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幼儿在感受、体验中发展社会性》读书笔记
陈文姬
幼儿期是人生发展的起始阶段,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今天的教育能否为幼儿获得积极的情感、态度,良好的社会品质及学会共同生活打好基础,将决定其明天的幸福和社会的发展。
为了便于教育者将目标时时装在心中,根据幼儿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教育契机,时时处处实施教育,我们将幼儿社会性教育的总目标简洁、明确地表述为四条:
1、 有自信心、主动性和独立性。
2、 愿意与人交往,有合作态度与行为。
3、 有关爱他人的情感和行为,愿意关注、参与家庭、集体和周围的社会事务。
4、 遵守必要的规则。
(一) 创设爱与宽松的环境是发展幼儿社会性的前提。
1、 相信孩子,善于发现每一个孩子的优点。
2、 尊重孩子,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3、 建立有利于幼儿发展的常规。
(二) 尊重幼儿的兴趣、需求,引导其发展。
(三) 感受和体验是幼儿获得内化的行为品质的有效途径。
老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关注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各种行为后果,加深他们的感受、体验,从而使他们理解正确行为的意义,获得内化的行为品质。教师还可以创设情境,使行为后果明显地呈现在幼儿面前,使他们在感受、体验中分别出正确的行为。对于负面行为和消极体验过多的幼儿,教师要尽快使其获得积极体验,抓住时机引导他们,使其消极行为转变为积极行为,使他们感受积极行为所带来的愉快体验。
(四)、寓社会性教育于一日生活之中。
一日生活为幼儿提供了很多社会性发展的契机。幼儿在与人、与事物相互作用时,不同的事物、不同的情景需要不同的策略。如与同伴交往时,不同的事物、不同的情景需要不同的策略。如与同伴交往时,合作、谦让、分享、礼貌、助人、关爱、宽容、体谅、拒绝、坚持己见、不任性、勇敢、敢于申辩等,都是在特定的情境下使用的不同策略。爱模仿是幼儿的特点,是幼儿的另一种学习方法。教师对己、对人、对事、对物的情感、态度、行为都表现在日常生活中,都会成为幼儿模仿的对象。所以,教师要注意自己的每一行为对幼儿产生的影响,要把对幼儿的社会性要求体现在教师的言语、行为中,处处为幼儿树立模仿的榜样,使社会性教育体现在一日生活的点点滴滴、时时处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