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120|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寻找信息技术与教育变革利弊的平衡点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2-9 21:05: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寻找信息技术与教育变革利弊的平衡点
摘 要: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关系是教育技术研究领域的一个核心问题。从历史的视角来看,技术曾经对教育变革产生过革命性的影响,但这并不意味着今天的教育应该围着技术转。只有将“以技术为中心”还是“以教育为中心”这两种不同方法整合起来,才能达到想要的效果。在技术与教育之间应该寻找一个平衡点和结合点。我国的教育信息化推进模式应该从以前的资助项目向今后的资助人的方向转变。教育技术工作者的角色定位应该既是新技术的引导者和推广者,同时还应是技术的反思者。
关键词:信息技术与教育;教育结构;教育变革;利弊;平衡点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教育界出现了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特征的发展趋向,国内学者称之为教育信息化现象[1]。我们将教育信息化看作一个过程,其是目的是为了达到一种新的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教育信息化的主要特点是在教学过程中广泛应用以网络通讯和电脑多媒体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其发展势头很强,影响面非常大。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社会的诸多领域中正在引发各种深层次的变革,加速了人类迈向信息社会的步伐。面对信息化浪潮提供的机遇,我国政府明确提出要信息化、工业化并重,以信息化推进工业化,实现跨越式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中小学教育如何实现变革,迎接信息化提出的新挑战,如何构建21世纪的中小学教育模式?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艰巨课题。
一、新的信息技术引起的教育结构的变革
  新的信息技术革命对我们最严重的挑战是人才的教育问题。而在这新的信息技术革命中,教育也会有结构性的变革:
1.封闭式的传统的学校教育结构,将由知识库所构成的网状结构教育制度所代林,消除现在教育与社会脱节的弊端,逐步消除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工人与农民、城市与乡村之间的教育差别。过去我们学校是封闭式的,学校招收学生,培养出来就分配,分配出去就完了,跟工业一样,产品生产出来上缴就完了,用得上用不上很本不管。
2.由于电化教育的普及,个人制的教育将取代传统的集团教育,即根据个人能力和不同的学习目标,提供适合于个人程度的课程。按年龄的教育制度将被打破,学生可以跳级,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课程。
3.电子计算机教育普及后,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制度可以变成学生自己攻读,老师退居咨询地位。
4.填鸭式和训练式的师徒关系的教学,将被培养创造能力的教学所代替,学生通过信息的利用创造新知识。
5.教育将成为终身教育,人们活到老,学到老,而不是将毕业作为一个阶段。信息技术将不断教育中年人、老年人更新知识,适应环境变化。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12-9 21:05:26 | 只看该作者

二、新的信息技术对教育变革的利弊
  技术是导致教育变革的革命性因素,已成为许多教育技术专家的共识。在教育领域,技术绝不是仅仅用于完成现有的模式和方法,而是要推动技术时代的教育革新。技术的革新必然要对教育思想、教育模式、教育方法、教育组织体系等发生意义深远的颠覆性的影响[2]。但是仅仅把技术看作是一种是不对的,这种观点会严重制约信息技术变革教育的广度与深度,严重制约教育现代化的步伐。
  郭文革对教育的技术发展史进行了系统的梳理,进一步论证了“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她认为,西方近现代之所以教育进步科技发达,主要是因为印刷技术的发明与普及;而中国由于汉字排版不如拼音文字方便,导致了印刷技术的长期落后,最终影响到教育和科技的发展。
  上述观点带有技术决定论倾向。技术决定论是关于技术发展的理论中颇具影响力的一个流派。按照技术决定论的观点,“技术已经成为一种自主的技术”,技术包含了某些它本来意义上的后果,表现出某种特定的结构和要求,引起人和社会做特定的调整,这种调整是强加于我们的,而不管我们是否喜欢。技术循其自身的踪迹走向特定的方向。“技术构成了一种新的文化体系,这种文化体系又构建了整个社会”。所以,技术规则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技术成为一种自律的力量,按照自己的逻辑前进,支配、决定社会和文化的发展[3]。有人把技术比喻成一个“座驾”,人在钢铁般的“座驾”里面,不得不去适应它。对技术决定论的无条件认同会造成“以技术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具有这种思维方式的人,喜欢以技术为出发点思考问题。每遇到一项新技术、新产品,往往未经深思熟虑就试图将其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希望用新技术来“改造”当下的教育教学模式,而很少考虑教育教学是否真正需要这一产品和技术,这一产品和技术是否真正适合于当下的教育与教学。这种现象在许多教育技术专家和研究生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近些年来,部分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发现,技术的引进既没有像专家学者们预言的那样给教育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也没有明显地提高教学效果,反而造成了很多不良的影响。
