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55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七年级生物下册教学工作计划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3-7 01:41: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七年级生物下册教学工作计划

这学期本人担任七年级(6.13.14.15.16.17)班的生物课的教学,在这学期我将认真地做好教学工作。现作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在认真学习和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基础上,以《全日制义务教育中生物课程标准》为依据,在继承我国现行生物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力求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加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增加实践环节。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生物,能够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多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为学生们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适应社会和继续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讲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教学内容介绍人的生理活动和生长发育都依赖于生物圈的资源和环境;人类的活动更影响和改变着生物圈.这个单元的学习,既要了解人体的构造和生理,还要关注人和生物圈的关系.

三、教学目标

在教学中要注意继续落实《生物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努力提高学生们的生物科学素养,教学目标,内容和评价都应有利于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教学中要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有所发展,必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各种科学探究活动.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特别注意科学研究方法的培养.要注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力争创造条件尽可能多开教材中提出的调查技能训练、练习,探究和资料分析活动。

教学中要注意合理选择和组合好直观教具与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

按学校要求积极组织好生物课外兴趣小组活动,能够对有特殊兴趣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四、具体措施:
   (一)、备课
    备课是上好课的基础,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必要措施。备课应包括以下过程和内容:
    l、钻研课程标准,做好教学工作计划。
   (1)钻研课程标准,通读教材,了解教学任务、目标、重点和难点。
   (2)了解任教班级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态度,学习风气、知识状况等,做到“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3)制定改进和提高质量的措施,编制教学计划及教学进度表。
    2、写好教案。
   (1)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反复阅读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的、重点和难点,明确每一课时的讲述内容。
   (2)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搜集、整理、精选参考资料。
   (3)全面了解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学习规律和已有的基础知识,结合教材内容写出具体教案。
   (4)教案内容包括:课题、目的和要求,重点、难点,课型、课时、教学方法,教具、教学反思等。
   (二)、上课
    上好课是教学的中心环节,不仅要求具有渊博的知识,而且要掌握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传授知识和开发智力的教学艺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应做到:
    1、教学目标明确,每节课要紧紧围绕目标进行。
    2、教学内容必须正确。要把基本概念、基本观点,正确无误地传授给学生。
    3、做到分清主次,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抓住关键,详略得当,快慢适中。
    4、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突出生物圈中的稳定与协调及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
    5、结合教材内容有计划地进行青春期教育。
   6、教学方法得当,对不同的内容灵活选用恰当的教法,在教学中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
    (1)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2)重视对学生生物学基本技能和能力的培养。将实验、观察标本等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以提高学生的四个能力(观察、分析及解释一些生物现象和理论联系实际)。
    (3)教给学生学习生物特有的学习规律和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看图记忆等)。教给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
    (4)在学的过程中,可将讲授与实验、观察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幻灯、投影、录像等交叉进行,以提高教学效果。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0-25 08:2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