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467|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优质课教学设计附板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17:5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七年级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领会旧式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感悟作者关注儿童健康生长的情怀。
  2、理解本文运用对比突出中心的写法。
  3、品味本文语言生动、准确传神的特点,丰富同学的词汇。
【教学思路】
  初步感知──理性认识──深入探究──品味积累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童年像一支动听的歌,又似一幅美丽的画,每个人都有属于自身的童年乐园。鲁迅先生也曾在他四十五岁时,回忆起他的童年往事,今天就让我们随先生一起“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了解一下鲁迅先生的童年。
二、简介鲁迅《朝花夕拾》,推荐课下阅读
三、同学自主学习课文
  要求:
  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通读课文。
    jia sui jia bo
    荚  髓  颊  箔
    缠络:条状物回旋地束缚在别的物体上。
    无味:文中指没有趣味。
    同窗:文中指同在一个学校学习的人。
  2、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完成考虑题:
   ⑴ 作者写了百草园的哪些事、物来突出“乐”的?
   ⑵ 作者写三味书屋时,又选取了哪些片断再现当时的学习生活?
   ⑶ 你认为作者通过这两处生活的记叙,要表达怎样的感情?
   ⑷ 文中第九自然段起什么作用?
四、教师依据同学学习情况和发言,适当予以点拨
五、作业
  1、读熟课文,诵读第2和第7自然段。
  2、依据你对课文的理解和想像,为百草园画一幅画。(不要拘泥于课本插图,我个人认为彩图应为现在修后的)
第二课时
一、同学互看互评画的《百草园》,比比谁画的逼真、画的富有想像力,这样便于理解、背诵,对同学更好地理解运用精彩段有协助
二、复述美女蛇的故事
  (以小组竞赛形式进行)
三、这篇课文同学们念念不忘、津津乐道的是百草园,下面就请大家依照文中句式说说你感受到的百草园之乐
  句式:不必说……不必说……单是……
  如:不必说泥墙根一带的自由玩乐,也不必说夏夜纳凉听到的美女蛇的故事,单是冬天里雪地捕鸟,就有无限乐趣。
    不必说色彩斑阑、明艳美丽的植物,也不必说体态可爱、生龙活虎的动物,单是神秘、奇异的美女蛇传说,就有无限乐趣。
四、研读课文,问题探究
  1、“我很想详细地知道怪哉”写出了“我”怎样的心理?先生真的不知道吗?
  2、课文写了小朋友们人声鼎沸的读书情形,你觉得小朋友们是读懂了念吗?为什么?
  3、老师读书入神的时候,小朋友们干什么?为什么会这样?
  4、课文为何要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放在一起写?
  5、寿先生是怎样一位教师?
  (以上问题不必拘于教参,同学只要言之有理即予以肯定,教师应重点说说第四个考虑题,让同学明白对比的写法)
五、品读积累
  同学细读课文,寻找佳词好句,归纳整理。(同学落实到积累本上)
  例:一组精彩的动词:打 露 支 撒 系 牵 看 拉 罩
    一组精彩的句式:也许是因为拔何 鸟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
    ……
六、作业
  1、课外阅读语文课本《过年》《思,在百草园》
  2、日记本上完成:给少年鲁迅的一封信。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17:50:00 | 只看该作者