  早在1913年,爱迪生就曾预言:“不久将在学校中废弃书本……有可能利用电影来传授人类知识的每一个分支。在未来的10年里,我们的学校将会得到彻底的改造。”然而时间过去了100多年了,爱迪生的预言却落空了。
  电脑和互联网诞生的时候,很多专家学者都做过类似的预言:人类的教育教学模式将在10年左右的时间里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甚至认为连教师也不需要,只需要电脑和各种学习机器就可以了。然而直到目前为止,学校的教学依然如故,并没有发生预期的变化。根据有关统计,我国政府仅在“九五”期间,对教育信息化的投入就高达500亿元左右,可实际利用率不足10%,这种投入与利用的巨大反差说明了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并没有起到人们所期望的效果,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也没有因为信息技术引入教育领域而发生改变[4]。
  那么,这两种观点到底孰是孰非,还是各有道理?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处理信息技术和教育变革的关系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12-9 21:05:31 | 只看该作者

三、正确处理信息技术和教育变革的关系
  信息技术与教育是两种不同的事物,各有其内在的本质和发展变化规律。对于技术与教育的关系,之所以存在不同的观点,是因为各自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技术专家往往从技术本位出发,希望教育迁就技术,要求教师改变习惯的认知与行为模式以适应技术的发展变化;而教师和教育管理者从教育本位出发,希望技术能够服务于教育教学,要求降低技术壁垒、提高性价比、提供更完善的功能。关联主义学习理论的提出者乔治•西蒙斯指出:“在我们的组织技术和学习结构中,我们经常由供应商控制学习——他们控制工具的整合。这样就造成了工具驱动我们能做什么(而不是我们以学习和交流为目的来驱动技术)的状况。……雇员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受所选工具的功能所驱动的。我们希望有多种选择,而工具通常呈现有限的功能。更遗憾的是,我们的教学方法常让位于工具[5]。”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两种观点各有偏颇。某种意义上说,技术与教育的发展史就是技术与教育不断靠拢、互相影响的历史。一方面教师和学生不断学习和掌握新技术以提高教与学的效果,另一方面技术也通过不断人性化、智能化、廉价化来向公众靠拢。一旦这两方面的努力达到某个平衡点或结合点,就会激发出变革的巨大能量,此时技术就会在教育教学领域迅速普及,并深刻影响教育教学的内容与形式。
  我们应该改变过去那种见物不见人、由上而下、统一步调的发展模式,鼓励广大教师根据本学科的实际,自主地开展教学信息化实践活动。我们应该转变资金投放思路,变资助项目为资助人。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通过已经取得成功的项目去搜寻有前途的科学家,以确认和加速有价值的发展领域。英国也是如此,该国的医学研究会认为重要的是“挑选人,而不是项目”,并用不断增加的资助促进科研成果的取得[6]。我们也应该这样做。我们可以在一线教师中寻找一大批已经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上取得一定成绩、对教育技术应用充满热情的优秀教师,给他们以持续的政策支持与经费资助,以促进他们在教育信息化方面取得更大的成果,并通过他们的示范效应来推动整个教育系统的信息化实践。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教师会根据各自学科的实际情况,而不是仅仅从理论出发来开展技术支持的教育教学活动,教师自身开发的教学资源将更有价值、更切合实际,教师自己管理的平台和网站才会得到他们持续的更新与维护。只有当教师不是为了应付检查和完成项目,而是为了个人的兴趣和实际需要来从事教育教学改革,才能真正令他们投入不懈的热情和精力,才能避免不必要的挥霍与浪费。
  作为信息技术与教育之间“桥梁”的教育技术人士,应该既是技术的推广者和引领者,同时还应该是技术的反思者。我们不应该一味地强调应用新技术新产品,而应该对新技术新产品进行理性分析、精心筛选,将最合适而不是最新最贵最“高级”的技术推荐给社会大众和教师们。我们应该谦卑地置身于教师之中,而不是以专家身份高居于他们之上;我们应该跟一线教师在教学信息化道路上携手同行,而不是在自己的圈子里自娱自乐。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管理者突破传统的平均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思想桎梏,不拘一格启用人才,鼓励一大批“明星”教师脱颖而出,在教育信息化领域里各领风骚;还要鼓励教育技术研究者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术理想开展自主研究,形成学术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改变由少数权威专家和行政官员主导信息化实践的僵化局面。只有这样,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新阶段才会很快到来,教育发生根本变革才会有制度与文化的保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8 04:5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