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39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月亮和云彩》教学设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4-8 01:34: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小学语文《月亮和云彩》教学设计

课型:  阅读课                                 课时:两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知道遇到的问题要多角度思考,寻找正确的答案,培养认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和习惯。
学习重难点:
1、            理解课文内容,能有感情朗读课文。
    2、识字写字。
学习准备:生字卡片  课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1、课件出示夜空图,播放音乐《小小的船》(展示课件) 问:喜欢夜空吗?为什么?
2、提示课题。老师边板书课题边说:今天也有几个小朋友为了这个问题争论起来,他们到底是谁?结果怎样?学习了课文你们就知道了。。
二、揭示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3、正确书写生字。
三、先学后教流程
(一)字词学习
1.自学导航
借助拼音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做到字字读准,句句读通,画出生字,记忆字形。
2.自学
3.反馈点拨
(1)出示生字词,指名学生读,相机正音。
(2)分小组赛读、男女生比赛读。
(3)学生交流记字方法,师范写。
(4)学生书空,描红。
(二)初读课文
1.自学导航
通读全文,努力做到流利、通顺,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读懂了什么?
2.自学
3.反馈点拨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师生集体评议。
(2)指名学生说:你读懂了什么?
四、当堂训练
1、完成本课生字练习册。
2、让学生在今天学的生字里,选择感兴趣的字给它找朋友,找得越多越好。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4-8 01:34:34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揭示课题:月亮和云彩之间到底有什么秘密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5课《月亮和云彩》,跟老师一起写课题。
二、先学后教流程
(一)精读课文
1.自学导航
自主读书,思考:为什么两个小朋友的意见不一样?谁是对的?如何证明的?请画出相关语句。
2.自学
3.反馈点拨
(1)学习第一节 学生自读,汇报学习收获,口头填空 时间:一天(晚上),地点、人物:几个(小朋友)在(院子里)玩。
(2)思考:他们玩的时候看见了什么呢?指名回答。
(3)课件出示月亮和云彩图:用这两张图演示“一会儿明,一会儿暗”。 学生感受“月亮在云彩中穿行”,理解“穿行、一会儿„„一会儿„„”的意思。
(4)练习用句式“一会儿„„一会儿”练习说话。
(5)同学们刚才用自己的话讲的也不错,那我们再看看文中是不是描写的更准确,更简单明了。出示填空:他们看见(),一会儿(),一会儿()。
(6)出示课件:让学生结合所看视频,用动作解释“穿行”(月亮在云的缝隙间通过)、“一会儿”“明”、“暗”提问:为什么一会儿明,一会儿暗?指出这是一对反义词。
(7)指导朗读,提醒注意读好轻声音和“一”的变调的读音。
(8)配乐朗读全段,齐读,指名读。
(9)过渡:看到这样的现象,院子里的小朋友怎么想的呢?要是是你,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刚才同学们说的不错,那我们看看文中的两个小朋友是怎么说的。出示丁大勇、李小文的话。(指导朗读,注意标点符号,读出语气) 你觉得他们俩谁的有道理,说说你的理由。那李小文想了什么方法证明他的看法。 结果怎么样?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最后一句话,体会“果然”一词的意思。
(10)到这里课文结束了,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学生说方法,教师肯定学生合理的想法。(寻找或设置某一固定的参照物)
(二)学习小结
1.学了这篇课文,大家明白了什么道理?
2.如果李小文来到我们中间,你想对李小文说什么?
3.观看牛顿发明万有引力古诗视频。教师总结,要善于细心观察,从而发现大自然、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更多秘密。让我们都来做善于观察,勤于动脑的孩子。
三、当堂训练   
1、小红一会儿唱歌,一会儿(      )。
2、妈妈一会儿(    ),一会儿抹桌子。
3、小鸟一会儿(    ),一会儿(    )。
4、(   )一会儿(   ),一会儿(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5 10:5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