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教学论文数学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摘要:实践能力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并且是目前教学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因此,必须在数学教学中重视生活化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贴近现实,创设生活化情境。二、联系实际,创设应用化情境。三、强化能力,创设活动化情境。只有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参与实践过程,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理解、掌握知识,并让他们知道用这些知识可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长此以往,学生再也不会感到数学学习枯燥乏味,神秘难懂,进而逐步形成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和习惯。
关键词:实践能力;贴近现实;联系实际;强化能力;创设情境
数学教学要重视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解决数学问题,从而解决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能从生产 、生活的实际问题中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然后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加以解决,这是国际数学教育的改革大势所趋。我们的实际教学中,正如华罗庚先生所说,许多学生“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这也就造成了“我国中小学生在动手实践,应用意识,创造精神和自尊心、自信心的发展及数学态度养成上不近如人意。”这说明了实践能力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并且是目前教学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因此,必须在数学教学中重视生活化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一、贴近现实,创设生活化情境
学生的思维具有较强的形象性,学习抽象的数学知识必须有直观形象的支持,运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典型事例 ,创设生活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情景中启动多种感官参与构建数学知识,不仅可使数学问题生活化,而且还有助于充分发挥大脑两半球的整合功能,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目前的数学教材中很多应用题 ,不论是题型还是表达形式,都是呆板而生硬,枯燥而乏味,并且为了便于解答,将复杂的实际问题作了简化,缩减了情节的叙述,题中给出的也大多是一些充要条件,所求问题要求明确,答案唯一。但真正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情况就不一样了,它需要排除真实情节的干扰,从中抽象成数学问题,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合理的选择答案。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除了基础知识教学外,还应由浅入深地渗透丰富多彩的社会生产知识,包括生活、生产、旅游、人口、环保知识等。教师也可将富有时代气息的东西引进课堂,如:利润、保险、分期付款等社会经济方面的问题,贪污受贿、环境污染、节水意识、土地沙化等社会问题,利息税、西部开发等社会热点问题。
在习题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贴近实际,触及学生情感和意志领域,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活动达到最佳状态。如六年级学完统计图后,教师可紧扣社会实际设计出这样一个问题:1998年长江洪峰经过汉口时的水位情况如下:第一次28.17,第二次27.75,第三次29.2,第四次29.39 ,第五次29.06,第六次29.43 。课件出示:条形统计图,问:这个统计图能不能看出长江洪峰通过汉口站的水位情况?学生回答:“能。”师:“还有一个统计图也能看出长江洪峰通过汉口站的水位情况。”课件演示:通过“闪点、连线、平移,把折线统计图从条形统计图中剥离出来。问:你们见过这种统计图吗?会给这个统计图起个名吗?师打上这个统计图的名后追问:“这两个统计图你觉得哪个能更好地反映长江水位的变化情况?”这样既学了折线统计图又找出了与条形统计图的不同,学生易于理解,又感兴趣,就会在学习中及时检验,校正知识,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