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0-3-19 08:49:00
|
只看该作者
溶洞的形成
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里不溶性的碳酸钙受水和二氧化碳的作用能转化为微溶性的碳酸氢钙。由于石灰岩层各部分含石灰质多少不同,被侵蚀的程度不同,就逐渐被溶解分割成互不相依、千姿百态、陡峭秀丽的山峰和奇异景观的溶洞。如闻名于世的桂林溶洞、北京石花洞,就是由于水和二氧化碳的缓慢侵蚀而创造出来的杰作。溶有碳酸氢钙的水,当从溶洞顶滴到洞底时,由于水分蒸发或压强减少,以及温度的变化都会使二氧化碳溶解度减小而析出碳酸钙的沉淀。这些沉淀经过千百万年的积聚,渐渐形成了钟乳石、石笋等。如果溶有碳酸氢钙的水从溶洞顶上滴落,随着水分和二氧化碳的挥发,则析出的碳酸钙就会积聚成钟乳石、石幔、石花。洞顶的钟乳石与地面的石笋连接起来了,就会形成奇特的石柱。
中国现知最长的溶洞是湖北利川县腾龙洞,长约40千米;最深的为贵州水城吴家大洞,深430米。
中国是个多溶洞的国家,尤以广西境内的溶洞著称,如桂林的七星岩、芦迪岩等。北京西南郊周口店附近的上方山云水洞,深612米,有七个“大厅”被一条窄长的“走廊”相连,洞的尽头是一个硕大的石笋,美名十八罗汉,石笋背后即是深不可及的落水洞,也有一定规模。周口店的龙骨洞,洞虽不大,却是我们老祖宗的栖身地。
溶洞分两大类型:水平型溶洞和垂直型溶洞。
杜鹃与映山红
映山红是半常绿或落叶灌木,生长在浅山丘陵中,花开时满山遍坡呈现玫瑰红色,故得名。又名“山石榴”、“杜鹃花”,属杜鹃花科。春季或夏季开花,花冠呈阔漏斗形,多朵簇生于顶端。除红、白、黄色外,还有砖红色、粉红色、紫色等多种颜色,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主要分布于亚、欧和北美洲。全世界杜鹃花有八百多种,我国是世界杜鹃花的分布中心,有六百多种,四川峨眉山和云南的玉龙山是我国杜鹃花的盛产地。杜鹃花与报春花、龙胆花是我国的“三大名花”。杜鹃花的根很奇特,形状多样,姿态各异,将其挖出后稍加雕琢,就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杜鹃花喜欢温暖而潮湿的地方,在酸性土壤中生长尤为茂盛。在园艺工作者的培育下,杜鹃花不仅能在春夏开花,在秋冬两季也能开花。
《辞源》中“杜鹃”的解释为:常绿灌木,高三四尺,叶椭圆深绿,茎叶都有毛。春日开红紫花,也有白色的,花冠像漏斗状。“映山红”的解释为:“山踯躅(zhízhú),一名映山红。就是指野生的杜鹃花。”也就是说,映山红并不等于杜鹃,杜鹃野生才能称为映山红。可见,杜鹃与映山红是有区别的。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浙江、油桐、拥挤、孔隙、仰卧、臀部、稍微、额角、擦伤、蜿蜒、依据、石钟乳、突兀森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3.领悟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积累语言。
重点难点
1.了解双龙洞的特点以及由外洞进入内洞的方法。
2.学习按游览顺序记叙的方式和运用恰当的语言描绘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
资料准备
收集有关溶洞、双龙洞的知识、图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今天,老师当导游,带你们到金华的双龙洞游玩好吗?汽车开动着,看看那里的景色怎么样。现在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同学们现在下车,我们一边登山一边欣赏这优美的景色吧!
二、整体感知,抓住游览路线。
1.学习字词,感知全文大意。
(1)自学字词,扫除拦路虎。
读准字音:一簇(cù)孔隙(xì)一转(zhuàn)即使(jí)
认清字形:重点记忆“簇、臀、擦、卧、蜿蜒”。
理解词义:石钟乳石笋
(2)让我们一起跟随着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去游览金华的双龙洞。轻声读课文,然后说说课文写了什么,双龙洞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再读文本,梳理游踪线索。
叶老游览了双龙洞的哪些景点呢?再读读课文,圈出景点的名称。根据汇报交流,教师完成板书──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3.浏览文本,把文字变成画。
快速地读一读课文,根据课文的介绍,勾画出金华双龙洞的示意图。另请一位同学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并说说画的理由。
三、游览景点,品味景点特色。
1.教学“路上”──领悟美,感受情。
(1)走在路上,你的心情怎样?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2)瞧,“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这么多颜色放在一起,你感觉怎么样?让学生感悟一片“明艳”。
(3)溪流为什么“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水声也时时变换调子?”谁能读出溪流的变化?学生朗读时,可以播放自然界中溪水流动的声音。
