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差异性教学使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肇源县第一中学 邵振平
【内容摘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做为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新时期新形势下的理论延伸,以生为本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导向。学生是存在个性差异,不断发展变化的个体,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顾及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分层次教学和多种教学形式来实现因材施教,体现差异性教学,促进有差异的发展,最终达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差异性原则 施教策略
因为每个学生的先天遗传因子不同,所处的社会、家庭环境不同,再受到不同的学校教育,加之自身的努力程度不同,所以,同一年级的学生存在很多个性差异性。我们所要进行的差异性教学,就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学生个别学习需要,以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以充分发展。
古代教育家很早就意识到学生的这种差异,对学习差异与因材施教的问题进行过研究。《论语》中记载的关于孔子因材施教的例子,足见教育家对不同个性学生所进行的差异性教学。而到了现代的“应试教育”阶段,则出现了一个误区:要求整齐划一,强调学生的共性。素质教育要求教师面向全体的同时,尊重差异,关注学生在学知中的独特感受,满足他们不同的学习需求,《纲要》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整个教学工作应立足学生、满足学生、适合于学生的个体需要;全部教学活动应依托于全体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学实施中,我们就要正视这种个性差异性的存在,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宽松、有利于个性发展的学习环境,使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循序渐进,笔者在这方面作了一些探索:
1、分层要求,不整齐划一。
课前备课阶段:教师要心中装着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优、良、中、差的等级意识,设计时要保证面向中等,“喂饱”优生,给他们足够的超前空间,还要确保学困生能够消化,能达标。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操作占据了教学的大半时间,教学中,我通常将教学目标分割成若干小目标,执行某些具体操作任务时,经常会采取小组合作完成的形式或是任选多个任务之一的形式进行。小组合作的好处就在于小组划分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也就是由层次不同的学生构成实力相当的各个小组,竞争力相似,操作时,组内成员可以互助合作、取长补短。当要求独立完成某项任务时,则采取任选的方式来进行,这样,学生能够根据自身水平、能力给自己定位。师生互动交流时,考虑到:不同难度层次的问题,给认知水平不同的学生,就是说难题让优生来答,稍难的题交给中等生,简单的题留给程度稍差的学生。课后作业布置以及辅导都必须坚持差异性的原则,对发展水平不同的学生进行分层作业,辅导时也要注意给优生“加餐”,为学困生“吃小灶”,并注意帮扶诱导,让他们在老师的启发后,自己需求问题的答案,获得通过个人努力解决问题的成功喜悦。
2、多元评价,激励性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