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有效教育”新课堂与传统课堂的差异
桂林市琴潭实验学校 秦纪灵 唐玉英
“有效教育”新课堂追求的最终目标就是教育的有效, 这与新课程的新理念完全一致, 它是新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的产物。但在有效方式的研究、实践过程中, 曾有不少的教师发现,“有效教育”新课堂与传统的优质课有许多地方是一致的, 甚至认为有“效教育”新课堂就等同于过去的优质课,为此, 在操作实践中, 有人仍凭着以往的教学经验来设计教学, 然后再用“有效教育”的某种课型方式生硬地往上套。其实, 这种认识是肤浅的, 做法是幼稚的, 这样的课,即使能套上一些“有效教育”的课型要素, 但它也仅仅是外在的形似, 并不能体现“有效教育”新课堂的神韵。仔细地揣摩, “有效教育” 新课堂在实质上与传统课堂包括传统的优质课,还是有许多不同之处。
一、备课的思路不同
在充分研究教材与学生的前提下, 传统的备课在很多情况下是跟着感觉走, 从部分的设计开始, 最后才形成整体; “有效教育”新课堂则不然, 它首先确定的是课型方式, 由课型方式决定自己的教学步骤与策略。
“有效教育” 课型方式不是僵硬的教学模式, 它体现的是一种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 如“ 要素组合方式”, 它呈现的基本理念就是“ 七个要素轮换着用”, 即根据人的生理特点, 适时组织学生的静态学习和动态学习, 避免疲劳, 这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基本保证。“ 平台互动方式” 所呈现的基本理念是: 抓住关键要素, 搭建多向度平台, 使学生资源得以充分的开发和利用, 让知识点得到有效的强化。又如“ 二元方式”, 它强调充分地“ 想”、科学地“ 做”, 让学生亲历一个科学的研究过程,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有了这样的指导思想,确定了这样的课型方式, 下面的教学步骤、教学策略的设计才能应运而生。所以, “有效教育” 的备课是一个从整体到部分的过程, 它是在新理念的支撑下进行的。
二、课堂上的教学文化不同
传统的课堂教学文化是一种“ 记忆型教学文化”、“ 传授型教学文化”。在很多的优质课中, 教师尽其所能,体现的不过是“ 展示型教学文化”, 展示的是教师本人的素质, 体现的是教师的水平, 学生仅仅是一种陪衬。“有效教育” 新课堂, 依托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操作技术, 它所呈现的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新文化。“有效教育” 新课堂的教学文化是建立在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改革的基础上的。小组合作、团队合作的训练,约定、规则的制定, 表达呈现方式的运用, 人力资源、
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 都是“有效教育”新课堂教学文化的基本要素。“有效教育”新课堂必须把“有效教育”新的理念与教学活动融合成一体, 将这些新文化的基本要素变成现实的、常规的、自觉的教学活动, 形成一种常态,这样, 一个新的教学文化才能得以真正的生成, 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有效教育”新课堂。
三、教师的关注点不同
有人曾说过, 一个成熟的教师, 在课堂上他的注意力的分配是: 80%在学生的身上, 20%在教材、教案上。正因为如此, 他才有可能随时地调控课堂教学情况、及时地捕捉教学契机、机智地面对课堂生成。然而, 在传统的教学中, 教师更多关注的是自己的教学任务, 是自己的教案以及教案流程, 是如何呈现自己的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