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乡下人家》备课的心路历程
[打印本页]
作者:
hao123
时间:
2010-3-22 07:28
标题:
《乡下人家》备课的心路历程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乡下人家》备课的心路历程
浙江遂昌县实验小学 鲍宗武
《乡下人家》清新幽静,文笔优美,犹如清澈的山泉缓缓而过,体验着风趣别致的瓜棚,欣赏着朴素无华的芬芳,品味着鸡鸭觅食的情趣,感怀着院落晚餐的诗意,沉醉着月夜睡梦的静谧……乡下人家,无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乡下人家是一首歌,一首质朴悠闲的歌;乡下人家是一幅画,一幅活泼清新的画;乡下人家更是一首诗,一首宁静幽远的诗。正是这自然和谐的景致、灵动舒怀的文字折射着生命的感动和情感的共鸣,于是,在一次次的师生对话及自我的审视与批判中经历了不凡的心路历程。
一、乱花渐欲迷人眼──文本切入的收与放
文本切入最重要的是教师要创设积极的学习氛围,从课堂伊始就能激发起学生的阅读期待,引发学习情感,这对文本的深入学习与体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一次上课时,应用了质疑的方法切入文本,以问题引发思考,从而带入文本的学习,但效果不尽人意。分析原因,一方面教法呆板生硬,另一方面显然忽略了文本的本身所具有的情境。
细读文本可以发现,作者以细腻的笔触,生动而形象的描写了乡下人家的风景与生活场景,表达出对乡下人家的挚爱之极,可说是一字一句都表达出对乡下人家的向往。文中运用了比较的方法,如文中写道: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这是与城市生活环境进行了比较。而纵观全文,作者一定久居城市,日日面对喧嚣嘈杂的环境,也正因为此中原因,让作者产生对宁静、悠闲的乡下人家的渴望与向往,不知不觉从字里行间渗出来。刘勰《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作者行文清新明快,以景抒其情,而作为教者,就应“披文以入情”,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激活学生原有的意象,引发共鸣,为理解课文做好铺垫。基于这种想法,于是产生了文本切入的第二种方案:
1.同学们,我们来看一下我们生活的家园。出示一组图片:广场人山人海、高楼大厦、公路车流……我们天天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你有什么样的生活感悟?
2.是的。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天天都是宽阔的广场、高楼大厦里、拥挤的公路……我们对这些失去兴趣,这就叫审美疲劳。要解决这个审美疲劳,今天就带大家去乡下人家走,领略一番乡下人家的诗情画意。出示题:乡下人家。
3.我们欣赏一下乡下人家吧。出示一组图片:乡村风景图。说说什么画面给你留下的深刻的印象?让我们拿起文本,从语言中去感受这优美宁静的乡村风景吧!
这种文本切入的方法,运用对比的方法,以城市生活为切入,唤醒生活经验,以审美疲劳引入乡下人家的生活场景,从而激活起学生的阅读期待,可谓水到渠成!
叶圣陶曾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因此,在切入文本时应把学生带入这种情境之中去。于是第三次反璞归真,改为直接揭题,让学生说说你看到的乡下人家有什么优秀的风景?一句就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话匣一下子就打开了,有的学生说:乡下人家不但风景优美、风光迷人,而且待人热情真挚;有的学生说:乡下人家鸡鸭成群,很热闹;有的学生说:乡下人家的菜特别的好吃;还有的说:我去过外婆家里,傍晚时分到处都是炊烟,风景优美……从中引发学生对乡下人家的向往之情,自然而然的引入文本的学习,效果显然比前两次自然风趣,于不知不觉中唤醒生活经验进入文本的学习。
乱花渐欲迷人眼。在文本切入时的三次放与收的挣扎与选择中,逐渐明晰了文本切入时,在于充分尊重文本本身,创设鲜活的情境,激活学生阅读期待,引发强烈的学习情趣,才是语文学习的真正开始。
二、天机云锦任剪裁──文本展开的推与敲
对文本教材的裁剪与选择是教师教学理念的体现,也是课堂教学智慧的展现。文本教材的裁剪与选择是一种艺术,往往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在《乡下人家》的文本展开过程中,伴着一次次的体验和思想的共鸣,也经历了这样的推敲的过程。针对文本的内容,在初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反馈乡下人家有哪些优美的风景?并将学生的反馈板书如下:
瓜藤满架 鸡群觅食
鲜花绽放 鸭子戏水
绿竹成阴 院落晚餐
雨后春笋 月夜睡梦
板书之后,由教师语言连接直接出示:乡下人家,无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指导学生读这句中心句,并理解独特和迷人。然后对上述的八个方面的内容按部就班的进行教学。教学后反思发现,展开文本教学时一方面耗费了大量的课堂学习时间,因为这八方面的内容要求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总结概括,有一定难度,因而总是难以概括全面;另一方面教学过程不能体现“以生为主,顺学而导”的基本理念,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怎样改变这个问题,怎样体现顺学而导的理念,成为困扰着的首要问题。
天机云锦用在手,剪裁妙处非刀尺。教学的方法能不能反过来思考:由老师概括出来,再让学生读书,让学生去找到文本的中心句呢?于是新的方法忽尔而生,可谓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新的教学过程如下:
1.(充分初读的基础上)教师引: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朱熹曾有这么一句名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确,《乡下人家》这篇文章,我读了很多遍了,读着读着,就变成了一幅幅优美的乡村风景画。你看,这是一幅瓜藤满屋图(出示图片画面),你能找到课文中相关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吗?生读正音。反馈评价:好一幅瓜藤满屋图啊!
