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680|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运用信息技术激发诵读兴趣引发诵读情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1 12:39: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运用信息技术激发诵读兴趣引发诵读情感
摘要:
“诵读”在阅读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语文教师应重视教学中不同阅读层面的诵读指导,以帮助学生感知、感悟、积累语言。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地读,理解地读,有感情地读,在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通过信息技术把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等多种媒体综合起来,使之建立起逻辑连接。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媒体处理方式的多样化、集成性、交互性、实时性的特性,运用多媒体课件,刺激感官,激发兴趣;再现情境,引发情感;渲染气氛,体悟情理;把握作品“文气”,提高诵读感染力,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诵读效果。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诵读教学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由此可见,“读”在阅读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语文教师应重视教学中不同阅读层面的诵读指导,以帮助学生感知、感悟、积累语言。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地读,理解地读,有感情地读,在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方智范先生认为:“诵读比简单的朗读更有助于从作品的声律气韵入手,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又不像朗诵那样具有表演性。这一方法有助于积累素材、培养语感、体验品位,达到语文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目的。”吟咏诵读可以感悟文章真谛,在不经意之间对语言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与奇特严谨的结构拥有深切的体验,进入“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的美妙境界。
通过信息技术把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等多种媒体综合起来,使之建立起逻辑连接。教学中充分利用其信息媒体的多样化、集成性、交互性、实时性的特点辅助诵读指导,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诵读效果。
一、运用信息技术,刺激感官,激发诵读兴趣。
兴趣是火种,施教之功,先在激趣。小学生的学习一般都缺少主动性,如何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呢?我们可以采用生动直观的多媒体手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把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教学中,从而主动地接受学习,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
多媒体图文声像并茂,它能用形、声、色相结合的办法使事物化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从而在新知与求知心理之间创造一种不协调的矛盾冲突,激发学生对新知的强烈兴趣,多角度地调动学生的情绪、情感、注意力和兴趣。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草原》一文时,学生觉得这篇文章没有生动的故事情节,都是对景色的描写,无趣无味,所以朗读比较平淡。此时,如果老师能将课文配上优美抒情的音乐、诗意的画面,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仿佛自己来到了一片碧绿的辽阔的草原,在无垠的蓝天下,和风吹拂,绿波此起彼伏;羊群悠闲自得,奔驰的骏马时隐时现;小山镶嵌在广阔的天地之间……这样以画引人,先声夺人,把动人的画卷呈现在学生面前,使他们真正看到自然优美的草原风光,感受草原的悠闲恬静。那如梦一般的美景,似天边传来的声音,意犹未尽的境界,定会不断充实、丰富着学生的想象,调动学生内在的情感,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和欲望,再出现文字进行诵读训练定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1 12:39:59 | 只看该作者

二、运用信息技术,再现情境,引发诵读情感。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阅读教学以读为本,读以情感为本,情感又以体验为本。缺乏真实的体验,诵读效果就打了很大的折扣。尤其是小学语文课本所选取的文章,有很多是文质兼美的散文,语言优美,意蕴深远。这些文章既陶冶学生的情操,又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更能提高他们感悟朗诵的能力。但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缺乏或条件所限等因素,要引起他们的共鸣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通常是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还是无动于衷。而通过信息技术多媒体课件有声有色的画面,再现逼真的形象,很容易将学生引入文章所描绘的意境。如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大江保卫战》一文时,学生没有这样的生活体验,大多数学生未见过洪水恶浪,只凭借语言文字,很难激起他们诵读课文的情感。在课上教师即时利用多媒体播放洪水冲垮堤岸的实况录像,当学生看到汹涌的洪水如千军万马冲向大堤,淹没农田,冲垮房屋;听到江上闷雷滚动,洪水喧腾,如同山崩地裂,便会一下子融入到一个声、像、形、境相互烘托的立体教学空间,震撼于惊天动地的洪水之中。画面生动,图声配合,境伴文出,情从境生,学生的心弦被拨动了,油然而生的必然是与作者情感的共鸣,此时再引导学生诵读,学生定会读得真实、投入。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天鹅的故事》第5自然段,讲一只老天鹅为了觅食用胸脯和翅膀砸向冰面奋力破冰的情景,这是课文的高潮部分,文中这样写道:“突然,一只老天鹅腾空而起,不过它并没有飞走,而是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用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着冰面。经过这沉重的一击,镜子般的冰面被震得颤动起来。接着是第2次,第3次……”这段话的描写振人心魄,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来体会老天鹅精神,然后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老天鹅破冰的的Flash动画,引导学生观看、想象:在沉重的撞击中,老天鹅的眼睛直冒金星,可冰面丝毫没有破损,老天鹅此时会想什么?在沉重的撞击中,它的羽毛片片撒落,冰面有一丝颤动了,它又会想什么?在沉重的撞击中,它的鲜血染红了冰面,冰面颤动得更厉害了,此时此刻的老天鹅又怎么想?这样引导学生一步步走进老天鹅的心灵。形象的语言、生动的画面给了学生很大的想象空间,学生的情感完全被老天鹅惊心动魄的破冰举动深深地震撼住,不由地发出了一声声惊叹,当学生真正感觉到老天鹅在“破冰”中表现的勇敢和顽强,他们的情绪便被完全调动起来,朗读也一次比一次精彩,理解了课文,产生了情感的共鸣,这完全是动画带来的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1 12:40:05 | 只看该作者

