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401|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设计《亚洲的自然环境》教案共2课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2-22 11:06: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优秀教案 《亚洲的自然环境》教学设计
山东省肥城市边院镇初级中学 李 军
一、教学目标

1.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及相关资料,归纳亚洲的地形特征与河流特征,简要分析亚洲河流流向与地形的关系。

2.归纳认识大洲地形和水系特征的方法,分析北美洲的地形及其对河流的影响。

3.运用气候类型分布图和其他资料,归纳亚洲的气候特征,简要分析亚洲气候分布特点与位置、地形的关系。

4.归纳认识大洲气候特征的方法,认识北美洲的气候特征并简要分析影响因素。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归纳亚洲的地形与河流特征,简要分析地形对河流的影响。

(2)归纳亚洲的气候特征,简要分析影响亚洲气候的主要因素。

2.教学难点

(1)归纳认识大洲地形和水系特征的方法,分析北美洲的地形及其对河流的影响。

(2)归纳认识大洲气候特征的方法,认识北美洲的气候特征并简要分析影响因素。

三、教学策略

本节内容在初中地理知识结构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将上册所学的地形、河流、气候等知识运用于具体的区域。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查找资料、论证等方法来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教师只需适时引导,提供资料,答疑解惑。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框架。让学生知道分析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要从分析哪些要素入手,对自然要素的分析要注意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并能举一反三,学会描述大洲自然环境特征的方法。

教学方法上主要侧重于探究或互动学习,灵活应用课件、地图、文字资料、视频资料等教学资源,以生动、活泼的画面,使学生从视觉、听觉的感知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锻炼学生的识图用图能力、观察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形成和谐、气氛活跃的师生关系。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微视频《亚洲风光集锦》(背景音乐《亚洲雄风》)、微课《季风气候》(《原来你在这里》版)、微课《北美洲气候》(《大约在冬季》版)、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

