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109|回复: 2

浅谈信息技术环境下提高小学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6 20:53: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浅谈信息技术环境下提高小学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
摘要: 小学品德课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要完成这一基本功能,必须重视课堂,重视课堂教学过程。在教学实践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与本学科进行整合,引导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明确学生的道德行为。本文着重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优势,在思品课教学中用建构主义的理论做指导,加强对学生的体验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
关键词:信息技术环境下;  思品教学 ;   品德课
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要完成这一基本功能,必须重视课堂,重视课堂教学过程。但是,课本中的事例多是一事一理,只能让学生初步明白道理,却很难列举大量相关典型事例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也不能做到“两心相通”、“三情共鸣”。即教师、学生心相通,教材、教师、学生情共鸣。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少,课堂不能提供学生大量的正反事例来帮助学生明是非,提高分辨能力,明确行为要求。要想达到这样的目的。借助于信息技术课件辅助教学是一条有效的途径。经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引导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积极参与学习,能够有效提高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
一、信息技术环境下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引导学生自主体验
现实生活中,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以及知识结构的原因,对于事物的认识往往只是表面的、浅层次的、非常感知的。往往与课本所要明确的道德认识相差很远。与教学任务要求的道德认知是有一定的认知差的。我们品德课老师的教学任务就是如何对学生的道德认知进行补差,进而提高道德认识。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教师通过对所授知识课下进行大量的搜集、整理,进而对这些素材进行合理的整合,制作成内容丰富、画面动人、有趣,音、像、形文本充分结合的信息技术课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学习,在自学的过程中,即获得了大量相关信息,同时也提高了对事物的认识。
例如:我在教小学二年级品德与生活上册《秋天的节日》一课中的《神秘的月亮》时,本课学习目的是通过画面引导学生去了解大自然的知识,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求知欲。通过课下了解,学生对月亮只知道月亮有时圆有时不圆等。而课本中介绍的事例也都是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的。较远的不具体的东西,学生认识起来很困难。如果单单讲解品德课本上所提供的信息,很难让学生真正理解月亮上有那多奥秘。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道德认知,我在互联网上下载了大量的相关信息,并把这些信息进行整理、整合,制作成学生容易浏览和学生喜欢的画面,通过文本、录音、图形、录像来表现。这些材料融进了小学语文课中的内容。如:白居易的《暮江吟》、李白的《静夜思》等,借此来说明古人就对月亮有所了解。同时,还有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文本信息来引导学生浏览、了解、理解。
如:讲到“月亮上是什么样的呢”一问时,我给学生提供的信息是这样的。中国宇航员是怎么上月球的?此时我播放制作2013年王亚平太空行的课件,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爱国热情和求知欲望。
学生在大量信息中进行选择性自主浏览学习,开阔了眼界,得到了比仅靠听说或自己了解的支离破碎的信息要多得多的东西。这样,学生获得了大量相关信息。而且,在指导学生浏览后,引导学生对不明白的问题,进行自由讨论(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争辩,这样,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理解认识、再经过讨论,使学生的道德认识得以提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6 20:53:43 | 显示全部楼层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创设探究性学习情景   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力
品德课的教学内容,寓理于情,情理交融。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就会引起学生的兴奋,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其产生心理认同,激励学生的道德情感,能促进他们认识的深化过程。而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非常自由的小天地,使他们平时在课堂学习一问一答中,在实际生活中或和学生、老师交流中那种为了迎合同学、迎合老师的意图、想法而“逢迎”回答问题的“假”面具彻底摘掉了,在知识的海洋里,在交流的自由里,学生更能尽情发泄感情、享受感情、升华感情,使他们的感情更真实的流露出来。