2.依次出现:鲜花绽放图、雨后春笋图、鸡鸭觅食图、院落晚餐图、月明睡梦图,学生找到相关文本并朗读,正音。重点:装饰、屋檐、鸡冠花、捣衣。
3.读得多么投入啊!同学们,把书读薄是读书的高境界。乡村的美景(出示文本图片)真是说也说不完,读也读不够,千言万语可以汇成一句话:你怎么说?引导出示:乡下人家,无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理解:独特、迷人。指导读句。
在这个学习过程中,瓜藤满架、鸡群觅食、鲜花绽放、鸭子戏水、绿竹成阴、院落晚餐、雨后春笋、月夜睡梦八个画面概括成瓜藤满屋图、鲜花绽放图、雨后春笋图、鸡鸭觅食图、院落晚餐图、月明睡梦图,并配以风景画作品的形式展现出来,不仅情趣盎然,产生积极的审美体验,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图文结合中不知不觉深化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建构着文本的意义。
三、千淘万漉始到金──文本意蕴的雕与琢
曹明海在《语文阅读活动论》中指出:文本意蕴融注于文章躯体内的精神能源,在文章中虽然并不单独直露地显现在外,但在文章整体构筑的各个艺术部门都可以发现它存在的踪影──它渗透在形象、情节里,渗透在结构、语汇中,渗透在文章躯体构造的一切外部形式。因此,文本意蕴的雕琢是语文学习的关键。《乡下人家》里有写鲜花绽放的语句,也是重点理解和体会的句子: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理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第一次教学设计如下:
1.出示语句,指导朗读: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理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
2.质疑引导:什么叫依着时令,顺序开放?
3.请找出一对反义词?(朴素──华丽)为什么放在一起写这些花呢?
美学理论认为,文本应是一个多元开放的“召唤结构”,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多元的解读,而从教学环节中可以发现,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跟在后面亦步亦趋的进行学习,不能体现学习的主动性,更没有将文本解放出来,反而弱化了文本的潜在价值。于是就有了第二次教学设计:
1.出示文句,充分朗读,感受乡下人家独特迷人的地方。
2.说说看,这里的乡下人家里有什么独特的地方?(问题生发,以学为主)
3.学生发现一: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春天的芍药,夏天的凤仙,秋天鸡冠花,大理菊)充分理解依着时令,顺序开放:一年四季花不间断,并让学生想像鲜花绽放的情景。
4.学生发现二:(这些花)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理解朴素、华丽,感受独特。
5.指导学生朗读表达出独特的农家风光。
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学习精神和文本的价值功能,教师创设了一个相对开放的教学时空,通过学生自我的探索与发现,理解文字当中的意蕴。又如教学雨后春笋图时,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环节:
1.找到描写雨后春笋的句子,朗读。: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2.几场春雨过后,看到这么多鲜嫩的竹笋(出示图),告诉我,你是什么样的心情?指导学生读出兴奋、愉悦、欣喜的心情。
3.其实啊,不仅是看竹笋的人很兴奋,很愉悦,还有谁也很兴奋?(竹笋)哪里你能读出来了?品读体会“探”字。从“探”字你体会到竹笋是怎么的心情?朗读指导。
在文本中体现文本意蕴的核心要素就是语言,文是是通过语言来表达情感和意蕴的。教学中通过对看见笋的人和竹笋作生命化象征的启发与理解,此时,竹笋已不在是竹笋了,而是超越了竹笋的具有生命力量的一种情感,达到了“内形”与“外实”的合一,从中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和情感的共鸣。因此,一方面要以“外形”透视文本的“内实”,看看语言载体何以层层负荷着内容思想的传输,另一方面要以“内实”反观“外形”,看内容思想如何凭借语言体式得以表现。要深入理解文本的意蕴就要抓住文本的“外形”与“内实”,在融合中丰实,在平衡中浸润,达到水乳交融的教学境界。
