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尔加船夫曲 一、教学内容 湘艺版义务教育课程教科书《音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伏尔加船夫曲》。 二、教学目标 1.能够感受、体验《伏尔加船夫曲》的音乐情绪特点。 2.能够参与演唱活动中的即兴表演,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创造力和表现力。 三、教材简析 《伏尔加船夫曲》是一首流传很广的俄罗斯民歌。它的速度徐缓,旋律朴实,为b小调调性,适合男低音演唱。基本格调为忧郁、深沉。歌中一再重复的劳动号子动机:“53630|”在力度变化上很有层次,采用了(ppp<ff>ppp)“哎嗨哟嗬”的处理方法。全曲深刻揭示了在沙俄统治下劳动人民的痛苦呻吟和向往光明的理想。 四、教学思路 本课从学生创编、感知“劳动号子”的特点入手,继而欣赏与分析讨论具有“劳动号子”风格特点的两首民歌,通过学生的感受、体验、探索、想象和鉴别等多种方法,深刻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及主题思想,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力和表现能力。 五、教具准备 VCD、投影、磁带、黑板等。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体验两种不同的情绪 1.欣赏伏尔加流域的风光图片,感受人们的美好生活。 ⑴提问:被俄罗斯人民称为“母亲河”的是哪一条河流; ⑵播放VCD。 设计意图:通过视觉语言,感受、体验两种不同的情绪,为新课教学作好情感铺垫。 2.出示列宾的油画《伏尔加纤夫》,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并且大胆表现作品。 ⑴视觉启示:看图讨论画面所描绘的内容、色彩、人物的面部表情及劳动状态,以及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 ⑵有声音表现画面情景: a.让学生创编劳动号子,表现船工们的劳动; b.老师创编,引出这一动机。 ⑶引出“劳动号子”概念。 设计意图:让学生创编“劳动号子”,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通过感知劳动号子的特点,总结归纳出号子概念,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新课教学 1.导入:俄国有一首世界著名的表现纤夫劳动的歌曲《伏尔加船夫曲》。 2.初次欣赏,感受歌曲风格情绪。 3.再次欣赏,分析音乐作品,挖掘歌曲内涵: ⑴从音乐要素上讨论: ⑵从主题思想上作进一步理解: a.力度这样处理,表现了什么? b.旋律起伏变化很大,象征着什么? c.为何用男低音表现? 通过聆听、设问、讨论等活动形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引导学生深刻理解音乐作品的特点与思想内涵。 4.创作表现,深化主题。 ⑴请几位学生表演拉纤动作。 ⑵学生讨论拉纤动作、状态等。 ⑶听音乐,老师与学生共作拉纤表演,其余学生始终用“53630|”伴唱,但要求有强弱变化。 引导学生用“肢体语言”来感受和体验音乐的情绪与风格特点,通过师生互动,激发兴趣,激活思维。 (三)教材延伸:补充欣赏《黄河船夫曲》 1.《伏尔加船夫曲》深刻揭示了这样一个主题:在沙皇统治下的俄国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忍辱负重,却饥寒交迫。他们以坚韧不拔的精神,担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踏开世界的不平路,对着太阳唱起歌。正因这种精神,才创造了今天的俄罗斯人民的美好生活。我们中华民族也是一个优秀的民族,我们也以顽强的毅力,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今天的财富,在长期的劳动过程中,也产生了许多优秀的民歌。(中国的“母亲河”——黄河) 2.欣赏《黄河船夫曲》,老师作简短介绍。 3.请学生谈谈两个作品的异同点。 4.教师小结。 | | | | | | | | | | | 反映了在沙俄统治下的劳动人民的痛苦呻吟和向往光明的理想 | | | | | | |
(四)小结 世界各国的音乐是相通的,我们在了解外国音乐的同时,也应该更加热爱我们本民族的音乐。 通过对比欣赏,进一步加深理解音乐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深化审美理解,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七、教学反思 1、本课以地理知识导入,并从赏析列宾的油画进行了情感铺垫,较好地体现了学科综合这一理念。 2、从学生的创编号子,到以小组形式讨论分析作品的音乐性、思想性,继而由学生讨论表演拉纤动作状态这一系列环节的设计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能力,也发挥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活跃了课堂气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