小学生正处于从看外部结果转化为考虑行为动机的阶段,那么如何把相互对立的观念向学生展示出来,引导学生明是非、辩真伪、知善恶、识美丑,提高道德判断力呢?教师可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在课堂的“导入”、“提问”、“探究”过程创设情景,优化教学环境,让学生在生动的声、形、色中产生情感共鸣,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例如,在教学《谦让》一课时,我把课后的儿歌改编制作成“两只小山羊过独木桥”的动画,导入新课,同时提出问题“相对的两只小山羊怎样才能过独木桥?”,并让学生自己操纵电脑鼠标,看看小山羊怎样才能过独木桥。这样,通过形象展示,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如果两只小山羊互不谦让,那就只能都掉进河里造成两败俱伤,反之互相谦让才能顺利通过独木桥。学生受到启迪,从而明白了“谦让”的道理。又如,在教学《真正的友谊》一课时,我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创设了这样一个辨析情境:刘丽和王刚是同桌,而且是好朋友。一次单元测试,王刚被一道应用题难住了,想请刘丽帮忙,刘丽很大方地把考卷移过去给王刚看……让学生讨论:刘丽的做法是不是真正的友谊?为什么?像这样的辨析,既有针对性,又有一定的教育深度。这样借助信息技术技术,用具体、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来创设一种探究性学习情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力。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的自主学习,使学生道德行为更明确化。
在品德课教学中学生明确了的道德认识后,就要指导学生通过辨析事例来明确行为要求,指导学生确立正确的行为准则,分清行为实践的是非善恶,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训练时,教师要面对的是几十位认知水平不同的学生,即要避免好学生吃不饱;又要避免后进生吃不了。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通过大量阅读相关信息,感知、理解、认识事物,使认识和情感内化,经过交流,明确了行为要求。
如:在执教《秋天的节日》一课中的《团团圆圆过中秋》时,本课的行为目标是不做污染环境、破坏环境的事;积极参加保护环境的公益活动;劝阻别人不要污染环境。学生在经过道德认识提高、情感的袒露,行为要求很明显就知道该怎样做了。更何况我们学校的学生已经行动起来了。学生观看了我校环保小分队进行公益环保活动的录像,决心像他们学习,做自己利所能及的活动来保护我们的环境。这时,七个环保小组组长分别举起自己小组的环保主题牌子站到讲台前,号召自己的小分队队员宣誓,决心做环保小榜样,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保护好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 地球!
四、信息技术环境下发挥各种资源优势 实现教育目标的内化
思品教育重在感悟,重在对教育目标的内化。教育与生活又是紧密相连的,可以说,脱离生活的教育是形而上学的教育。所以我们要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来帮助学生寻找在生活中相关的教育主题和内容,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6 20:53: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挖掘校园资源。学校作为微观的社会环境,存在着丰富的育人资源,把这些资源挖掘出来,就可以成为鲜明的主题,使生活更贴近教育实际。例如,针对学校部分学生环境意识淡薄,不讲卫生,不爱惜花草树木的现象,我们学校思品教研组确立了以“环境环保”为主题的校本课题,并将其分为“净化校园”、“绿化校园”、“美化校园”三个主题,每个星期学校都安排了一节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课程。在进行《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教学时,我利用从网上收集的一些有关环保方面的资料,设计制作了一个“环境污染给人类带来重大灾害”的课件,以“情”导入,以此激发学生情感,引导学生认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且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实地考察,了解当前环境保护的现状,开展校内外环保宣传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要从自身做起,从爱护一草一木,保护身边的环境,减少污染做起,以真实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优化网络资源。在当今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教师掌握的信息是有限的,那么如何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呢?我们可以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来为学生选择所需要的信息,同时培养学生自主上网收集学习资料的能力。例如,在《节约每一滴水》一课教学时,我把从网上下载的一些关于人类、动物、植物生存、活动与水的密切关系的图片,进行组合、优化,在课堂上给学生进行展示,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水是生命之源”。然后让学生出示自己从网上下载的资料:土地干裂、禾苗蔫枯;干旱地区人们用牲口去远处驮水;缺水严重的城市,人们排着长队等水……这样把文字教材中的情景用生动、形象的画面进行展示,学生情感体验很深,在动感中体会到节约水的重要性,从而增强了节约用水的意识。
(三)活用电影资源。在思品课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根据学生思维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我利用活动课的时间,让学生观看学校资源库的许多电影录像片,来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当学生观看了《火烧圆明园》、《林则徐》和《开国大典》等电影后,发出了一致呼声“我们要牢记历史,不忘国耻”、“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树报国之心,立强国之志,将来把我们的中国建设得更强大”。在历史的记录面前,学生的一次次感受,就是他们的思想、灵魂在重锤敲击之下所发出的一声声共鸣,这共鸣便是学生纯洁的情感—爱祖国、爱人民的回声。而《白雪公主》则让学生看到了人性中最美的东西—善良。丰富的电影资源让学生形成直观的情感体验,产生情感共鸣,学生与之同悲同喜,同欢同乐,思想感情道德情操不断得到感染、启迪和升华,从而达到了实现教育目标内化的目的。
这样的一节信息技术品德课,真正让学生得到了课堂上得不到的东西。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提高了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6 17:0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