七年级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依照时间、空间顺序有层次的记叙和生动、具体的描写。引导同学记叙自身经历的印象深刻的人和事,空虚记叙的内容、增进记叙的兴趣。
  2、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充沛激发同学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注重质疑问难与互相切磋;注重同学的内心感受与自我体验。
  3、培养同学语感,能够初步领悟作品内涵。
【教学重点】
  作家抓住特点写景和写景中确切使用形容词、动词的方法。
【教学难点】
  1、弄懂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特别是理解插叙后的一段议论的含义。
  2、正确理解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态度。
【教学步骤和方法】
一、安排预习(不占课时)
  1、看“预习提示”了解作者生平和学习重点。
  2、查字典,给下边加线字注音:
    确凿 菜畦 蟋蟀 缠络 竹筛 觅食 渊博 鼎沸 绣像 锡箔
  3、参照文下注释阅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词义。
  4、参考课后练习理解文章内容。自我了解:哪些问题基本清楚;哪些问题还不明白;除练习中的问题外,自身又发现什么问题。
二、课堂教学(第一课时)
  1、检查预习情况(不看课文):
   ⑴ 用词语卡片或词语小黑板检查同学查字典给加点词注音的情况。
   ⑵ 简要介绍本文作者,指出此文最初编入哪本文集。(只要求掌握“预习提示”中的内容,知道本文选自《朝花夕拾》即可。)
  2、导语引入新课:
    “小小少年,很少烦恼,眼望四周阳光照。……小小少年在长高,随着岁月由小变大,他的烦恼增加了。”这便是生长,有喜也有忧,有神往也有一丝丝担心。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邀请一些大作家为我们讲述生长的故事,今天走进我们课堂的是文学大师鲁迅,他带来的故事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在他四十六岁的时候,回忆起自身童年时期的这段往事,写下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回忆性散文,这朵“夕拾”的小花,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纯洁、质朴的思想感情。
    我们阅读这篇课文,要细心体会作者在描绘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一幅幅画面时,语句渗透着的感情色彩。
  3、齐读第一段:
    要求:选重点词语组成一句话,概括本段内容。
       (训练同学感受重点词语能力,学习概括方法)
    引导:
   ⑴ 这段文字包括几句话?
     (两句)
   ⑵ 第一句重点词语是哪个?
     (百草园)
   ⑶ 第二句重点词语是什么?
     (乐园或是“我”的乐园)
   ⑷ 把一、二句的重点词语连缀成句,概括本段内容。
     (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揣测:本段中“似乎”与“确凿”是否矛盾?试用现代汉语“好像确实”加以体会。
       (不必求同,只要体会出“现在”与“那时”的不同即可)
  4、默读第二段:
    要求:画线标出作者写了哪些景物。
       (如:菜畦、石井栏……覆盆子)
    引导:
   ⑴ 不看书,按顺序说出作者描写夏秋的百草园写了哪些景物,各是怎样描绘的。
   ⑵ 指明哪些景物写的是状貌(包括动态),哪些写的是声音、色彩、味道。
   ⑶ 作者用了怎样的句式把这么多景物有详、有略、有序的描绘出来?
   ⑷ 这段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样体会出来的?
    揣测:
   ⑴ 写黄蜂的动作用“伏”,写叫天子的动作用“直窜”,各和哪个词语相照应?
   ⑵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低唱”和“弹琴”能否互换?
    运用: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的句式造句,并表达出喜爱、赞叹的情感。
  5、速读3~6段(1分30秒之内读完):
    要求:读后讲述美女蛇的故事,情节完整,形象生动。
       (不要求背课文)
    引导:请大家推荐一位擅长讲故事的同学到台前给全班讲。讲完后,请同学们设想一下:自身站在静悄悄的百草园里,想着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对百草园增添了些什么感受?
       (神奇、神秘)
  6、小声朗读7、8两段:
    要求:边读边想象捕鸟的动作,画出描写捕鸟动作的词。
       (扫、支、撒、系、牵、拉)
    引导:不看课本,复述捕鸟动作。同桌互相听述,更正。
    运用:每人想一种游戏,描写连续动作,至少用五个表动作的词。
  教师小结:百草园那时之所以是“我”的乐园,因为有美好的景色,还有无限趣味的动植物,长妈妈讲的故事那么神奇,闰土的父亲教“我”捕鸟是那么好玩。百草园的生活是自由自在的。
  那么,“我”离开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去读书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下一课我们一起分析。
三、课堂教学(第二课时)
  7、齐读第9段:
    要求:体会这段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引导:
   ⑴ 用三个“也许”和本段第一句哪些词语呼应?
     (“不知道为什么”、“最严厉”)
   ⑵ 连家里人“将我送进书塾里去”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我”的猜想反映了“我”怎样的心情?
   ⑶ 最后一句“Ade”“我的”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
     (依恋)
  8、听读:(教师朗读,同学看着课本听。从“出门向东”到“读书!”)
    要求:体会三味书屋的环境与百草园有什么不同;先生和长妈妈、闰土对“我”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引导:就以上问题,先分小组讨论(二人或四人一组),再组织全班讨论。
  9、制造情境,体会感情:
    要求:同学随意朗读第9页9~10行引号中的话,再现私塾上课情景,感受“人声鼎沸”的含义。教师模拟先生读书陶醉的样子,同学在下面各搞自身有兴趣的事。
    (短时间完成)
    引导:
   ⑴ 你们刚才读的和老师读的内容都懂不懂?
     (不懂)
     不懂为什么还要同学读呢?
     (封建社会的私塾教育,就是强迫同学死读书。)
   ⑵ 应当怎样恰当的评价三味书屋的寿镜吾老师呢?
     (师生一起讨论,教师和同学都谈自身的看法,不必求得统一认识。)
   ⑶ 当老师读书入神的时候,少年鲁迅在下面画画,这种做法可取不可取,为什么?
     (鼓励同学各抒已见)
   ⑷ 课后研讨与练习3,选择一种主题,并说明理由。
    教师总结:童年是一个人的清晨,鲁迅先生回忆自身童年的一段生活往事,把它视“夕拾”的“朝花”。可见感情的基调是缅怀从童年天真、幼稚的行为中,发现纯洁的美。用成人的眼光回忆童年的感受,对三味书屋的封建教育,不很满意也是很自然的。
 10、家庭作业:
    背诵第2段。
四、写作指导 (第三课时)
  1、指出下面几段话各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并说明如何体现的:
   ⑴ 假如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喜爱)
   ⑵ 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依恋)
   ⑶ 我才知道做同学是不应该问这些问题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
     (不满)
  2、仿照下面的描写,写一个你喜爱的东西,在描写中表达喜爱的情感:
    橘子小到和小朋友的拳头仿佛,恰好握在手里,皮极薄,色明黄,形微扁,有的偶带小蒂和一两瓣的绿叶,瓤嫩筋细,水分极多,嘴有一种柔和清新的味儿。
  3、续写一种游戏,写出玩时的心情,准确描述动作:
    晚上,好月亮。
    吃了晚饭,听见小朋友们在街上游戏的声音,心里发痒……
  4、下面是作家魏巍回忆自身小时候的两位老师。读后,说说作者对这两位老师的感情各是怎样的。
   ⑴ 有一天,在上课的时候,也许我歪着头正看窗外的小鸟吧,或者是给邻居通报一件在当时看来是应当立刻通报的事情,总之,冷古丁地头上挨了重重的皮鞭。散学后,我两手抱着头哭着回家,路上起了像小馒头那么大的一个血包。
   ⑵ 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
  5、请用记叙文字描绘一个人的行为动作,表达你对这个人的态度和感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17:50:00 | 只看该作者