地理教材、地图册、其他学习用具。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2-22 11:07:24 | 只看该作者
导入新课
教师:多媒体播放微视频──亚洲自然风光集锦,(亚洲之最: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死海、贝加尔湖、珠穆朗玛峰、里海等),并同时播放《亚洲雄风》背景音乐。
学生:观看微视频,感受亚洲雄伟的高原山地,源远流长的大河,广阔的草原……
教师:同学们,这首《亚洲雄风》歌曲,满怀豪情地唱出了亚洲山河的壮丽画卷。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亚洲的自然环境,自然环境主要包括哪些要素呢?
学生回答预设:自然环境包括地形、气候、水系等。
教师:下面我们将从地形、河流、气候三个方面逐一了解亚洲的自然环境。
设计意图:以视觉的享受激情导入,通过播放微视频及音乐背景,把学生带入到浓郁的亚洲风情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吸引学生走进本节课的探索之旅,提高学生学习亚洲自然环境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增强身在亚洲的自豪感。
讲授新课
板书:亚洲的自然环境
一、地势起伏大,长河众多
活动一:认识亚洲的地形特征(分两步)
步骤1──认识亚洲主要的地形区分布与海拔
教师布置任务:
阅读课本第7页图6.8亚洲的地形,完成下列要求。
(1)找出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和内蒙古高原,说出它们在亚洲的位置和大致的海拔。
(2)在亚洲地形图上找到主要地形区,并用彩色笔勾画出来。
(3)说出亚洲的地形特征。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
(1)按照老师的要求,找出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华北平原、东北平原、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德干高原、伊朗高原,分别指出它们在亚洲的位置和大致的海拔。
(2)根据颜色判断地势:颜色是分层设色地形图的重要特征,对照图例认识陆高与海深,其中褐色代表海拔较高的     ,绿色代表海拔较低的     
(3)总结亚洲的地形特征:地势起伏大,中部     ,四周    ,地形复杂多样,以
      为主。
设计意图:通过读图和勾画地形区,以及阅读教师提供的资料,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媒体展示亚洲地形图,总结亚洲地形特征:复杂多样,高原、山地为主。
步骤2──沿北纬30度从东向西做一次亚洲之旅,进一步印证亚洲地势特点
教师布置任务:
快乐之旅:结合“图6.8亚洲的地形”和“图6.9亚洲大陆沿北纬30°纬线的地形剖面示意图”,以小组为单位沿北纬30度,从东向西做一次亚洲之旅。说出你沿途经过哪些地形区?大致海拔高度是多少?有可能见到什么样的自然景观?或哪些世界之最或亚洲之最?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
(1)旅行路线:沿北纬30度,从东向西做旅行。沿途记录所经地形区,所见到的地貌环境和地形特征(地名、海拔、景观等)。
(要求:活动中各小组长总负责,并记录好所经地区的特征。)
(2)根据剖面图判断:亚洲海拔最高部分在亚洲的        部,平原主要分布在亚洲的     (部位),总结亚洲地势特点。
预设学生读图归纳:亚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表现出起伏大及中部高、两侧低的特点
教师总结:根据以上的读图分析,可以看出亚洲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地面起伏大,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设计意图:用“快乐旅行”设置情景,通过分组活动,使得全班每个学生都得到了充分参与,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获取知识,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新意与乐趣。
课件出示“亚洲大陆沿北纬30°纬线的地形剖面示意图”
过渡:河流是构成自然环境的另一重要因素。
活动二:认识亚洲的河流特征(分两步)
步骤1──认识亚洲主要的河流及其注入的海洋
教师布置任务:
(1)提供“知识拓展” ──水系
阅读:流域一般指河流的集水区域。流域内所有河流、湖泊等各种水体组成的水网系统,称作水系。其中,水流最终流入海洋的称作外流水系;水流最终流入内陆湖泊或消失于荒漠之中的,称作内流水系。
(2)阅读课本第7页图6.8亚洲的地形,完成下列要求。
①用笔圈出鄂毕河、叶尼塞河、黄河、长江、湄公河、恒河、印度河,并圈出它们流经的国家及流入的海洋。
②在亚洲地形图中找出亚洲主要大河,按注入的大洋把河流分类,看看亚洲河流是否都注入了海洋。(注意区分内外流河)
③读图说出亚洲河流在数量、长度方面有什么特征?为什么有这些特征?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
(1)流入太平洋的有:                             
流入印度洋的有:                           
流入北冰洋的有:                           
最终不流入海洋的有:                        
(2)亚洲河流数量多,并且源远流长,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知识拓展,让学生了解内流区、外流区,对水系特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通过读图了解亚洲河流的流向及注入的海洋,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步骤2──认识亚洲河流流向与地势地形的关系
教师布置任务:
