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0-4-1 12:55:00
|
只看该作者
五、编排特点和调整修改
圆柱与圆锥是保守的教学内容,对这局部内容的编排,在内容和要求方面没有大的变化,但是,实验教材的编排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使得教材的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1、加强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对圆柱、圆锥的认识,教材均通过列举大量实际生活中具有圆柱、圆椎体特征的实物直观引入,让同学观察考虑这些物体形状的一起的特点,并从实物中笼统出它们的几何图形。当同学认识它们的主要特征后,又让同学从生活中寻找更多的具有如此特征的实物,从而加强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加深了同学对圆柱、圆锥的认识,进一步感受几何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加强了对图形特征、求外表积和体积方法的探索过程。在以往这些局部内容的编排更偏重于理解和掌握图形的特征和外表积、体积的计算方法,而对于促进同学空间观念的发展在学习素材和实践操作方面都显不够。实验教材加强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让同学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更多的自主探索和空间观念的训练机会。例如,圆柱的特征,是让同学动手实验、自主探索得到的。在教学圆柱展开图的特征时,教材从让同学自主探索“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形状?”开始,让同学动手操作,剪一剪并展开观察,再把展开得到的长方形重新包上,探索并发现此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这就为进一步探索圆柱外表积的计算方法打下基础,也加深了同学对圆柱特征的认识,锻炼了同学空间想像的能力。
3、加强了同学在操作中对空间与图形问题的考虑。在编排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时,增加了用长方形(或三角形)的硬纸贴在木棒上快速转动转出圆柱(或圆锥)的活动。此项活动不只可以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和转换关系;同时可以使同学在操作、观察、想像、推理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发展空间观念。
六、课时布置与教学憧憬。
本单元建议9课时左右完成。
课时布置建议:圆柱的认识 例1、例2一课时;圆柱的外表积 例3、例4一课时;练习一课时;圆柱的体积例5、例6一课时;练习一课时;圆锥的认识例1一课时;圆锥的体积 例2、例3一课时;练习一课时;整理和复习一课时。
○ 圆柱
包括三局部内容:圆柱的认识、圆柱的外表积、圆柱的体积。布置了6个例题。
圆柱的认识:
首先从生活中的圆柱实物或模型入手,引导同学认识圆柱的特征和各个局部的名称,让同学经历由“形象——表象——笼统的过程。
然后通过观察交流,笼统圆柱的特征。例1的教学,重点在认识圆柱的特征。教学中应加强直观演示并让同学通过观察和操作,即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发现他们的特征;之后布置这样一个有趣的操作活动,使同学从旋转的角度认识圆柱,即绕长方形的一条边快速旋转,形成圆柱形状,感受并沟通从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转换。让同学快速转动长方形纸片活动,只要求同学操作、感知,不必做更深入的讲解。
本节课的难点应放在例2,即认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指导展开圆柱侧面的方法,理解侧面展开后的形状。教学时要放手让同学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再一次沟通从立体图形再到平面图形的转换。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
(1)先让同学摸一摸圆柱形实物,圆柱侧面在哪里,猜测一下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形状。
(2)接着让同学动手操作再剪开侧面,再展开,看有什么发现。同学准备的圆柱体各不相同,在剪开的过程中并不是千篇一律,故可能会出现: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或是平行四边形,对于这些操作结果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并让同学说说是怎样剪的,以培养同学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的习惯。
(3)最后再让同学观察考虑“圆柱侧面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的什么有关?”让同学经过分析、比较,概括出:圆柱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最后让同学考虑:“什么情况下圆柱侧面展开图是正方形?”这样同学通过在亲历立体图形与其展开图之间的转化,逐步建立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联系,进一步发展了空间观念。
“做一做”让同学制作圆柱,加深对圆柱特征的认识,也为后面学习计算圆柱的外表积做准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