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体积与容积”一课时,通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乌鸦喝水”的视频资料,引导孩子一边欣赏一边思考:为什么乌鸦把石子放入瓶里后水面就升高了呢?通过孩子耳熟能详的小故事引入,孩子比较感兴趣。而且通过视频的直观演示,孩子初步感受到石子在水中占有一定的空间,所以水面会上升。这时候老师再导入新课:其实在“乌鸦喝水”这个故事里还蕴含着许多有趣的数学知识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体积与容积”的知识。
2、运用多媒体动画效果,化静为动,加深孩子对知识的理解。
爱因斯坦曾说过:“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孩子直接轻松地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留下深刻印象,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负担。”运用多媒体的动态画面展示事物发展或推理的全过程,利用它的图画特性将抽象的、理论的东西形象化,具体化,这样孩子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就掌握了知识,而且印象深刻。
在几何知识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化静为动,更能够使孩子清楚的观察图形的变化过程,从直观中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从而迅速地推导出公式。如:在教学“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时:通过把一个圆分成16等份,拼成近似的长方形;再把一个圆分成32等份,拼成近似的长方形。引导孩子观察比较,分析得出:上下对边越来越“平直”,左右对边越来越“竖直”。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如果等分成64等份、128等份……又会怎样?引导孩子进一步明确: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孩子很容易想象出:如果等分成无限份,就一定能拼成近似的长方形。经过比较得出: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圆的半径,从而根据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得出圆的面积公式。利用计算机的演示,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在孩子的头脑中留下了“化圆为方”的深刻表象,帮助孩子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进一步加深对圆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的理解。
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教材的思路是把圆柱按底面平均分成八等份、十六等份、三十二等份,然后拼成类似长方体的形体。分的份数越多,越近似于长方体,这用传统的直观手段来演示则显得很复杂并且不容易做好,用多媒体课件事先编好程序,上课时演示则变得方便多了。通过动画的反复演示,越来越接近长方体,孩子就能得出底面积乘高就是圆柱的体积。
3、运用多媒体教学变抽象为直观,创建生动的表象,突破重难点教学。
小孩子主要是形象思维,是从感知上获取知识的,只有感知丰富,才能进一步形成概念,理解和掌握规律,而在概念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制成的形象直观的课件可以创设远比传统教学更赋启发性的教学情况,为孩子提供感性经验,更好地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例如:在“圆的认识”一课中有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车轮都要做成圆形的?如果车轮做成正方形或椭圆形的行不行?为什么?教师如果只进行讲解解决不了这些问题,因为现实生活中,孩子无法看到可以这么比较的物体,缺少感性认识,没有直接的生活经验。而我们用多媒体设计的课件却可以轻而易举地解决这个问题。课件演示:装着正方形车轮的汽车在跳跃着前进;装着椭圆形车轮的汽车忽高忽低的前进着;装着圆形车轮的汽车沿着直线前进……孩子在笑声中最直接的感受到了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