七年级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三)
【教学目的】
  1、认识鲁迅。了解童年时鲁迅爱美丽的自然景物,爱动人的民间传说,爱读书学习,恭敬学识渊博的人,爱绘画,爱一切新鲜活泼的生活的性格和生活情趣。
  2、理解鲁迅在永别故乡和流离颠沛中,追忆童年生活时的一种难过的失落感。
【教学要求】
  1、学习本文依照时间、空间顺序有层次的记叙和生动、具体的描写。(写景)
  
  2、记叙的感情色彩。
  
  3、两相对比的结构。
  4、准确的形容,准确的表述动作。(叙事)
【学习要点】
  应放在第一大段“百草园”。即作家抓住特点写景和写景中确切使用形容词、动词这一局部。只有深刻体味到在“百草园”这个自由广阔的天地里能够享受到无穷乐趣这一点,才干进一步理解“三味书屋”单调、沉闷、枯燥的生活是怎样束缚和摧残着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的。
【教学难点】
  
  1、弄懂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特别是理解插叙后的一段议论的含义。
  2、正确理解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态度。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简介作者和创作背景
  (展示相关图片)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本文写于1926年,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收在《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和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当时我国正处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高潮时期。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军顺利北伐,冲击着北洋军阀的统治。另一方面,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势力加紧迫害革命力量,斗争很尖锐。鲁迅先生始终坚定地站在爱国青年同学一边,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写下了《纪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文章,与反动势力进行了毫不妥协的战斗。因而被诬陷,被通缉。为了平安起见,鲁迅先生于1926年9月初到达厦门,经林语堂推荐,在厦门大学国文系任教。在厦大仅一百三十多天的日子里,鲁迅一方面为革命风暴在南方的兴起而欢欣鼓舞,可是,另一方面,鲁迅不久就发现,厦门也骨子里和北京没有什么两样,“沉沉如死”。厦大校长兼国学院院长林文庆,是个顽固守旧分子,他使厦大弥散着尊孔复古的空气,令人窒息。林文庆与跟踪鲁迅而来的“现代评论派”分子串通起来,以种种卑鄙手段排挤鲁迅。鲁迅此时又陷入渴望战斗而不可得的新的孤寂与苦闷之中,于是,对于往事的回忆便开始在他心中酝酿了,“朝花”,即清晨带露珠、色香“自然要好得多”的鲜花,指鲁迅青少年时的事;“夕拾”,是说直到中年以后才在回忆中把它们写出来,借以慰藉“夕时”“离奇和芜杂”的心情。《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形式多样,笔法灵活,抒情之中见讽刺,叙述之中显深意,严肃的内蕴常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出之,构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二、检查预习
  1、正字音:
确凿(záo)菜畦(qí)盔甲(kuī jiǎ)
   