三、运用信息技术,渲染气氛,在诵读中体悟情理。
语言符号是阅读的客体,作为阅读主体的读者,只有头脑中有丰富的意象,才能被作品的语词迅速唤起,在诵读中展示课文蕴含的深厚情感。情感的感染性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它的激发离不开对形象的感受。由于学生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的局限,单靠老师的一张嘴,很难渲染出令学生感动的形象或情境。而信息技术的实时性很好地弥补了这一不足,它可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根据语文学科特点,模拟或创设各类情境,化不可见为可见,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直观,化复杂多变为简洁明了。有良好的教学情境,就构建了一座情感的桥梁,能引导学生迅速而顺利地投入到语文诵读活动中。
如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在大海中永生》,学生对文中当时当地情景没有感性体验。这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直观信息,把学生带入意境。上课前,教师先向学生播放贝多芬的《葬礼进行曲》,伴随沉痛的哀乐,出示邓小平同志骨灰撒大海的录像,同时旁白:1997年2月19日,我们敬爱的老人邓小平爷爷在北京逝世。飞机在高空盘旋,鲜花伴着骨灰,撒向无垠的大海。大海呜咽,寒风卷着浪花,痛悼伟人的离去。长城内外,全国各族人民都沉浸在无比的悲痛之中……学生看到黑纱、白花,看到沉痛不已的人群,看到悲伤至极的场面,一定深受感染。老师再及时补充邓小平爷爷生前的丰功伟绩,了解他以巨大的政治胆略和无比的勇气,开辟的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光明大道,使中国由贫穷落后走向了繁荣富强。此时,那份对伟人的深切怀念、沉痛哀悼在学生心中便会自然流淌。多媒体以它特有的形式再现了情景,感染了学生,调动了情感,学生与邓爷爷的情感距离一下子拉近了,诵读的水平便也随着情感的深入而提高。
再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彭德怀与他的大黑骡子》一文,主要讲述了红三军团长征过草地时,因为断粮,彭德怀忍痛命令把自己最喜爱的大黑骡子和其他牲口全部枪杀的事,表现了彭德怀爱大黑骡子更爱战士们的感情。在学生学习第3-19自然段之后,老师在悲伤、凄凉的古筝音乐下,出示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摘下军帽的画面,并低沉、深情地叙述:铁骨铮铮的将军彭德怀此刻的内心是痛苦的,你能听到彭德怀将军此时此刻的心声吗?面对倒下去的大黑骡子,面对如同自己战友般的大黑骡子,面对立过大功的大黑骡子,彭德怀内心是多么难过,谁来读读这段文字?画面的立体生动、音乐的持久渲染、教师言语的深情召唤,催发了学生心中隐藏的情感,学生的诵读感人至极。像此类情感型的文章,如果仅靠老师的一张嘴、一支笔,往往是教师口干舌燥,学生还是懵懵懂懂,而如果利用信息技术的集成性,通过有色的画面,有声的语言渲染气氛,则很容易把学生引入文章所描绘的意境,体现文章的主旨,获得深刻的感受。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这样的文章,有的气势恢宏、跌宕起伏,有的委婉连绵、情真意切,有的感人肺腑,令人潸然泪下。在教学中教师如能恰当地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渲染气氛,让学生沉浸其中,学生定会受到强烈地感染和熏陶,诵读效果不言而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1 12:40:09 | 只看该作者

四、利用信息技术,把握作品“文气”,提高诵读感染力。
文气,指贯穿在文章里的气势。它是由文章的思想内容、文理脉络、语言表达等诸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它看不见摸不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它又是可以被感知的。不同的作家,不同的作品,不同的风格,其文气也各不相同。李白的作品有一种回旋激荡的强大气势,杜甫的作品以其博大深沉的感情为基础,通篇一气,流畅跌宕,沉着激壮。而对作品文气的感悟,必须通过诵读来进行,只有反复的诵读涵咏,含英咀华,读出语气来,读出感情来,才能领会到文章的种种精妙,才能感悟到作者酣畅淋漓的文笔和回肠荡气的风格。而利用信息技术加强诵读训练,能将文学作品中丰富的辞藻,华丽的文采表达出来。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安塞腰鼓》时,可让学生先欣赏一个“安塞腰鼓表演”的视频片段。学生欣赏着画面,聆听着咚咚的鼓声,感受到的是铿锵激越,气势磅礴,场景壮阔的“安塞腰鼓”以及黄土高原人的粗犷、豪放。再走进语言文字,学生一定会被刘成章张扬激荡的句式,瑰丽奇伟的想象,急促暴烈的节奏所折服。一个个宛如鼓槌的汉字为我们鼓荡起一场惊心动魄、惊天动地的安塞腰鼓。诵读这些铿锵的语句,感受的是勃发的生命激情,咏叹的是对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个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生特有的声响。”利用多媒体拨动学生的“心弦”,调准学生的“情弦”,才能提高学生“诵读”的感染力。只有读出“情”、悟出“理”,才能深刻的体会文章的文意、文思、文气,获得诵读的美感。
教学实践证明,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形象性、丰富性、集成性、交互性、实时性的特点,将文字所表达的形、声、色、情、意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有利于将学生带入到语言文字中去感受美,领悟美,表达美,很大程度上提高诵读教学的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1 03:3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