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10-3-29 22:25:00
|
只看该作者
《荷花》课后反思3
自提倡素质教育到全面贯彻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俺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阅读教学中俺们欣喜的看到,课堂活起来了,个性突出来了,创新多起来了,这是新课标倡议“以人为本”的教学观的体现。但纵观目前的阅读教学案例不难发现人们对“课改”环境下教学还存在着一些误区。前不久在俺集团总部任教研究主任的全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来俺校送课,教学了三年级的《荷花》。教学中体现的深刻的教学思想,精湛的教学艺术给俺们的阅读教学留下了珍贵的启示。
一、重基础,“写字教学”贯穿始终
目前阅读教学追求“个性”“创新”成了一股时髦的风,“写字教学”经常被人们忽视,平时的教学中尚能在课尾提一提并安排学誊写默写,但在“课改”研讨课之类的阅读教学中越来越成了麟毛凤角了,生怕同学的“创新”的热情,弘扬的个性受到它的破坏。在于老师的课上“写字教学”不只受到了重视,而且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如于老师在导入新课后即板书课题,他是这样教学的,“请同学们一起看一下‘荷花’怎么写的”。随即在黑板上书写,“‘荷’字上面是草字头,下面是‘何’字”。“现在俺一起读题目。”这样的写字教学一点不刻板又起到了识字的效果,做到“润物细无声”。教学过程中的也是这样。于老师让同学把课文中自身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划下来,然后指名同学把自身划的词语写在黑板上。一个同学写了“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中的“冒”字。于老师相机进行写字指导。“这位同学‘冒’字写得很好,很正确。对同学的好的写字习惯给予褒扬,激励和引导同学注重写字“‘冒’字的上部的两横不封口的不要写成‘曰’字,随后又书写‘帽’字”,“这个字很形象,你看眼睛上(书写‘目’)戴着一顶帽子(画个半圆,再画两横作帽沿),帽口是不能封死的,又因为帽子是布做的要加个‘巾’字旁,这就成了一个‘帽’了”。形象的“字理教学法”即教会了同学识字,更教给了同学识字的方法,是真正的“为同学终身发展服务”。课程最后于老师和同学一起把文中的生字书写了一遍,提出了一些注意点,并让同学认真描红才结束此课。
二、读书要读出“味”来
以前的阅读教学往往以“讲解”为主,而剥夺了同学“品读”“体味”的权利,现在的一些阅读教学则因追求“创新”和“个性”而剥夺了同学“品读”“体味”的机会。《荷花》的教学为“呼唤回归阅读权”的阅读教学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教学中于老师介绍了叶圣陶是俺国著名的文学家,他的散文语言清淅流畅,平实淡雅,写景状物细致优美,耐人寻味。然后说:“《荷花》就是一篇描景的‘美文’,俺们要能读出他的‘美味’来”。这给阅读教学下了一个总的要求,然后又介绍方法说:“古人把读书叫估‘煮书’(板书),书越‘煮’才越有‘味’”。在“煮书”过程中,于老师分三步走进行教学。首先是熟读课文。“现在请大家认真读课文,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把课文读熟(板:熟读)。”在读书过程中于老师边巡视边指导让同学读进去,然后指名几位同学读文。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于老师要求同学再品读课文。“同学们,请你们细细品味文中的语句(板:“品读”),把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或语句划出来。”“同学们读得很仔细划得认真,再请你把自身体会的内容批注在旁边。”这里于老师提出更高要求,继续“煮书”,深入“体味”。在“品读“的过程中于老师让学把一些好的词语写在黑板上。当“品读”告一段落后,让同学一起交流从划出的词语中“体味”到了什么,并让同学练习如何把体会到的东西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品读”逐渐进入了高潮,“煮”出的味道越来越美了。如:一个同学在课文第一局部划出了“赶紧“这个词,并说到:“俺体会到了,‘俺’迫切的心情,恨不得一下子跑到,同时也好像‘闻’到了塘里的荷花的淡淡清香,荷花一定美极了。”(赢得了同学们一阵掌声)。于老师继续引导,“你能把迫切又美的感受读出来吗?”他试着读到:“赶—紧—”(“赶”字读得很急切,“紧”字则舒缓,赞美的读出)。于老师这时竖起了大姆指,然后又带领大家读了两遍。此外于老师还引导同学“品读”了“挨挨挤挤”、“冒”、“饱胀”、“翩翩起舞”等关键词语及第四自然段中的优美语句。在细细“品读”读出“味”之后,于老师再让同学美美地读课文读出“美味”来。(板“美读”)在同学朗读的过程于老师给予指导,并范读,如第四自然段要轻声读,用气读,带着想象读。通过于老师的引导同学不只自身陶醉在优美的文中,听者也被深深的吸引了。
三、适当的“创新”
适当的“创新”或说“创新”要适当。“创新”是好事,是课改倡议的核心,但在一些课堂上,经常一“创”不可收拾,沾边的不沾边,恰当不恰当的统统称之为“张扬的个性”,有“创新”。归究其原因,这是没有在扎实的基础上追求“创新”,没围绕文章或字、词句、段的中心意思去“创新”。前面叙述中俺们已经感觉到了在于老师教学中,同学通过“熟读”“品读”“美读”课文,与“文本”进行了扎实充沛的对话,创新思维非常活跃,发生的创新效果也与“文本”相贴切。
再如,在教学到“有的还是花骨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一句时,于老师播放课件让同学说说“花骨朵”是怎样的,有的同学说:“含苞未放”、“含苞欲放”,还有的同学道:“含苞羞放”,这时于老师又竖起了大拇指夸她想得好,既贴切,又运用了拟人的方法使“花骨朵”羞答答的形象栩栩如生。像这样“创新的火花”,在教学过程中还有多处,每一处都让俺感觉到“油然而生”,“水到渠成”。这才是课改体现的“创新教学”。
以上三点是笔者听课后油然而生的自俺反思,于老师的课展示了教学艺术的无穷的魅力,表达他对阅读教学的深邃的思想值得俺们在教学实践中去探究体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