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学活动要抓住本课的重点内容来设计和开展,而不是在旁枝末节上活动,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活动的有效性。如《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一课,最重要的是探索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在教学中我们让学生通过具体操作的过程,去观察发现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那么,课前老师让学生都准备一根吸管。问:你们能将这根细吸管剪成三段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能!”学生豪气十足.于是,他们纷纷行动起来。过了一会儿,有的如愿以偿围成三角形,有的则抓耳挠腮,显得不知所措。
这时,教师笑着说:看来不是随随便便剪成三段就可以围成三角形的,这里面肯定隐藏着什么秘密!我们一起把它找出来。没有围成三角形的学生,教师先鼓励他们把没有围成的“作品”贡献出来供大家研究,(即使没有围成,也有可利用的价值,学生“虽败犹荣”,不再因为围不成而懊恼了。)
几位学生争着将自己的“作品”拿上讲台。教师选了其中的一份。教师问:这三根小棒肯定搭不成吗? 听了教师的语气,有的学生开始动摇了。这时,一位学生边用手指指着边说:“那两根小棒斜一点,或许可以搭在一起,三角形可能就围得成。”经他一说,有的学生也开始附和。于是,教师根据学生的“指示”,一一演示。刚演示结束,几位学生叫了起来:“我知道为什么围不成三角形了。因为两根小捧合起来都没有第三根长。”教师点着头说:“是啊,由此你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当两根小棒的长度和小于第三根小棒时,不能围成三角形。”“那两根小棒的长度和多长时.就能围成呢?”教师紧接着追问。
生l猜测:两根小棒的长度和与第三根小棒一样长.能围成三角形。
生2猜测:两根小棒的长度和比第三根小棒长,能围成三角形。
师:大家的猜测对不对呢?我们再来做一次实验。请同桌每人拿一根 细吸管,合作完成这两个实验。
不一会儿,学生纷纷表示,通过操作实验,他们知道了两根小棒的长度和与第三根小棒一样长也不能围成三角形。只有当两根小棒的长度和比第三根小棒长时,才能围成三角形。
俗话说“儿童的智慧集中在手指尖上”,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在量量比比的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规律,获得新的数学学认识。直到这节课下课,学生还意犹未尽。显然,他们对这个规律的得出体验非常深刻。林语堂先生是这么形容儿童的操作学习的:吃花生必吃带壳的。一切味道与风趣全在剥壳,剥壳愈有劲,花生愈有味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