(1)回想亚洲的地势有何特征。
(2)思考河流流向受什么因素影响。
(3)亚洲河流流向与地形分布之间的关系如何?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
亚洲地势特点是                  ,因此,受地形等因素的影响,亚洲的河流大都发源于中部的      ,呈        状流向四周的海洋。
预设学生交流探索成果:
教师总结:地形决定河流的流向和流速,反过来,根据河流的流向也可以判断地势情况。受地形、面积广大等因素影响,亚洲长河众多,多发源于中部高原、山地,呈放射状流向周边的海洋。
设计意图:让学生独立读图、分析、归纳、总结,认识地形对河流的影响。
承转:通过对亚洲地形和河流的学习,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认识一个大洲的地形、河流特征?地形地势对河流有何影响?以此方法完成第8页活动──分析北美洲的地形及其对河流的影响。
活动三:拓展演练:分析北美洲的地形及其对河流的影响
教师布置任务:
完成第8页活动──分析北美洲的地形及其对河流的影响。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
(1)归纳北美洲的地形特征。
①找出海岸山脉、内华达山脉、落基山脉、大平原、密西西比河平原、拉布拉多高原、阿巴拉契亚山脉,分别指出它们在北美洲的位置和大致的海拔。
②按照“相对一致、空间上连续”的原则,将北美洲按照地形划分西部、中部和东部三个区域,说出这三个区域主要的地形类型。
③读图,指出北美洲大陆沿北纬40°纬线自西向东地势的变化特点。
(2)以密西西比河为例,解释北美洲的地形对河流流向的影响。
①在图中找出密西西比河及其主要支流,并用箭头标出它们的流向。
②分析这些河流的流向与地形的关系。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突出学生对认识一个大洲地形和水系特征的方法的实际应用。通过分析北美洲的地形及其对河流的影响,训练学生独立读图、分析、归纳、总结的学习能力,来实现学习目标。
图片欣赏:亚洲自然风光。
抢答:抢摘胜利果实!
设计意图:图片欣赏,让学生放松一下,感受大自然之美,陶冶学生情操;抢答,落实基础知识,激发学生热情,快乐结束本节课。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亚洲自然环境的前两部分,大家还记得学了哪些内容吗?我们在上册学习了世界的气候类型,以及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那么大家还记得影响气候的因素有哪些吗?
学生回答预设: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
教师:我们这节课就按照这些因素来认识亚洲的气候特征。
设计意图:复习提问,既检查了知识,又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同景观图片展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板书:二、复杂的气候
活动一:认识亚洲气候复杂多样的特点
步骤1──认识亚洲气候复杂多样的原因
教师布置任务:
(1)读教材第10页图6.13,找出亚洲有哪几种气候类型。
(2)看看30°N附近地区的气候类型有哪些。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
(1)说出亚洲的纬度位置,看亚洲跨几个温度带。
(2)30°N附近的大陆东岸是什么气候类型,同纬度的大陆西岸呢?
(3)同纬度的青藏高原是什么气候。
学生回答预设:10°S~70°N。亚洲地跨热带、北温带、北寒带。
教师:可见热带的气候、温带的气候、寒带的气候在亚洲都可以找到。海陆位置不同,气候类型不同。同样,地形不同,也会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
设计意图:通过读图分析,得出亚洲气候复杂多样的原因。培养学生读图提取有用地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步骤2──认识亚洲气候复杂多样的表现
教师布置任务:
观察图6.14亚洲不同气候类型景观举例。
设计意图:让学生看图片,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从感性上认识亚洲气候的差异。
活动二:认识亚洲大陆性气候分布广的特点
教师布置任务
读教材第10页图6.13,找出亚洲面积最大的气候类型。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
亚洲分布面积最广的气候类型是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什么温带大陆性气候面积最广大?
教师小结:亚洲面积广大,内陆广大地区距海遥远,所以形成面积广大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设计意图:通过读图分析,认识亚洲大陆性气候分布广的特点。
活动三:认识亚洲季风气候显著的特点
步骤1──认识亚洲季风气候显著的表现与原因
教师布置任务:
(1)读教材第10页图6.13,找出亚洲有哪几种季风气候。
(2)分析亚洲的季风气候分布特点。
(3)提供“知识拓展”: 亚洲的季风气候显著的原因。
阅读:亚洲背靠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东面和南面临太平洋和印度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所以形成了世界上最显著的季风气候区。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是亚洲独有的气候类型。
(4)提供微课《季风气候》(《原来你在这里》版)。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
(1)在教材第10页图6.13上,找出亚洲的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的分布区。
(2)亚洲的季风气候显著的原因是什么?
