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30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经验交流材料 我对生本课堂的认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27 10:44: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今春我参加了生本课堂的学习,并进行了初步的尝试,针对学习和尝试的结果谈一些看法
对于学到的情况不做具体汇报,一句话我所见生本课堂的模式不是一个课堂模式,而是一个学校的管理模式。
其次结合所见,所学,谈一谈生本课堂到班级的基本形式的构建。
1、是要组建有效的学习小组。
成员确定:通过这学期的摸索,我认为小组的成立以4人为最好,大班不超过5人,小组的成立要考虑到小组成员的性别,学习成绩(学习成绩一般是一个优等生,二个中等生,一个学困生。)学生的智力水平,学生的个性特征,学生的心理特征,学生的家庭背景要有合理的搭配,每个小组都是一个班级的缩影。
组长的选配:要具有提问能力,激励能力和综评能力,能负责全组的组织,分工,协调,合作等工作,小组长要在上课前收齐小组各成员的前置性作业,给出适当的评批,小组讨论时要迅速组织本组成员讨论并解决预习中的疑难问题,最终小组长汇总解决不了的向其他组或教师请教,并能安排组内展示。
2、是要制定有效的导学案。
导学案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方案,今年周主任给我制定了一份导学案模式,我认为切实可行,首先是课前预习,二是预习提纲,三是设疑导入,四是展示互动,五是教师点拨,六是归纳反思,七是达标测评。其中,课前预习与预习提纲是课前完成的。
这些过程的制定要基于学生的“学”,而非教师的“教”,所解决的重点问题是“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力求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上来,学案是师生共同参与,良好互动的载体,而传统的教案和讲学稿是从教师的教出发,重点是解决“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强调的是传授的结果而非学生“学”的过程。
3、是要完善小组的评价机制
我们班的评价也实行了奖惩制度,评价不只限于学习效果,我们设计了班级个人卫生,课堂表现能力,小组纪律,小组转差效果,小组单元考评后的综合指数等,做到一天一评,一周一总,一学期评价一至三个模范组并实行奖励。
4、是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
教师要引领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观察与讨论,引导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学习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受阻时,教师要适当引导,在对问题理解肤浅的时候进行引导,学生出现错误和失误时进行引导,学生南辕北辙时进行引导,在学生思维局限是给予引导,使其思维更加宽广,引导学生寻找收集利用学习资源等。
第三方面我想谈一下课堂环节和自己教学的一些肤浅尝试。
我想课本课堂虽然是以学生为本的课堂,但教师仍然是主导,是引路人,课堂是师生双边的活动。我认为课堂教学分为以下五步:
1、        教师课前好导学,学生课前小研究
教师导学是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他重在指导、引导学生去学习,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能够激发学习动力,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创造良好的学习情景,教师的导学要对课堂有预见性,教师能够初步预设课堂可能出现的多种思维,可能出现的错误等有大胆的预设。教师的导学要有启发性。要让学生在问题的情境中去研究、探索。教师的导学要有创造性,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大胆发问,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例如:教师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直接引申到四边形、五边形…….。教师的导学要有层次性 数学教学中练习作业也必须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练习和作业,让每个学生都能检验到自己所学的知识,掌握的程度,达到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共同发展,促进差生、提高优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重视学生的客观差异性,鼓励差生、中等生在完成自己的练习后,尝试高层次组的练习,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这样,各层次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做到浅者深之,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益。
学生的课前小研究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是贯彻“先学后教”的重要举措,学生的课前小研究是学生根据教师的导学目标、问题、方法尝试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利用学习资源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一般要做到,问题标注,让学生在课前将不懂的问题标注出来,在小组合作中探讨。其次是尝试练习,只有尝试练习中才能发现自己的问题。只有教师课前的好导学,学生课前的小研究的第一步双边活动,才能为有效的课堂做好铺垫。
2、教师的主动参与,学生的大胆合作
