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9665|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人教版一年级美术下册教学设计第1课:《影子的游戏》教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2-17 16:48: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影子的游戏》教案
课程简析:
本节课通过做手影游戏,让每个同学展现自己的“艺术之手”、“灵巧之手”、“勤奋之手”等,从中了解了人类的双手不但能劳动,从事艺术活动,帮助其他小朋友,还能传达情感。使学生有把自己的手变成一双勤劳、能干的双手的意识与愿望。        
教学目标:
通过描画自己的影子,感受图形的外形美。  通过描画和添加的表现手法,对简洁图形的艺术美有初步的了解。 在描画中,能运用合理的构图、丰富的想象进行添加和组合。   
教学重难点:
通过合理的构图使影子图形作为主体鲜明、饱满的反映在画纸上。产生对事物外形变化的观察兴趣,提高学生的艺术感受力和理解力。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皮影、剪影作品、录像,准备投影仪。  
学生:收集剪影作品,在大自然中寻找影子。准备手电筒、彩色纸、画板、作业纸、铅笔。   
教学活动过程:
一、看影子      
放有关皮影戏表演的录像,体会其中的乐趣。利用投影仪做类似的表演。带领学生来到校园里,在阳光下观察自己和大树及其它事物的影子,感受影子的奇特造型。试着在阳光下做手影游戏。   
二、再现影子  
以游戏的形式与学生一起通过阳光的照射画影子。学生们自由组合,一人在灯光下做手影游戏,另一人将投影在作业纸上的手影描画下来。   
三、再造影子  
通过对物体的旋转,观察由此而产生的不同的影子变化,了解物体外形结构与影子之间的关系。   
四、创作影子  
学生在阳光下做出各种形体姿态,互相描画。创作出美丽的影子。   
五、美化影子
在描画影子的画中进行联想与添加,使它成为一张完整的创作画。   
看剪影      
欣赏民间剪影作品,体会其简洁图形的艺术美。
把影子留住
师生一起以游戏的形式,在投影仪的帮助下将一位小朋友的影子轮廓画在一张彩色纸上,然后用撕或剪的方法做成剪影。     
六、教学评价与反思:  
1、合理的构图使的影子图形作为主体鲜明而饱满的反映在画纸上。
2、描画的影子清晰并准确的造型。  
3、是否有助于学生产生对事物外形变化的观察。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1 分享分享1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2-17 16:49:35 | 只看该作者
《让大家认识我》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描画自己的影子,感受图形的外形美,对简洁图形的艺术美有初步的了解。            在学习中让学生学会合理的构图、丰富的想象以及对图形添加和组合。  
教学重点: 1、了解光与影子的关系。 2、寻找影子在光的照射下产生变化无穷的造型。  
教学难点:描画的影子清晰并且造型基本准确。  
课前准备:  
1、收集剪影作品 。           
2、在大自然中寻找影子。(在投影仪的照射下,在太阳光的照射下产生变化无穷的影子。)            
3、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影子的兄弟是谁?
我们做完下面的小实验就可以很容易的找答案。  
实验:1、拿一块小橡皮放在手心里,然后把所有的光全部遮盖住,用眼睛看一看你会发现什么?(学生回答)      
2、把橡皮放在桌子上,你会发现桌子上除了小橡皮还多了什么?(学生回答)
提问:(1)为什么会出现影子(2)影子的兄弟是谁?  
老师归纳:影子的兄弟是自己
二、讲授新课
(一)学生活动  
1、小朋友也可以自己来试着做一做各种造型,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描画下来。并思考在不同光线下影子的不同变化。  
2、在平时我们的体育课中,出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独特效果,请同学们把你观察到的奇妙景象和其他小朋友交流一下,老师看看谁最勇敢?
