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板
楼主 |
发表于 2013-11-2 09:51:33
|
只看该作者
[第三次展示]
片断一:
师:请大家看这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1:这个三角形旋转了90度。
生2:我有补充,这个三角形顺时针旋转了90度。
师:你们觉得刚才两位同学说清楚了吗?那么怎么才能说清整个旋转过程呢?该从哪些方面来说呢?为什么?
请同桌或前后四人先轻轻地说说自己的意见,再一起讨论这几个问题好吗?
(学生讨论)
生1:这个三角形绕点O顺时针旋转了90度。
生2:我们觉得要说清楚旋转的过程,得从中心、方向和角度三方面来说。
生3:比如说中心不一样,旋转出来的结果就不一样了,……
(课件演示中心、方向、角度不同的旋转情况)
师:从刚才的三个例子中进一步说明了,要说清楚一个图形的旋转过程,应从方向中、角度、中心三个方面来说,三者缺一不可。那说让我们一起来完整地说说这个三角形的旋转过程吧!
齐:三角形AOB绕点O顺时针旋转了90度。
……
片断二:
(一组图形旋转的判断练习后)
师:我们再来看看这个三角形的旋转,旋转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生:位置变了,形状和大小没变。(板书)
师:是的,图形旋转后它的形关和大小是不变的,只是位置发生了变化而已。而位置的变化又是通过什么的变化来体会到的呢?
生:角度。
师:那一个图形究竟旋转了多少度我们又该怎么来观察呢?
生:只要看其中一条边的旋转角度就行了,这条边旋转了几度,图形就旋转了几度。
师:说得真好,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个三角形旋转的过程。(课件演示)
师:旋转前与后,这两条边的夹角是90度,所以这个图形就旋转了90度。
为什么只看其中的一条边就行了!你们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生:因为这条边是三角形的一部分,整个三角形旋转了,所有的边也就旋转了。
师:你学得真好!那如果这个三角形内有一点,通过刚才的旋转后,这一点会在哪儿呢?你能找出大概的位置吗?请在练习纸上画一画吧。
(学生试画,并与同桌讨论)
生1:可以通过数格子的方法来找。
师:虽然格子被盖住了,你还能找出来是吗?跟她一样通过数格子的办法来找的请举手。
生2:与O连起来,因为这个图形旋转了,点也会跟着旋转,所以只要把这条线也绕点O顺时针旋转90度后,再量出一样长,就可以找到这个点了。
师:说得真好!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演示)。
师:图形上的任意一部分,都会随着图形的旋转而旋转的,而且旋转的中心、方向和角度都一样。
……
课虽已上完,但回想整个过程我处处记忆犹新,每经历一次课的试教,每聆听一个人的观点和想法,都给我以点拔、启发和成功的收获,也给我带来更多、更深的思考:
一、如何更好地帮助学生建构数学知识?
建构数学模型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与数学思想方法并不矛盾,其实数学模型的建构本身就是一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本课利用由“面”到“线”再到“点”的策略,先整体感知图形的旋转,从而逐步抽象到线段的旋转,最后抽象到点的旋转,从而提炼出观察图形旋转的基本方法,构成简单的数学模型。再通过应用于观察风车的旋转这一生活情境中,促进模型在学生思维层次上的进一步内化与升华,完成了模型的建构与应用,这种策略的运用是非常有用和必要的。
二、如何以学生学习起点进行深度解度并创新使用教材?
作为新课程改革中的一名小学数学教师,他不仅是课程的执行者,更是课程的开发者和使用者。在创新使用教材时,教师一定要以学生现有认知起点为依据,深入挖掘教材的内涵与实质进行深度解读,然后结合教学的需要,适当、合理地对教材进行改编、重组、加工。
本节课的教材内容是通过钟面指针的旋转来理解旋转的意义,即旋转的三要素,然后通过风车的旋转来理解旋转的性质,图形旋转后位置变了,形状和大小不变,再通过画三角形的旋转来巩固应用。但为了在教学中取得更好地教学效果,我们对教材进行了改编和重组,在钟面指针和风车两个学习材料之间增加了一个三角形的旋转,目的只在降低学生的思维难度,从而更好地为完成“风车旋转”教学而服务,然而试教的经历告诉我们,这种简单的处理教材不可取。再次解读教材后发现,钟面的指针旋转其本身也有缺憾,因为指针自身旋转时中心与方向都是固定的,只有角度是可变化的,而且学生对于这种情况相当熟悉。结合对学生起点的认识,再次处理教材时大胆地从图形开始教学旋转,由图形旋转抽象到线段旋转,再到点的旋转,一气呵成!
磨课的过程是一个成长的过程,在磨课的过程中一次次地思考与实践,提高了对教材的认识与把握,提高了对课堂的驾驭能力,让我得到了成长和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