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833|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蝙蝠和雷达》的教学反思及板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3-30 19:2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蝙蝠和雷达》课后反思1
  “公开课”经常被教师认为是“作秀课”,而俺却不这么认为:“公开课”给了俺们很多启示。公开课是教师专业化生长的必由之路,随同着俺们年轻教师生长,为俺们提供了一个践行思想的大舞台,也是磨练个性的绝佳途径。
  开学初,俺在校“开放日”活动时执教《蝙蝠和雷达》一课。看到那么多家长和教师,也许是太紧张,也许是太兴奋。开始板书就出了过失。俺把“蝙蝠和雷达”写成了“蝙蝠与雷达”,这是一个科学性错误,是坚决不容许的。刚写好就被小朋友们提出来了,课还没有开始,就卡壳了。俺还真的有点手足无措,课堂缄默了几秒钟,不知道哪里来的机敏和智慧,俺很快地冷静下来,在“与”下面写了“和”,让小朋友们读一读题目,想一想“和”与“与”有什么区别。大概是请了有三个同学读题目,有一个小朋友说,俺觉得用“和”说明他们之间的关系比较近,而用“与”显得他们没有什么关系。俺惊叹于小朋友的发现,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一个尴尬的局面很快过去了,并成了一个很好的导入。俺接下去质疑:那么蝙蝠和雷达这两个风马牛不相接的事物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去读书。就这样很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败笔”却成了课堂的“彩笔”。
  课后,听课老师在评课时问俺是不是有意这样设计的,更多的老师是为这样设计赞不绝口。不只有效地训练了语言基础知识,让小朋友深刻地体会到“和”与“与”的区别,还很好地导入到课文内容,激发起同学的读书欲、考虑欲。俺却没有点明个中原由,暗自庆幸,没有因此而“出丑”,也为自身当时的机敏而窃喜。
  这次公开课就让俺深刻地体会到,教师不只需要有广博的知识,还要有敏锐的机智和严谨的作风。课堂是不时变化与生成的,在突如其来的变化当中,教师要以自身丰富的学识,机敏的智慧去一一解决问题。更重要的一点是,教师要有自身的思想,也只有有思想的老师,才干在教学过程中游刃有余,思想是贯穿教学过程的灵魂。课堂是实践思想的载体,公开课是践行思想的最好舞台。
  无论是胜利,亦或是失败。公开课都会给俺们以启示,修正俺们教学方法,深刻俺们的教学理念,教正俺们的教学行为,让俺们在公开课中不时地生长起来,渐渐地幼稚起来,逐渐形成自身的教学风格。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3-30 19:21:00 | 只看该作者

《蝙蝠和雷达》课后反思2
  品词明理,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作者为文的目的不外乎传授知识、交流思想、表达感情,而这全靠语言文字来完成。因此,对语言文字的深刻领悟,便是准确理解思想内容、接受信息的首要因素。“读者若不能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那就只看见徒有迹象的死板板的符号,怎么能接近作者的旨趣呢?”(叶圣陶语)教学中应引导同学品词、“追根”、明理,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其做法是:
  扣“词眼”法。所谓“词眼”,指“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的关键词句。教《蝙蝠和雷达》,揭示课题后便设疑:蝙蝠和雷达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为什么中间加一“和”字?这就促使同学自觉地把课题与课文联系起来去探究。蝙蝠和雷达有相似的功能,雷达的发明是由于受到蝙蝠的启示。因此,讲读时紧扣“启示”一词,展开教学思路,既要求同学理解这个词语自身的涵义,又引导同学认识“启示”在发明雷达整个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把语言训练与认识事物结合起来。课文重点局部是“试验”和“研究”。前者是揭开“秘密”的基础,后者是揭开“秘密”的关键。理解这两层意思,第一步,明实验。让同学默读介绍蝙蝠的段落,比较三次试验的异同点,并找出重点句进行概括,协助同学认识事物间因果关系。第二步,知原理。抓住“不是……而是……”句提出深层次问题;蝙蝠在夜间是怎样用嘴和耳朵探路飞行的?同学读读、议议,并进行点拨,板演示图,协助同学理解蝙蝠夜行时,从嘴里发出超声波,超声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进蝙蝠耳中,于是蝙蝠便作出反应,绕开障碍物而继续飞行。在此基础上,启发同学将这一原理密切联系实验考虑:为什么第二次和第三次实验中,铃铛会不时地响?这“联系前后”的一问,使同学明白了封住蝙蝠的嘴巴,超声波无法发出,因而蝙蝠无法用超声波探路,只能乱飞乱撞;而塞住耳朵,则又使蝙蝠无法接受遇上障碍物后反射回来的超声波,因此出现了同样的结果。这样不只使同学对蝙蝠夜行原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还使他们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训练。第三步,扣蝙蝠和雷达的联系。“研究”局部只有结果,没有过程,启发同学根据“反复研究”四个字想象出研究的全过程,同时培养同学动手能力,绘出雷达是怎样工作的简图。通过比较、切磋,同学抓住了雷达与蝙蝠相联系的关键句子,搞清楚了二者各局部的对应关系,领悟到标题上“和”字原来就是“启示”: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发明了雷达,同学也学会了联系,油然而生对科学研究与发明发明的兴趣。这样步步扣词眼,拾级而上,不但有助于培养同学思维的深刻性,也让同学学会了分析文章的方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3-30 19:22:00 | 只看该作者
《蝙蝠和雷达》课后反思3
  上一周,杨主任亲临俺们四年级语文备课组听课、评课、指导,使俺们收益匪浅。俺准备了《蝙蝠和雷达》一课的第二课时的教学,现就教学情况谈一下自身的体会:
  《蝙蝠和雷达》这一课的教学要点是让同学弄清蝙蝠的嘴和耳朵的作用,初步了解蝙蝠探路的方法,以及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关系。这既是这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为了突破难点,使同学便于领会掌握文中所要说明的道理,俺通盘考虑,精心设计如下:
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上课伊始,通过蝙蝠夜间飞行的视频,让同学发现蝙蝠飞行身手高超,于是,人们怀疑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设下疑问,激发同学探究的欲望。
  然后,让同学带着疑问以小组为单位自学4~5节课文,亲自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为了面向大多数,让每个同学得到练习的机会,人人动脑,个个动手,俺将印好的小练习纸条发给同学,分小组讨论填写。
  试验顺序试验方法试验结果试验结论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同学自学后大多数同学得出结论:蝙蝠飞行探路是离不开嘴和耳朵的。当时吴恺同学提出:蝙蝠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俺接着出示了课件,上面有这样两个句子:
  1、蝙蝠是用嘴和耳朵探路。
  2、蝙蝠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让同学考虑到底谁说得对?同学在下面窃窃私语,意见出现分歧,开始争论,自发的形成一种研讨学习的氛围。最后的出结论:蝙蝠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并且能够简要地说出原因。
    俺趁热打铁,接着小结:丢掉“配合”是不科学的,因为第二次和第三次试验,分别塞住蝙蝠的耳朵和封住蝙蝠的嘴巴,它都无法正常飞行。那么也就是说:单独将蝙蝠的嘴和耳朵露在外面,蝙蝠就失去了探路的身手,从而说明蝙蝠探路时嘴和耳朵这两样器官在其飞行时必需同时使用,才干发挥作用,所以一定要说:蝙蝠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这一局部的学习,同学兴趣浓厚,积极性高,同学自主探究,得出结论,有一种成绩感。
二、线条板书清晰 出现学习脉络
  接下去就要研究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起来探路的?