(二)发展阶段  
1、 再现影子——可以通过投影仪描画影子,也可以通过太阳照射描画影子。
2、 再造影子——通过对物体的旋转、观察由此而产生不同的影子变化。了解物体外形结构与影子之间的关系。  
3、 创作影子——学生在太阳光下做出各种姿态互相描画。创作出美丽的影子。  
4、 美化影子——在描画影子的画中进行联想和添加,使它成为一张完整的创作画。
(三)欣赏课件中图例,并谈谈感受。      
出示课件学生欣赏图片。
三、布置作业
画有趣的影子  
作业要求:
1、合理的构图,使影子作为主体鲜明而饱满的画出来。           
2、描画的影子清晰,造型基本准确。            
3、在影子造型的基础上,可以进行大胆添加和美化。
四、学生作画,教师巡回辅导
五、讲评      
对于好的作品进行鼓励,较差的进行鼓励使他们找到自信。
六、小结      
每个小朋友画的都非常有自己想法,老师很高兴。希望你们继续做一个有自己思想,爱动脑筋的好孩子。
七、课后拓展  
1、向大师学画,运用色彩组合和变化。完成具有装饰意味的影子画。
2、试着做做你熟悉的故事中的形象把它做成皮影戏。  
3、寻找生活中更多的影子造型,了解皮影的相关资料及制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5-2-17 16:50:08 | 只看该作者
《让大家认识我》教案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并运用综合性知识技能去造型表现和展示,体验愉悦和成就感。通过学生亲身体验影子,感受影子,并通过各种游戏活动,认识影子并用一至两种方法表现影子。
教学重点:
了解光与影子的关系,寻找影子在光的照射下产生变化无穷的造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学生在投影仪下任意摆弄小手,让他们无意识地发现屏幕上有影子。
2.教师在投影仪下摆弄手势,吸引学生兴趣。
提问:(1)小朋友们看到屏幕上有什么?谁能告诉老师它叫什么名字?(屏幕上有各种动物的图案,它们叫影子。)(2)影子是什么颜色的?——黑色  (3)让学生在灯光下摆弄小手。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
二、讲授新课
1.游戏:
(1)让学生到操场上找影子。
讨论并交流自己找到了哪些影子。(有树的影子、花的影子、教学楼的影子、人的影子等等)   
思考:为什么会有影子?影子是如何产生的?它有什么特点?  
(2)让学生带着问题到阳光下做各种各样的动作,或利用形体组合成各种造型。
2.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小结。小朋友们发现了影子,它是光照在物体上,在物体的背面就产生了影子。 它的特点是有光有物就有影子,影子永远在被照物体的背后。  
3.请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如何才能把影子留下来?师:我们发现的影子千姿百态,
请小朋友们开动脑筋,充分利用材料以小组的形式用绘画或手工制作等形式表现影子。比一比哪一个小组的小朋友想的办法最多,最好。  
4.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比赛
5.小组代表发言并展示作业。   
6.教师示范如何画影。
7.欣赏课本范图,介绍不同形式的表现方法,教师讲解并示范如何用黑色腊光纸剪影。  三、学生作画或制作
教师巡回辅导 布置作业:用自己喜欢的表现形式表现影子。
四、讲评,欣赏学生作业  
1.欣赏学生作业。(在黑板上展示学生作业)
2.学生自评、教师讲评。  
3.简单讲解画面的安排及添画创作,使之变成主题画创作画。  
(1)教师出示范画,进行添画示范并讲解。小明在一片绿色的草地上做操,天上飞来了小鸟与他做伴。   
(2)学生在自己的作业上进行添画使之成为主题画。
五、拓展延伸  
1.介绍一天中人的影子的变化。让学生观看自然动画片,画面上可爱的小叮当在不同时间段,在阳光下产生不同的影子变化。使学生们了解一天中人的影子的变化。  
2.介绍皮影戏。学生观看皮影戏片断,了解何为皮影戏,皮影戏也是利用光和影的原理来制作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5-2-17 16:50:26 | 只看该作者
《影子的游戏》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描画自己的影子,感受图形的外形美。
(2)技能目标:通过描画和添加的表现手法,简洁图形的艺术美有初步的了解,并进行创作。
(3)德育目标:教育学生热爱并保护五彩斑斓的世界。
教学重点:
通过描画自己的影子,感受图形的外形美。
教学难点:
通过描画和添加的表现手法,简洁图形的艺术美有初步的了解,并进行创作。
教学准备:
教具:剪影作品 课本 画笔 作业纸
学具:课本 寻找影子的造型 画笔 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让学生到大自然中找影子,譬如:在太阳光下,观察自己的影子以及大树和其他事物的影子。感受影子的奇特造型
二、发展阶段
用纸片拼贴在平坦的盖子上,制作出一个个可爱的图章,或选用自然界中拥有神奇纹理的物件,通过组织形成一副奇妙的画。
1再现影子——可以通过投影仪描画影子,可以通过太阳照射描画影子。
2再造影子——通过对物体的旋转,观察由此而产生不同的影子变化。了解物体外形结构与影子之间的关系。
3创造影子——学生在太阳光下做出各种形体姿态,互相描画。创作出美丽的影子。
4美化影子——在描下影子的画中进行联想添加,使它成为一张完整的创作画。
三、教学拓展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想大师学画(马蒂斯的作品分析),运用色彩的组合和变化。完成具有装饰意味的影子画。
了解中国皮影戏,试着做做皮影的形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23 09:5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