(4)闭上眼睛,听老师配乐朗读第二、三自然段,边听边想象路上的美景。
2.教学“洞口、外洞”──扣词句,明特点。
师过渡:路上景色如画,但我们目的地不在这里,我们目的地在双龙洞。
(1)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点击课件“洞口”)
(2)到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很有气势。谁能说说“突兀森郁”是什么样的景象?小组交流,也可查字词典。
(3)从洞口“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用一个字概括外洞的特征。(点击课件“外洞”)
3.教学“孔隙”──入情境,悟特点。
师过渡:参观完了外洞,顺着泉源,我们来到了洞的孔隙。
(1)请两名同学前去探路。
(2)小船怎样进出孔隙的呢?师生齐读“船两头系着绳子……船就出来”。请看录像,小船是怎样进出孔隙的。从录像中,可以看出孔隙又小又窄。
(3)请一学生上讲台,用黑板擦当小船,模拟作者的动作,想象作者是怎样进孔隙的,体验作者当时的心情。
(3)分组朗读,读出好奇、紧张的心情,看哪一组读得最好。
4.教学“内洞”──驰聘想象,分析特点。
过渡:仰卧小船进孔隙,行了两三丈水程,我们就到了内洞。
(1)学到这里,大家知道双龙洞里的“双龙”其实是什么吗?(学生踊跃发言)
(2)谁见过石钟乳、石笋,谁能讲解一年级下册石钟乳和石笋是怎样形成的?然后老师带着你们去观看石钟乳、石笋。放飞心灵,想象一年级下册这些石钟乳、石笋的形状,随心所欲地想,也可以给它们取个好听的名字?(点击课件“内洞”,呈现一些千奇百怪、颜色各异的石钟乳、石笋的图片,让学生畅所欲言。)
(3)默读,想想“内洞”有什么特点。
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师生概括内洞的特点──黑、奇、大。
四、着眼泉水,总结课文学习。
1.找“向导”,拟顺序。
(1)课文里有一个“向导”陪着我们一路游玩过,知道它是谁吗?(引导学生从泉水着眼,拟出游踪。)
(2)做个小练习,把溪流的走向填下来。
点击课件中“溪流走向”: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深黑的石洞)
(3)这个“向导”不仅陪着我们,一路上也陪着作者,想想作者的游览顺序是怎样的?
点击课件“游览线路”: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深黑的石洞)
作者进洞游览顺序与溪流走向相反,出洞游览顺序与溪流走向相同。
2.品语言,学写法。
(1)我们学习这篇游记,不仅是欣赏蕴涵在游记中的语言美、景观美,还要学会游记的写作方法,指导我们的习作。作者是怎样把一次游玩写得这样精练生动的呢?哪些写法值得我们借鉴?
小组合作学习、讨论。
(2)师生共同归纳,让学生领悟游记融情入景、巧抓特点、总分有序等写作方法。
五、充当导游,重组导游内容。
学完了课文,现在谁来做一回小导游?
1.提示说法论技,体验“导游”角色。
──开头需有开场白,让游客一听就喜欢你(如导游外洞开场白:游客们,大家带着向往,在欣赏了明艳的山林风光之后,现在进入了双龙洞的洞口。下面将由我为各位导游,我叫XX。愿我的导游将各位带进人间仙境,一睹双龙洞那神奇的容颜。);
──重点段落背上,不看书。
──增加传说,丰富感情色彩。
出示课件:孔隙说感进洞,须经蛤蟆嘴逆水而行,洞穴宽约3米,长约12米,水面离穴顶约一尺左右。游人入内,必须仰天平卧小舟中,徐徐送入洞内,脸面相距穴顶仅数寸。奇中有趣,趣中寓险。“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千尺横梁压水低,轻舟仰卧入回溪”,这正是双龙洞的独特诱人之处。
──把握语气、配上动作,使解说声情并茂。
──还需预测游客的心理愿望,或提问激趣。
2.提问发难导游,体验“游客”角色。
做一名游客,观赏着无限风光,你有没有什么问题想问导游吗?
──山上哪来的泉水呢?
──那石钟乳还有些什么形状,可以取什么名称?
──“双龙洞”的名称有什么来历?
3.补充课外资料,丰富“导游”内容。
为了使我们的“导游”和“游客”了解更多的知识,让我们把课前搜集的资料分享一年级下册。分小组交流,然后教师相机出示课件,让学生阅读文字,感受双龙洞的奇、妙、趣。
出示内洞奇观课件:舟至洞内豁然开朗,内洞面积约200多平方米,洞底崎岖不平,洞顶高低起伏,石壁上的钟乳石、地面上的石笋、纵横交错,奇形怪状,千姿百态,似人似物,各具风采,故取名有“黄龙吐水”、“青蛙盗仙草”、“单峰骆驼”、“龟蛇共生”、“寿星仙桃”、“彩云遮月”、“倒挂蝙蝠”、“天马行空”、“海龟探海”、“金鸡展翅”、“龙台龙帐”、“龙麟龙爪”等。妙趣横生的景观,使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在灯光映照下,宛似置身于水晶龙宫之中。明代大旅行家、探险家徐霞客游此洞时,在游记中写道:“中悬重幄,水陆兼奇,幽明凑异者矣”。
六、畅谈感想,练习游记习作。
1.“游客”抒怀。游览了双龙洞,你一定有许多的话要说。游览胜地总有凿得十分平整的“回音壁”,那是让文人墨客留下感言的。如果让你来写,你会写些什么呢?可以是一个词,可以是一句话,想写诗也行。
2.选定地方景观,组织学生郊游,让学生详细记录郊游的经过及所见所闻,尝试写一篇游记。事先可安排习作水平高的学生观察,写出导游词,在郊游时给同学们导游。
七、拓展阅读,开阔学生视野。
课后拓展阅读《黄果树瀑布》《石林颂(节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