(3)欣赏微课,加深对季风气候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读图,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季风气候形成原因的拓展分析,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通过微课《季风气候》(《原来你在这里》版),开阔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季风气候的认识,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步骤2──认识亚洲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师布置任务:
说出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的气候特征。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
(1)联系生活:我们家乡所在地属于哪种气候类型?结合自己生活中的经验思考一下,这种气候类型的特征是什么?
(2)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有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影响?
教师小结:季风气候雨热同期,能够满足农作物生长时对热量和水分的要求。但夏季风有的年份来得晚或退得早,或是风力太弱,雨水就不足,容易造成旱灾;有的年份来得早或退得晚,或是风力太强,雨水就过多,容易造成涝灾。
设计意图: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落实了新课标“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要求。通过分析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和不利影响,认识地理事物的两面性,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习惯。
活动三:拓展演练:认识北美洲气候的分布
教师布置任务:
读图6.15,认识北美洲气候的分布
(1)找出北美洲主要的气候类型;指出北美洲分布最广的气候类型,说出它的分布范围。
(2)了解北美洲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①找出北纬40°纬线,说出它自西向东依次穿过的气候类型。
②找出西经80°经线,说出它自南向北依次穿过的气候类型。
(3)提供微课《北美洲气候》(《大约在冬季》版)。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
(1)在课本第12页图6.15上,找出北美洲主要的气候类型。
(2)亚洲和北美洲的气候特征都有“大陆性气候显著”这一特点,造成的原因一样吗?
①亚洲地域辽阔,面积广大,中部距海遥远,大陆性特征显著的原因是什么?
②北美洲的地形可以划分为三大地形区:西部高大山系,中部广阔的平原,东部低缓的高地。造成其大陆性特征显著的原因又是什么?西部山脉、中部平原分别对来自于太平洋的水汽、北冰洋的冷空气有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分析,认识北美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通过微课《北美洲气候》(《大约在冬季》版),开阔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北美洲气候的认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课堂小结:从地势特征、地形特征、河流流向、河流分布特征、分布最广的气候类型、气候类型特征等六个方面对比亚洲与北美洲的自然环境特征。
预设学生回答展示:
拓展延伸:运用学到的方法,读图分析并归纳出欧洲的地形特征和非洲的气候类型分布特征。
预设学生回答展示:
设计意图:课堂小结,让学生梳理《亚洲的自然环境》知识,教师列表,学生自己回顾,这是对本节学习效果的反馈,也是对本节课学生学习技能的再拓展、再巩固。
六、教学反思
本节教材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区域地理自然环境特征的方法。从地形、气候及河流等方面入手,分析自然特征之间的联系。如引导学生从亚洲所处的纬度位置,得出亚洲地跨热带、北温带、北寒带的结论,以此证明亚洲气候复杂多样。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及河流几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体会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学完亚洲的这些自然特征之后,再去认识北美洲的自然环境特征,进行仿真演练。这样,学生在以后的地理学习中,能够独立分析地形、河流、气候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将不断提高。
地图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读图,进行归纳并得出结论,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取得了良好效果。在分析亚洲河流的流向时,首先让学生读图,从图中找出亚洲主要的河流,在图中描出,并说出河流注入的海洋,进行归类,从而归纳出亚洲河流的流向是从中部流向四周。学生自然就得出了“亚洲河流大多发源于中部,呈放射状流向四周的海洋”的结论。学生能够体验到地图分析对解决地理问题的重要性。
微课是一种较新的教学手段,在本节的教学中利用了三次,拉近了学生与所学内容的距离,增强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创设了浓厚的学习氛围,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5-2-22 11:07:57 | 只看该作者
《亚洲的自然环境》教学设计



