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认识了100以内的数,会比较数的大小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课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会用语言来描述两个数间的大小关系,这部分内容和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此类知识,但是通过本课的学习及学生的作业情况反馈,我发现孩子们在学习这一课内容时存在一定困难。
1.由于一年级的学生语言基础并不丰厚,理解能力也有限,对“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不能够正确区分,特别是“少得多”,很多小朋友总是不自觉地说成“少得少”。因此在不理解的基础上学生就很难选择正确的词语表述两数之间的关系。
2.缺乏一定的数感。唱歌要有“乐感”,读书要有“语感”,同样数学也是有“数感”的。其实数感是极为抽象的,很是叫人捉摸不透。在比较两数的时候,究竟是在怎样的范围内我们才说“多一些”“少一些”,又是达到怎样的程度该用“多得多”“少得多”,其实这都没有一定的标准。例如“20与9比较,究竟是多一些呢还是多得多”,其实这都是在靠我们的数感来判断。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也会根据具体的情境来判断,但是孩子们的思维能力毕竟有限,在把握数的相对大小时考虑得并不是那么多。于是考虑到前面《100以内的数的认识》,让学生通过数数来感知数字之间的距离,当两个数相距比较近时,大数在前,用多一些;小数在前,用少一些。当两个数相距比较远时,大数在前,用多得多;小数在前,用少得多。
回顾本节课教学,我给孩子们比较、分析、讨论的时间不够多,课堂上大多时间给了那些想表达自己想法的孩子,却忽略了那些没有举手发言的学生。其实在课堂上,我应该给更多孩子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让孩子们和同桌或者前后左右的同学说一说,达到人人参与课堂的目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