  这局部板书的出现,形象地、概括地展示了蝙蝠夜间飞行的奥妙。用箭头、图示形象而逼真地标明蝙蝠怎样探路夜飞,使同学能看出蝙蝠的嘴能发出超声,耳朵能接收超声的这种特殊身手,从而进一步明确“配合”的重要。在此基础上俺又进一步进行补充,蝙蝠嘴里发出的超声波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蝙蝠不只仅知道了前面有障碍物,而且能够清除的知道其大小、位置及性质。然后让同学试着说一说蝙蝠是如何捕获飞蛾的?同学看着这局部板书,能够清除的说出蝙蝠捉虫的过程,加深印象,从而起到了协助理解,加深理解的作用。
  然后,放手让同学熟悉运用上面所学到的知识规律。为了引导同学理解科学家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使飞机也能夜间飞行,俺着重指导同学理解的局部是:雷达工作的原理。并且总结归纳板书如下:

  这一局部内容是俺们教学的难点,以往俺们会让同学按图示的内容,口述出飞机靠雷达夜航的过程。但是,今天俺设计了一次情境对话:说蝙蝠在夜间飞行时发现了夜航的飞机,它非常惊讶地说:俺以为只有俺可以在夜里才有这么高的飞行身手,它这样一个庞然大物怎么也可以在夜间这样自由的飞翔呢?蝙蝠心理很疑惑,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他决定访问雷达,你想一想蝙蝠会问雷达一些什么问题?雷达会怎么回答?这样的对话练习,既考查了同学对于难点地掌握情况,也调动了同学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兴奋状态,课堂气氛活跃,改变了过去阅读教学只是枯燥的口述雷达工作原理的形式。
三、拓展延伸 知识迁移
  在同学已完全理解课文内容之后,俺扣住课题进行牵引:“蝙蝠和雷达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在这时提出这一问题,基本上已是水到渠成了。同学都能明白雷达的发明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于是,俺因势利导,话题一转讲:科学家研究蝙蝠探路的方法不只仅发明了雷达,还发明了声纳和扫雷仪。你能够试着说一说声纳和扫雷仪的工作原理吗?进一步考察同学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出乎俺的意料,同学基本上能够把它们工作原理说出来,教师再加以适当的补充说明。
  拓展延伸:就这样从动物、植物身上得到启示。他们细心观察,认真考虑,不时实验研究,进行发明发明。于是,再问同学:人们还从哪些动物、植物身上得到启示而发明过什么呢?让同学们联系课内外知识讨论“潜水艇”、“水草和锯”、“蜻蜓和直升飞机”、“人脑和电脑”等,激发同学对仿生科学兴趣。
 
四、回顾与反思
  正像杨主任说的那样:假如在充沛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同学模仿老师的第一局部板书,用相似的有关文字和线条标明飞机夜飞的道理,放手让同学独立完成第二局部板书。(略)整个板书,是师生一起完成的。这样,使“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凝成了一个新的有机整体,就更好了。结合王晓梅老师和杨华瑞老师的意见,俺觉得同志们说得很对,个别问题的设计模糊,而且课堂上还要注意师生的情绪的交流。
  看来,课堂教学对于俺们教师来说永远都是一个新的课题,永远充溢着挑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8 08:4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