江苏泰州姜堰区港口初级中学 李佳梅

课标要求
运用地图和有关资料归纳出某一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亚洲地形、河流以及气候的特点。
2.读图简要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地图及有关资料归纳一个大洲的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2.通过对亚洲自然环境的学习,掌握认识大洲自然环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亚洲自然环境特点的认识以及对亚洲地理集锦的了解,培养了学生热爱亚洲、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学会分析亚洲的地形、河流、气候之间的相互关系。
2.通过对亚洲自然环境的学习,掌握认识大洲自然环境的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地图及有关资料归纳亚洲的地形、河流、气候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教学策略
创设情境法、自主学习法、角色扮演法、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歌诀速记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亚洲主要地形区的名称卡片(平原、高原、山地分别采用不同的颜色,如绿色、红色、黄色)
【学生准备】亚洲地形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亚洲自然风光图片(亚洲之最: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死海、贝加尔湖、珠穆朗玛峰、里海等),并同时播放《亚洲雄风》背景音乐。
教师:同学们,伴着歌曲,紧跟图片让我们感受到了亚洲山河的壮丽画卷,自然环境的独特韵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亚洲的自然环境。自然环境主要包括哪些要素呢?  
学生:自然环境包括地形、气候、水系等。
教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下面我们将从地形、河流、气候三个方面逐一了解亚洲的自然环境。
设计意图:把学生带入到浓郁的亚洲风情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通过展示亚洲之最的景观激发了学生的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亚洲、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讲授新课
一、地势起伏大,长河众多
活动一: 亚洲之旅
教师:结合图6.8和图6.9,全班分成两组做一次亚洲之旅:
沿途说出你将经过哪些国家?哪些地形区?大致海拔高度是多少?有可能见到什么样的自然景观?或哪些世界之最或亚洲之最的地形?
1.请一组同学沿东经80度,从北向南做旅行,另一组同学沿北纬30度,从东向西做旅行。(前后左右同学可“结伴而行”)请沿途记录所经国家、地形区,所见到的地貌环境和地形特征(地名、海拔、景观等)。
(组织:活动中各小组要选出书记员记录所经地区的特征。)
2.每组学生依次上前指图描述所经地区名称、景观及海拔。全班对描述最全面、语言最流畅的同学予以鼓掌激励。
3.“造型活动”
(教师课前准备好以上地区的名称卡片,平原、高原、山地分别采用不同的颜色,如绿色、红色、黄色)
以上同学手拿卡片依次站成南北向和东西向两排,交叉成十字。(视教室空间情况而定,也可分别在讲台前一字排开,但说明一组表示的是东西方向,另一组表示的是南北方向。)
教师提出“造型要求”:
各人以膝盖处为海平面,腰部为海拔2000米,头部为4000米,请以上同学将手中的地形卡片举放在最合适的位置。
教师:从同学们的描述及演示,能否得出亚洲地形大概有什么特点?
学生:地形复杂多样,地势起伏大,中间高,四周低
引导学生阅读地形剖面图:同学们演示的地形高低起伏,即地势状况,大家一目了然。如科学的按垂直坐标和水平坐标标注在图上,就成为沿北纬30度和沿东经80度的地形剖面图。
设计意图:通过分组活动,使得全班每个学生都得到了充分参与,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获取知识,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新奇、乐趣。
活动二: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第7页图6.8“亚洲的地形”,完成下列要求。
1.用笔圈出鄂毕河、叶尼塞河、黄河、长江、湄公河、恒河、印度河,并圈出它们流经的国家及流入的海洋。
2.看看他们注入的流向有什么不同?
3.亚洲河流分布有何特点?这种分布与地形分布之间的关系如何?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读图、分析、归纳、总结来实现最后的学习目标。
教师归纳小结:地势的高低影响了河流的流向,使得亚洲的河流分布特点是由中部向四周呈放射状分布。结合亚洲的地势和河流特点,我们可以用这样一个手势来形容:双手虚托向下图解:地势中部(手腕)高,四周(手指)低,河流(指缝)向四周呈放射状分布。
设计意图:通过自己的双手摆放记住亚洲地势、河流特点,形象生动,印象深刻,便于记忆。
活动三:技能拓展
教师:回顾刚才我们分析亚洲地形和河流特点的方法,分析北美洲的地形及其对河流的影响。
1.归纳北美洲的地形特征。
(1)找出海岸山脉、内华达山脉、落基山脉、大平原、密西西比河平原、拉布拉多高原、阿巴拉契亚山脉,分别指出它们在北美洲的位置和大致的海拔。
(2)按照“相对一致、空间上连续”的原则,将北美洲按照地形划分成西部、中部和东部三个区域,说出这三个区域主要的地形类型。
(3)读图,指出北美洲大陆沿北纬40°纬线自西向东地势的变化特点。
2.以密西西比河为例,解释北美洲的地形对河流流向的影响。
(1)在图中找出密西西比河及其主要支流,并用箭头标出它们的流向。
(2)分析这些河流的流向与地形的关系。
二、复杂的气候
教师:情境设计
家住广州的小明在暑假期间出国旅游,这次旅游给他带来了不同的生活体验。旅行路线是从东向西沿北回归线进行,他从广东省出发时盛行东南风,来到了南亚,风向发生了改变,变成西南风,而且遇上滂沱大雨,当来到世界上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上时,天气却异常炎热、干燥。这是什么原因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教师: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
1.我会读图
(1)仔细读图,亚洲有哪几种气候类型?
(2)不同类型的气候有何特点?
(3)分布最广的气候类型是什么?
(4)我们家乡所在地属于哪种气候类型?联系生活思考一下,该气候类型的特征是什么?
学生:带着问题读图,并从中归纳得出答案,教师行间点拨。
2.我会探究
探究方案一:结合“亚洲气候类型图”,探究亚洲的气候特点有哪些?为什么具有这些特点?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预习回答:亚洲气候具有复杂多样、大陆性气候分布广和季风气候显著的特点。
亚洲纬度广,地跨热带、温带和寒带,地域辽阔,东、北、南三面濒临大洋,中西部深居亚欧大陆腹地,海陆间热力差异明显,地形复杂多样。
气候主要受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因素的综合影响。
探究方案二:亚洲大陆东部从北向南依次是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说明季风气候显著,那么冬夏季风的性质是什么?季风气候对当地农业有什么影响?
学生预习回答:冬季风寒冷干燥,夏季风温暖湿润。有利于形成季风气候。由于季风强弱与进退时间每年不一,所以季风气候易于发生旱涝自然灾害
3.我会拓展
(1)读课本第12页图6.15“北美洲的气候类型”,找出北美洲主要的气候类型。
(2)亚洲和北美洲的气候特征都有大陆性气候显著这一特点,造成的原因一样吗?
①亚洲地域辽阔,面积广大,中部距海遥远,大陆性特征显著的原因是什么?
②北美洲的地形特点划分为三大地形区:西部高大山系,中部广阔的平原,东部低缓的高地,造成其大陆性特征显著的原因又是什么?西部山脉、中部平原分别对来自于太平洋的水汽、北冰洋的冷空气有什么作用?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由一人代表发言,不足处其他组员做补充。
教师小结: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教师:最后我用一句歌诀来形容亚洲的自然环境:
山地多、高原大,亚洲地形杂;
中间高、四周低,江河放射流;
大陆性、季风性,气候最复杂。
课后延伸:用分析亚洲自然环境的方法分析欧洲的自然环境
设计意图:教师小结交由学生自己回顾,是对本节课的课堂学习的一种很好的反馈。用歌诀记忆增强学生的兴趣,最后的课后延伸是对本节课学生学习技能的巩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26 18:3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