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寓言两则》课后反思1
〖在亲历中感受“生成”〗
在执教《寓言二则》时,俺讲到《南辕北辙》的寓意,同学们读着揭示寓意的最后一段话,纷纷说:“他的马越好,车夫的身手越大,盘缠带得越多,他就越到达不了目的地。说明他的行动和目的相反,永远也达不到目的。”同学回答得头头是道,俺也正准备鸣金收兵。这时,一直都很调皮的小杰坐在自身的座位上手舞足蹈地说:“他肯定可以到的,因为地球是圆的。肯定可以到的!”同学们听了,先是一愣,接着,有的把目光转向了俺,有的已轻声议论开了:“对啊,地球是圆的啊!”“可是假如绕地球一周的话,那该多麻烦啊!”“俺觉得他到不了。”于是,俺便让同学们再度读课文,然后辩一辩:这个人到底能不能到达楚国;《南辕北辙》的寓意究竟是什么。在后来的课堂上出现了俺意想不到的精彩讨论:有的说:“他是不能到的,因为即使地球是圆的,光凭一辆马车,绕地球一周是很难想象的。”有的说:“可能他到楚国原本就是为了游历整个世界呢!他要的是过程。”还有的说:“古代寓言告诉古代人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对于俺们现代人来说,它的寓意发生了变化。《南辕北辙》在今天可以理解为舍近求远。”同学一个个变得能说会道,他们据理分析,句句都那么精彩。俺顺水推舟让同学以现代人的观念,改写《南辕北辙》,同学们兴致很高,当堂写出了极富创意的《南辕北辙当代篇》。
同学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带着自身的经验、知识、考虑、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教学,当发现与文本的对话中、与同学的交流中有自身不能理解或者无法接受的看法时,便表达了出来,与同学老师交流。从而,课堂教学便出现出丰富性、复杂性和多变性。对于《南辕北辙》这则寓言,在“地球是圆的”的理论得到充沛证实以后,它的寓意确实已经悄悄地发生了变化。当课堂充沛开放,充沛接纳同学对时代发展的不同认识时,课堂教学便具有了极大的生成空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