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信息技术优秀教学论文高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
摘 要: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兴课程,既是搞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又是要求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必须掌握的一门课程。在新课改的进行当中,顺应信息技术课自身的发展,兼顾教学资源的配置和学生的素质,应用分层教学,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引导、教会学生自学、注重学习评价与反馈等方面进行了摸索、探讨,及教学实践工作。而这一教学策略的调整和教学方法的改变体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当中。
关键字:教学策略;分层教学;自主学习方法;教学评价与反馈
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其实践性强,知识更新快。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策略不仅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更是能否顺利开展教学的关键。教学策略的制定和运用既要考虑到教学模式和已有的经验,又要根据实践中诸多动态因素而不断地调整、变化。作为教学策略的制定者只有掌握了教学的不同策略,才能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最佳的教学方案,并将其运用到变化的教学情境中,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分层教学,全面优化[1]
我校高一新生来自不同的初级中学,各个学校硬件教育资源配置有较大的差距,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状况和教学质量不同,使部分学生接受到较好的学习,部分学生甚至从未摸过计算机,造成了学生信息技术基础的差异;由于区域经济的差别,计算机的普及情况也不均匀,使学生的信息技术技能也存在着差异。这样学生接受能力就有很大不同,而课时是一定的。 这就需要根据不同的层次的学生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不同的学法指导,让所有的学生根据其实际接收情况得到最好的发展。
(一)学生分层
首先教师根据学生的智力、基础知识、能力水平和情感态度等方面,将学生分为若干层次或小组。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前提下,将学生可分为ABC三个层次:A类是少部分基础扎实、能力较强的学生;B类是大部分基础和学习能力一般,但有一定的上进心的学生;C类是基础,接受能力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少数学生。再将班级划分为四个小组(根据微机室电脑布置及便于教师组织教学灵活选择),每小组二名组长,由A类学生担任,座位排在最前,便于与老师交互,组长的接受速度快,主要职责是辅导本组同学;C类学生每小组分配一、二名,座位排在每组的中间,可方便的得到同学的帮助。组员基于自愿组合,学生间的沟通效率会更高些,这种分层(分组)是动态的,要根据不同时期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进行调整。
分层(分组)教学强调学习互助,强调小组同学共同进步,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有利于优秀生的培养,分层(分组)教学还有待于进一步丰富与完善。
(二)教学目标分层
教学目标分层是在分析学生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教学内容以及课程标准来确定,针对ABC三个层次的学生制定ABC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C类学生重点是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B类学生要能在掌握“双基”的基础上,对软件的功能进一步的自学探究,并在作品中加以体现;A类学生不仅要达到B类的要求,而且要能综合地使用相关知识、技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即进行整合应用。目标分层就是让各类学生的学习始终与他们现有发展水平相适应,让不同起点学生都有力所能及的目标。比如:学习Word文档编辑中的图文混排,结合学生爱寄贺卡的特点进行教学。对C类学生提出“制作简单的贺卡”教学目标,学生能用各色艺术字把标题和问候语写上、插入点缀的图片、设置贺卡背景。对B类学生提出“制作美丽的贺卡”教学目标,学生不仅会插入艺术字、图片,而且会把美丽的图片用文字环绕或衬在文字下方作为文档背景,最后整个文档还利用页面边框功能套上了彩色的艺术小边框。而对A类学生则要求更高,提出“制作精美的贺卡”教学目标,对贺卡的颜色、布局、版式要求要有新意、艺术性,充分体现自己的个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