在《乡下人家》的教学实践中,特别是文本意蕴品味的设计中体会到了千淘万漉始到金的感觉,一次次的改变,一次次的尝试,逐渐体会到与文本、作者及学生心灵相通、融合、共鸣时的那种高峰体验。
四、最是山花烂漫时──文本拓展的舍与得
接受美学认为,作为审美的文本具有不确定性和空白的潜在性,读者能对作品作出自己独特的理解和阐释,从而加以补充和丰富。从这个意义上说,文本的拓展就是对文本解读的一种超越、补充和丰富。《乡下人家》教学中文本的拓展经历了三次不同的教学设计,可谓在舍与得的比较中进行了多次的探索、比较与选择。第一次考虑到文本意境悠远、清新的语言,且风景书写文风自然朴实,教学设计为出示风景图:花坛鲜花绽放图、枫树落叶图、公园风景图……让学生按文本的方法进行描写。仔细分析,这种文本拓展显然与文本的整体情境──乡下人家显得格格不入,破坏了文本原有的文本内涵。因此,这种教学舍去。
教后反思,文本的拓展要注意结合文内涵的拓展,并非是假情假义,无病呻吟的表达,是一种在充分理解文本、感受文本、感悟文本深广的人文体验基础之上的,是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是对文本情感与人文内涵的再次升华,并要与文本的内容、情境和谐统一。第二次设计为书写乡下人家特别的风景:油菜花开图、蝴蝶和蜻蜓飞舞图、秋天田野图、杜鹃花开图……教学实践证明,郊果比第一次要好。教学实践无止境,俗话说舍得舍得,大舍大得,不舍不得。于是就有了第三次的教学设计:
1.乡下人家是一首歌,一首质朴悠闲的歌;乡下人家是一幅画,一幅活泼清新的画,乡下人家更是一首诗,一首宁静幽远的诗。老师根据课文的内容也写了一首诗:配乐读诗。
乡下人家
瓜藤满架风景异,鸡鸭觅食情趣多。
绿竹成阴映苍台,雨后春笋满山坡。
院落晚餐惬意浓,花香月夜入梦来。
最是诗情在乡间,切切不舍满别情。
2.出示:绿色梯田图、山色迷蒙图、梨花满山图、绿色茶园图、油菜花开图……仿写一句乡间风景诗。
3.朗读原创诗句。齐读《乡下人家》诗。
文本的拓展不是“对文章愿意的追索和还原,是对主体的理解、解释、建构和超越的过程,是阅读主体以自己的血肉之躯的种感官去触摸、去品味、去探究,是调动全部生命力和融合全部人格力量的‘整体震颤’”。正因为此,文本学习情感、学习体悟得到喷发,学生妙语如珠,以下是五位学生的的作品,现撷取如下:
桃李花开竞争艳,牧童嬉戏不知归。(林 郁)
梨花满山白似雪,油茶花开赛黄金。(周 乐)
乡间小河涓涓流,蝴蝶蜻蜓满山飞。(何 奕)
花儿含笑竞争妍,彩蝶双飞戏茶园。(陈可欣)
上有蝴蝶天上飞,下有杜鹃满山开。(徐清瑶)
在这里,真义已不在诗的成熟与否、对仗与否,而在于主体与客体、具体和抽象、内在和外在、形象和思想、有限和无限达到了“整合姿态”,达到了“同一境界”,就像曹明海先生说得那样:此时学生的状态“象征着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精神的投射、心灵的律动、感情的宣露,是一个生命的本相展现”。语文之所以成为语文,就在于那是情感碰触、心灵相融的抒发,那是一个个生命情致的展现,教学的真意就在于引导“那一颗颗跳动不安的心灵去激活那些文字,那些画面,那些音符,使它们成为主体情感、意志、生命和灵肉的载体”,而同时又超越和建构着情感、意志和生命,塑造着新的境界!
语文无止境,教学亦无限,探索更无穷。《学记》云: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我愿意融合在语文的世界里,在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中同时获得生命的丰盈和生命的成长!
路漫漫兮其修远,吾将且行且快乐之!
参考文献:
[1]蒋成瑀.语文课读解学[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第五次印刷。
[2]胡经之.文艺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
[3]曹明海.理解与建构──语文阅读活动论[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8。
[4]曹明海.语文教学解释学[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
[5]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第二版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