倜傥(tì tǎng)鼎沸(dǐng fèi)签赏(jiàn shǎng)
   
觅食(mì )竹筛(shāi)渊博(yuānbó)
   
绣像(xiù)蟋蟀(shuài)脑髓nǎosui
   
拗(ǎo)秕谷(bǐ gǔ)锡箔(xī bó)
   
锡箔(bó)缠络(shán)蝉锐(chán tuì)
  2、解释加粗的字:
    人迹罕至(稀少)       人声鼎沸(水开)
    拗过去(ǎo用力弯曲)     敛在盒里(liǎn放)
    攒成小球(cuán 凑在一块)  高枕而卧(wò睡)
    总而言之(yán说)      无处觅食(mì寻找)
三、分析(如何写景)
  1、从标题分析写作内容和顺序: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童年生活过的两个地方。鲁迅用“从……到……”的标题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带有对比意味。全文是按空间转移顺序写的。阅读时抓住地点的变化可将全文分为两局部。每局部又可按时间和事情的不同分为几层。全文可分两局部。
   ⑴ 第一局部(1~8段):
     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又可分四层:
   
    ① 一层(1段):总的介绍百草园情况。点出是“我的乐园”,充溢留恋之情。
    ② 二层(2段):写热天百草园充溢无限乐趣。
    ③ 三层(3~6段):写长妈妈讲的美女蛇故事和“我”的感慨。
    ④ 四层(7~8段):写冬天百草园雪地捕鸟的乐趣。
   ⑵ 第二局部(9段~结束):
     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可分五层:
    ① 一层(9段):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② 二层(10~11段):写入学的情形。介绍了书屋和先生。
    ③ 三层(12~16段)写不准提课外的问题。
    ③ 四层(17~20段):写不准去后园玩。
    ⑤ 五层(21~24段):写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画画儿。
  2、找出两段生活的过渡段,划分结构:
    “我不知道……”承上启下,全文分为两局部。
  3、朗读第一段,找出关键句:
    作者写道:“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似乎”表示对自身的印象不能全成肯定,“确凿”则是完全肯定的语气。有矛盾吗?该怎样理解作者的用意?
    关键句是“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似乎”是因为不相见已隔了七八年,印象模糊,“确凿”是因为童年生活快乐而难忘记。
  4、朗读第二段,划出能准确表达事物特点的词语并分析,重点引导同学如何描写景物:
   ⑴ 抓住事物特点,符合儿童心理:
     石井栏“光滑”标明常年累月摸,写出少年鲁迅多次好奇地摸。“直窜”写出鸟儿的机灵轻捷和儿童羡慕不已的心理。
   ⑵ 多角度写景,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齐备:
     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皆有;桑椹,菜花在春末,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后才叫,与后文冬季合成四季图,构思极精巧。
   ⑶ 融情入景,景中有人,表示儿童好奇好知热爱大自然的性格特点。
   ⑷ 写景有序,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
     本文采取了由整体到局部,由远和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先写远远望见的、粗线条的景物,如菜畦、皂荚树、鸣蝉,再写身边、脚下、眼前的景物,如斑蝥、何首乌根、覆盆子果实;先写静止的,如石井栏,再写动态的,如叫天子;先写生机勃勃的夏季,再写别有情趣的冬季。“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用“单是就”突出后者。
  5、朗读美女蛇一段,同学复述,分析作用:
    运用了联想手法,增添神秘气氛,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乐趣。
四、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春夏秋三季百草园特点,引入冬季
二、分析
  (如何叙事)
  1、冬季百草园的特点,“比较的无味”该怎么理解?
    “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有雪则好玩,尤其是捕鸟,相对其它三季,乐趣少些,但还是有的。
  2、有哪些趣味?
    拍雪人和塑雪罗汉,人迹罕至,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费字不多,写出儿童爱玩心理。
  3、划出捕鸟动词,分析作用:
    作者对捕鸟经过的记叙,虽然仅仅用了两个句子共100个字,但写得很细致,很有层次。第一句,简洁交代了冬季捕鸟的条件。第二句,着重写捕鸟经过。这之中,又是先写捕前必要的准备,发明招鸟环境和确保来鸟落网的可能,强调要先露出一块地面再撒些秕谷,支棒要短,竹筛大而多孔,绳长,人远远牵着,看鸟雀下来后再猛然一拉。最后说明,只要掌握好以上要领,罩住鸟是不成问题的。
 