教师的课堂主动参与实施生本课堂 ,课堂教学的质量高低、效果优劣有着直接、密切的关系。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小组合作的发挥 ,影响着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和提高。教师只有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使其素质和能力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具体应体现在 :1、要具有能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能力的能力。对于一堂课好坏情况 ,不是看教师讲了多少内容 ,解了多少习题 ,做了几个实验 ,分析了几个实例等等 ,而是看通过一堂课的教学 ,学生在某一方面的能力提高了多少。2、要能够使多种学科的知识得到有机渗透。学生在课堂上所表现出的种种迟钝现象往往是出现在相关学科知识变迁的障碍性上。因此教师在参与的过程中要能够将多种学科的知识融为一体 ,相互渗透 ,要能够使学生学会站在前人肩上去分析、思考、判断问题的曲直、谬误及其中的内在联系。3、要在学生合作困难时适当提醒。
学生的大胆合作,是在小学数学小组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合作规则,学会倾听,学会讨论,学会表达与交流意见,学会组织和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技能与方法,要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并形成必要的合作学习技能。有效的合作学习,能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教师在新课程的环境下,必须重新审视合作学习的价值,扬长避短,积极营造民主、开放的小组合作学习气氛,使优等生的才能得到发挥,中等生得到锻炼,学困生得到帮助和提高。 
3、学生的充分展演,教师的恰当激励
学生展演是学生在“小组合作、教师参与”的过程中,通过自学、对学、集体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疑点和生成点的研讨结果。以小组和个人的形式用简单的生动方式展示出来。展演要突出“组内和全班带有共性和易错的问题”如教学质数时,除2以外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但不能说除2以外所有的奇数都是质数。展演要注意互动,要让学生对重点,难点、疑点问题进行争议,各抒己见。如教学互为倒数时,教师出示0.25×4=1,那么0.25和4是互为倒数吗?学生产生两派,一派认为不是分数,所以不是,一派认为,结果是1,所以是,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在关键时进行点拨,学生经历了过程,牢固掌握了知识。展演要注意学生独特见解。如教学质数合数时,一部分学生认为0除以任何数都为0,所以0 是合数,一部分认为0不能分解质因数,所以他不是,他们都对,只不过,质数合数不考虑0。
教师激励是学生展演过程中教师的唤醒,让学生在迷途中找到方向,在问题中找到对策,正如教学互为倒数时,当学生争论不休时,教师提醒学生,根据概念,乘积是1的两个数是互为倒数,关键是看乘积是1,而不是看什么样的两个数。学生就非常明了了。
4、学生的大胆探究,教师的必要点拨
探究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自足进行探索,并在探索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探究学习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首先形成问题情境,激发欲望,没有问题,让学生探究是一片空话,无从说起。在概念上,计算结果上有什么值得探究,所以问题情境很重要,比如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时,让学生自己摆,出现问题:哪几种摆不成,原因是什么,结论是什么,另外探究要重视独立探究,倡导合作交流,要大胆设想,提出问题,要多鼓励,要多交流。
探究过程中,教师引领也非常重要。当学生遇到障碍时,教师也给学生指出障碍的问题所在,在课堂秩序混乱时,要保障正常的课堂秩序。所以即使不能一言不发,游离于课堂之外。引领教师要做到一是提供线索、思路,二是循序渐进,三是鼓励独特见解,多种见解,四是要小结。
5、学生最终达标,教师最后测评
达标测评也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达标是学生的,测评时教师的,达标测评是对本节课学习效果的验收与评估。首先,教师要根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就重点问题设计达标测评题,要少而精。根据学情分层次,设计基础,拓展提高。其次,在测评过程中做到关注优生解决问题的创新点,关注中等生的解决问题的效率和准确率,关注潜能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第三,遵循教师鼓励和赞赏的原则,对学生进行恰当的评价,让潜能生能体验到学有所获。
第四方面,通过实践我对生本课堂的困惑
在3个月的实践中我也遇到很多困惑,让我无能为力。
1、生本课堂中大部分时间和空间都是优生的天堂,学困生出现了依赖的现象。小组讨论的结果大部分是优生的结果。从而使差生转化出现问题。
2、生本课堂的评价目前只兼顾了语数学科,其它学科是否也去评价,如果全员参加,那么评价到位,没有全员参加,所以评价的面还不广,还不全。
3、生本课堂对于低段学生,和部分学科是否有效,在这里我也很难说,比如英语。
4、生本课堂放手的程度到底有多大,教师敢不敢放,我想三个月的实验,学生的成绩有所下降,在全镇的名次上虽然有所下降,但整个综合指数仍上升了3个百分点。
总之,我认为我们教师是课堂学习的促进者,引路人,大胆的把时间的支配权还给学生,更多让学生感悟知识,感悟世界,自主的实现生命的提升,最终达到让学生学会学习,有效学习的境界。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9 14:5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