后进生,对后进生更要加以鼓励,因为他们比一般的学生要敏感,有时一个会意的眼神,一个恬静的微笑,一句温馨的话语,都可打开学生的心扉,激励他们积极向上,走向成功。

本学期,通过一系列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思想认识不断提高,通过开展各种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道德修养,教育效果明显,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在学生的思想意识与行为习惯养成上,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正逐渐养成。班级呈现一派爱我云中、勤学奋志、积极进取、尊师爱生”的新风尚。当然,我们的工作也存在着许多不足,我们将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加以改进,努力使德育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0 20:3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