    这一小段记叙,语序顺正而严格,绝不能任意调换。“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准确、生动、真切地写出捕鸟的全过程,也从捕鸟活动写出捕鸟时的兴奋惊喜之情,不点乐园,却乐在其中。对比闰土父亲的描写,则写出闰土父亲的善良,沉静,捕鸟经验丰富。
  4、过渡段作用:
    表达出作者深刻眷恋百草园和被迫离开时势无奈与依依惜别的深情,加点词不可删,否则由猜想变成肯定,不符合文章原意。
  总结:通过描写百草园是一个绚丽明快、充溢生气的乐园,充沛表达了我对自由自在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好奇 、求知的性格特点。
三、分析第二局部:三味书屋的生活
  1、划出有关三味书屋的环境描写和作者感觉的词。
 
    陈腐、呆板、冷清,与百草园的勃勃生机形成对比。
  2、三味书屋的生活与百草园的生活的对比 。
    学习环境:呆板(黑油竹门,匾,画)
    学习生活:枯燥:(正面描写)教学内容单调难明,只读书,习字,对课,古书难明。
    教学方法死板,发问遭禁止,要打戒尺,罚跪。
    (侧面描写)折花、寻蝉蜕,做戏,画画儿,喂蚂蚁。
四、作业
第三课时
一、复习冬天百草园
 
二、分析
  (如何写人)
  1、分析对先生外貌的描写:
    写出我对先生的敬意,先生是一位宿儒形象。
  2、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一位学问渊博的宿儒,但他对“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却不作回答,而且脸上还带怒色。先生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有罚跪的规则,也不常用。你怎样评价这位先生呢?
    提问本是鲁迅出于好奇和求知,但先生有此反应,是当时私塾制度所规定的。只要同学读自身的书,不应多问不必要的问题,反映了先生的迂腐,也指出这种教育制度不可取,会大大挫伤同学求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寿镜吾先生学识渊博,对同学要求严格,但他,仍有和蔼,开明的一面,对罚跪,戒尺等到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存的态度,因面鲁迅一直对他坚持深深的敬意。
  3、课外延伸:
    下边是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三个故事:
    他曾制作一张书签,中间竖写“读书三到:心到,口到,眼到”10个字,夹在书页里。读书时,读一遍书,自上而下盖书签上一个字。这个方法同学们很赞赏,大家都仿效起来。
    
    有的同学整天只想玩,经常背着老师拉他人一起玩。鲁迅为防止同学影响自身的学习,就在书桌的左上角贴了一张三寸长二寸阔的红纸条,纸条上写着“君子自重”4个字。
    鲁迅读书时,还要协助家里做些事,特别是为父亲的病经常上当铺跑药店。有一次,因多做了些家务,读书迟到了,受到老师的责备,他就在书桌的右下角用小刀刻了个“早”字,用以鞭笞自身。此后,他就再没有迟到一次。
    把这些情况和课文作个对比,考虑下边几个问题:
   ⑴ 鲁迅少年时这样用功,为什么还对他的三味书屋生活流露出不满的情绪呢?
   ⑵ 怎样理解少年鲁迅背着先生画画呢?
   ⑶ 少年鲁迅视百草园为乐园,又是一位用功读书的同学,两者有矛盾吗?
   ⑷ 你从少年鲁迅在书桌的右下角刻个“早”字联想到什么?
     鲁迅还是一位热爱学习的好同学装,他只是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不满而已。
  4、对文章所描述的内容,有下列三种理解,你是怎么理解的?(选2)
   ⑴ 嘲讽脱离实际的清末私塾教育,暴露封建社会对儿童身心健康的漠视、束缚、摧残。
   ⑵ 真实的再现封建时代少年儿童入学前后的生活,表示了少年儿童热爱大自然,探求各种知识的广泛的生活兴趣,表达了作者对生气蓬勃的少年生活的怀念和追求。
   ⑶ 表示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三、揣测·运用
  1、文章描绘百草园,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把这些词语去掉读一读,跟原文对比,体会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并试着模仿这样的句式写一段话。
  2、雪地捕鸟这段文字总共不到70个字,连用9个表达动作的词,把雪地捕鸟的系列活动生动而有层次的表示出来了。每句话都写得实实在在,没有可有可无的字句,试写一个游戏,表示系列动作,注意用词准确,不超越100字。
四、总结本文写作特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17:50:00 | 只看该作者

