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培养课前预习能力低炭打造高效课堂
海口九小 毛申立
摘要:预习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可以帮助学生课前扫清阅读障碍,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高效课堂的重要构成部分。如何培养课前预习能力,低炭打造高效课堂?
关键词:预习 指导 方法 展示 成就感
预习顾名思义就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也就是自己学习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的理念。同时《语文课程标准》对实施高效课堂的条例明确要求:预习不充分的课不上。预习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可以帮助学生课前扫清阅读障碍,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高效课堂的重要构成部分。课前预习这一方法的运用既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自觉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又能促进语文学习所必备的学习技能的形成。“预习”这一环抓得好,既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同时也是低炭打造高效课堂不可少重要因素。
在实际教学中,通过“预习”这一环节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重视预习中的个体差异,强化训练,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课堂效率,不失为一个良策。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并在课堂上留有其展示的舞台,这是学生学会学习语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但很多语文教师在导入新课后,往往都会这样表白:“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预习了课文,现在老师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接着检查生字读音,课文朗读情况并纠正读音,说说读懂了什么,什么问题没解决。完了以后,便说:“好了,预习就检查到这,我们接着学习课文内容。”老师接着按自己的思路进行课文的教学。这样的预习反馈,至少说明三个问题:一是教师把预习等同于会读生字会读课文,而忽视了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二是学生在预习中的所得及问题在课堂中没有充分反馈的空间,学生没有阅读成就感;三是学生在预习时是抱着应付的态度,以为预习就是标段落,圈生字,随便说一两句读懂了什么,提一两个不懂的问题。久而久之,预习也成形式化了。也有的教师布置预习后,学生往往无所适从,充其量只是读一课文,读第二遍课文就没有兴趣;或者教师提出一个要求,学生就读一遍课文。不提要求就不知道读的目标,更没有读的方法。学得被动,读得无力、无味。文章上没有留下任何预习的痕迹,说形象一点:人走过去了,没有留下足迹,这样不仅达不到预习的目的,甚至会养成做事草率的坏习惯。形式化的潦草化的课前预习也就不可能带来高效的语文课堂。如何培养课前预习能力,低炭打造高效课堂?本人在实践中总结出以下三点:
一、指导预习过程,培养单元预习能力
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可以根据单元导读和预习指示,结合教材,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有效地指导预习过程,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使学生养成自我阅读的良好习惯。在进行每一单元的教学前,首先要让学生认真阅读“导读”部分,使学生对教材有一个总体的印象,明确单元训练重点。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时,还要让其反复阅读“导读”,以便加深理解。但苏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里没有导读部分,所以导读这个角色就要由老师来担任了,因此在教学每一个单元之前我都会引导学生先来个整单元预习。“导读”的第一阶段是找单元内联系点。如第九册第五单元课文全是写景的文章,有《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莫高窟》,还有一个练习和一个习作。在教学课文之前我先引导学生找出这三篇课文的共同点---都是描写风景的文章,分别写了黄山、黄果树、莫高窟这三个地方的风景事物,初步感知三篇课文的大意,接着引导学生从全文的结构、中心思想等方面入手整体感知。著名专家杨再隋教授曾说过:在学习新知识前,让学生利用一些学习资源进行适当的预习以建立旧知与新知之间的联系是必要的。因此在导读的第二阶段我让学生把本单元课文同以前的类似的课文进行对比,尝试用以前的学法来预习自学本单元的课文。学生很快就找出《九寨沟》、《泉城》、《田园诗情》等课文,以旧带新,同时温故而又知新。教师在这种单元预习过程只是引导,学生充当的是发现者的身份。美国的心理学家布鲁纳的 “发现学习”模式说明:教师不把知识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让学生自己通过一系列的发现行为去发现并获得所需要掌握的学习内容.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情境中必须经过自己主动的探索和寻找,从而获得知识的答案,那么想要不做被动的听众,而是自己主动来说,课前预习就显得至关重要了。经过单元预习后学生在学习课文过程中障碍就明显减少,为打造高效课堂奠定了基础。
|
|