  1、本文采取了由远和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先写远远望见的、粗线条的景物,如菜畦、皂荚树、鸣蝉,再写身边、脚下、眼前的景物,如斑蝥、何首乌根、覆盆子果实;先写静止的,如石井栏,再写动态的,如叫天子;先写生机勃勃的夏季,再写别有情趣的冬季。又如作者对捕鸟经过的记叙,虽然仅仅用了两个句子共100个字,但写得很细致,很有层次。第一句,简洁交代了冬季捕鸟的条件。第二句,着重写捕鸟经过。这之中,又是先写捕前必要的准备,发明招鸟环境和确保来鸟落网的可能,强调要先露出一块地面再撒些秕谷,支棒要短,竹筛大而多孔,绳长,人远远牵着,看鸟雀下来后再猛然一拉。最后说明,只要掌握好以上要领,罩住鸟是不成问题的。这一小段记叙,语序顺正而严格,绝不能任意调换。
  2、全文前写百草园,后写三味书屋。就局部而言,写百草园含三大块内容:夏天的百草园、美女蛇的传说、冬天的百草园。写三味书屋,先写三味书屋座落的位置和格局摆设,写第一次行礼、第二次行礼,插叙“怪哉”虫的传说,后写读书生活(读书、习字、对课),写溜到后园里玩耍,再写师生朗读,写小朋友们偷偷在课堂上做戏、描绣像。作者就是这样,把一幅幅生活图画展现在我们面前。
  这一幅幅画面,依照作者的思路,是有其内在联系排列在一起的。这种联系主要表示为内容上合乎逻辑、顺乎情理的承上启下,同时作为一篇好文章,在形式上也要求有相应的过渡文字,起到结构全文的粘合剂的作用。
  文章第一段,以回忆的口吻,简洁概括介绍百草园的位置、规模、名称、变化、景观,特别点出“那时却是我的乐园”。那么,“乐”在何处呢?带出下文。第二段写乐在夏季。第三段,由“长的草”不去,因为相传有“赤练蛇”,为下段写美女蛇搭了“桥”。第四、五段正好写乐在关于美女蛇的奇妙传说。这传说写完,第六段稍加议论,作为前面的收束。第七段,以“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一句起步。关键是“比较”二字,跟谁比呢?显然,是跟刚刚写完的夏天的百草园比。于是第七、八段写雪地捕鸟之乐。一直到第九段将被送进书塾而无限留恋地告别百草园一虫一鸟,一草一木,几行动人的抒情,完成转而记叙三味书屋生活的过渡。
五、作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17:50:00 | 只看该作者

七年级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四)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该单元的首篇课文,编这篇课文目的是为了让同学明确观察对于描写景物的重要性,初步学会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材重点】
  1、观察和描写景物时抓住景物的特点,注意一定的顺序。
  2、描写的语言形象、准确。
【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
    掌握14个字,了解观察对于描写景物的意义。
  2、能力训练:
    初步学会观察景物、描写景物的方法。
  3、思想情感教育:
    感受课文表示的儿童情趣。
【学情学法】
  初一同学由于受年龄的限制,写景往往比较概括,不够具体,条理不够清楚,重要的原因就是观察不够仔细,没有掌握观察的方法。国际著名的心理学家皮阿杰研究标明,初一同学观察力已有一定的发展,但比较肤浅,缺少精确性、概括性。培养初一同学的观察力,必需经常不时地向他们明确地提出观察目的和具体方法。针对初一同学的实际,因此本课的教学要让同学学会观察、描写景物的一般方法。
【教学方法】
  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标以和初一同学的心理特点和自己的特长,采用“读读、议议、讲讲、练练”八字结构模式。读是同学感知教材;议是分析、理解、掌握教材;练是巩固、应用新知识,形成技能;讲是教师启发、指导同学读、议、练,讲清规律。读是基础,议是关键,练是应用,讲串始终。
  这种课堂教学结构,以同学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同学的主动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是依据心理学情感、意识倾向性的发展知识在教学中的重大作用。  
【教学课时】
  本文的教学时数为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1、教师指出同学在写景和观察中存在的问题,使同学明确学习本文的目的是学会描写、观察景物的方法。这样既突出了本文的学习重点,又让同学明确学习本文的目的,使同学在学习时有个思维定向,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2、介绍作家:
    本文是同学在初中阶段第一次学习鲁迅的作品,所以很有必要介绍作者。在板书课题后,可结合注释①②,让同学指出掌握文学常识要记住几个要点。指名回答后教师总结学习文学常识的方法,要记住五个方面:名(作者原名、字、笔名等)、时(作者生卒年代或时代)、地(作者籍贯)、评(人们对他的评价)、作(作者的代表作)。这是本文教学中让同学掌握的第一个学习方法──掌握文学常识的方法。
  3、检查预习:
    出示小黑板,让同学给要掌握的生字注音,掌握14个字,落实本文 的字词教学目标。
二、阅读理解新课
  1、读:同学听课文的配乐朗读,让同学找出本文的中心句,从而掌握全文的中心和主要内容,为下面的“议、讲、练”打好基础。
  2、议、讲:通过分析第二段对百草园的景物描写解决教学重点问题。教师可针对教学重点,设计一些问题,让同学讨论、分析,教师启发、点拨,落实本文的能力训练目标。
    教师可出示小黑板,设计如下问题:
   ⑴ 课文描写了百草园的哪些景物?是用什么句式把这些景物串联起来的?
   ⑵ 这些所描写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作者选用了哪些词语?是从什么角度进行观察、描述的?
   ⑶ 这14种景物作者是依照怎样的顺序观察和描写的?哪些详写?哪些略写?
   ⑷ 作者在景物描写时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⑸ 为了表示儿童情趣,为了写出百草园的乐趣,作者在写景中写了几件趣事?
     在分析讨论中让同学感受课文表示的儿童情趣,落实本文的情感教育目标,使语文教学和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又起到思想教育的效果,体现了语文课的实质和特点。
  3、在讨论分析后,教师小结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让同学掌握本文的第二个学习方法──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
  
  4、最后齐读第3自然段,感受课文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1、复习文学常识和描写观察景物的方法,熟读第2段,巩固前一课时的内容。
     复习的目的是与遗忘作斗争。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创制的著名的“遗忘速度曲线”,标明遗忘变量和时间变量之间的关系,即刚刚记住的资料最初几小时内的遗忘速度很快,两天后就缓慢。一句话,就是“先快后慢”。因此,要巩固第一天所学的知识,第二天就必需和时复习,使记忆内容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痕迹,不致遗忘。
  2、读、讲、议第3自然段:
   ⑴ 指名读这一自然段,让其他同学找出写捕鸟动作的动词,使同学进一步感知教材内容。
   ⑵ 同学找出动词后,然后采取置换法加以对比,如把“支”换成“顶、撑、架”,把“撒”换成“放、摆、扔”,把“系”换成“扎、捆、绑”,把“罩”换成“盖、压、扣”。然后让同学细心品味,讨论对比,明确本文用词的准确性,落实本文的教学重点二。
    讨论后教师可再设计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描写得这么准确?让同学明白,描写准确除了要有丰富的词汇外,首先取决于观察准确,鲁迅幼年时曾热衷雪地捕鸟,十分熟悉这一游戏,所以写得这样准确、简练,使同学进一步了解观察对于描写景物的意义。
  3、读、讲、议第5段:
   ⑴ 齐读第5段,然后讨论“我”离别百草园的心情,讨论时让同学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⑵ 教师总结归纳。本文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节选,最后一段是从“百草园“三味书屋”的过渡段。因最后一段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本文的难点,同学理解较难,教师要予以重点讲解。
  4、教师总结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
  5、作业:
    从形状、动作、颜色、滋味、声音等不同角度观察一景物,并把它描述下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4 03:2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